理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
理財最重要的事兒是防範風險!理財最重要的事兒不是保住本金!
理財最重要的事兒是防範風險,保住本金!
在本書最後部分再次跟大家強調:任何人、任何時點、任何一筆理財,防範風險都遠比賺取收益重要。
無論多大金額的理財,無論芸芸眾生還是社會精英,無論身處哪個社會層麵,理財收益都不可能對生活品質有實質性影響,一旦本金損失結果卻是確定的。本金高、收益高,投資人生活成本本身就很高;本金少、收益低,投資人生活成本本身就不高。
高收入階層的理財收益總量高,收益總量高的基礎是本金高而不是收益率高,收益率越高的本金麵對的風險就越大。從理財實踐的角度來看,高收入階層確實麵臨更大的損失率,況且這個階層常常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成了炮灰。請不要在任何時候過於自負,不熟悉的領域堅決不碰,須知,賠起來一個億跟一百塊錢賠光的速度是一樣的。
低收入階層本金低,卻不時幻想能獲得高收益,試圖通過理財提高生活品質。請記住,說到理財收益率,最大的目標是讓本金跑贏通貨膨脹,能保持原來的購買力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至於賺取高收益基本是不可能的。投資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如果能夠輕易實現,世界上早就沒有巴菲特、索羅斯一類的傳奇了。請千萬不要跨越層級購買上一個階層的理財產品,例如幾個普通家庭湊錢購買本金百萬量級以上的信托產品,賺得起、賠不起,其中的風險無法屏蔽,更無法承受。
本金安全在任何情況下都比賺取收益重要,經濟學、金融學(確切地說是西方經濟學、西方金融學)是一些有意無意的騙子,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字遊戲。所謂“風險 - 收益”配比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該理論,高風險對應高收益、低風險對應低收益,類似於“西瓜紅色,心髒紅色,所以吃西瓜補心”一類的妄言,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
投資的結果永遠隻有兩種:一是高風險、無收益;二是低風險、低收益。
因為世界上隻存在“高風險”,根本不存在“高收益”,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早就證明的結論:自由競爭條件下,一切產業最終都會到達“平均利潤率”;“超額利潤率”隻存在於壟斷條件下。壟斷確實可能產生暴利,可是普通人都能參與的壟斷,還是壟斷嗎?
不要幻想普通人能有奇遇。以風險投資為例,普通人隨便投一個所謂“高科技”企業將來一旦變成 BAT,豈不是實現財務自由?
這種事兒隻存在於神話之中,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的人生。
即使 BAT 也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不是開天辟地的高科技創新。所謂商業模式創新,賭的是資本給予足夠支撐,以自殘(燒錢)的方式打垮對手,最終形成渠道壟斷,賺取超額收益,普通人怎麽可能身處其中? 至於真正的原創高科技確實存在,但很遺憾,原創高科技一定是從實驗室裏成長起來的,最初也一定是賠錢的,連商業資本都不會涉及,何況普通人。
在諸多競爭性企業中尋找最後的勝出者,這不是一個概率問題,完全是資本**裸地搏殺。普通人想從中分一杯羹,無異於癡心妄想。火中取栗賺成盆滿缽滿的情況確實存在,但仔細分析背景,這高收益一定不在普通人所觸及的範圍之內,而且這種投資的風險往往並不高。
那麽,普通人要怎樣理財呢?
學會“理財”就要理解財富。
財富有很多種,所有表現形式都生於市場、長於市場、滅於市場,所以,理解財富必先理解市場。市場是最考驗人心理的地方,也是最好的修行之所。每一個人所有的成長經曆無非是無數次交易罷了,在某種意義上,人生就是市場,市場就是人生,人生原本就是一次次交易組成的。
每個人原生家庭不同,所接觸到的社會環境不同,自然對市場就有了不同的觀點,最終形成了不同的市場悟道和人生曆程,所謂理財收益或者說家庭總資產隻是以貨幣的形式體現出來罷了。那不是孤零零的一個數字,而是一個人所有的貪、嗔、癡、疑、慢。市場道心就是撕下所有麵紗,讓人類思維在真實的利益麵前無所遁形,再以貨幣的方式醒目地把一個人標注在社會之中。市場中沒有人能成全你,也沒有人能害你,這裏隻是舞台,觀眾和演員都隻有自己,所有的酸甜苦辣也隻有你一個人知道。
全書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跟大家一起理解財富、理解市場,所以很大一部分內容也就成了方法論而非實際操作。於理財或者說任何一件事而言,方法論都遠比具體操作重要,須知,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學會“理財”就要學會消費財富。
簡單來說,消費財富就是什麽樣的錢可以花,什麽樣的錢應該存,什麽樣的錢必須借。先說借錢,借款的目標隻能是為購置資產,或者平衡短期(比如2—3個月)現金流,不得用於消費類用途。
這一條尤其對年輕人必須要謹守之,年輕人對欲望控製能力較低,剛剛走入世界,**太多能力又太弱,在沒有家庭支持的情況下能成家立業已頗為不易,世界色彩又太繽紛,一旦借貸消費之門打開,看到的色彩有可能是阿裏巴巴的寶庫,還有可能是鮮豔的曼陀羅——傳說中那耀眼的紅色是人的最後一抹精血。
不僅年輕人,人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在財務能力不足的前提下,試圖盡量模仿上一個社會層級的生活方式。請記住,這種情況即使偶爾嚐試也價格不菲,不但提高不了生活品質,還會勾起更多欲望,屬於非常不建議的行為。
必須花費的支出是衣食住行和教育。衣食住行本無標準,量力而行即可:衣服不一定華貴,但一定要整潔;飲食不一定多精細,但一定要健康;無論住在哪裏,家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至於行,就更是適合自己就好,喜歡又有能力自可買輛高檔座駕,至於追風就不必了。所有花費中必須提及的是教育,包括子女教育和本人教育。
請記住,教育從來都屬於投資,不是消費,而且是最有可能獲得超額回報的投資。最常見的誤區,忽略自身教育,注重孩子教育。這是不對的。成人教育非常重要,所謂“言傳身教”並不是一句空話,忽略自身,如何能提高孩子教育?成人教育很難見效,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總有瑣碎的錯誤打斷學習。想一想那些破釜沉舟般考研、考博的人就應該想到,要想在教育上得到超額投資回報就必須有超額投入,教育不是少年兒童的專利,應該普惠於全民。
學會“理財”就要弄清“流動性”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個道理放在理財上非常合適。
理財,請先保持財富流動性。有流動性的錢才是錢,沒有流動性的錢是為人作嫁(所有理財的歸宿都是投資,也就是用理財資金去賺錢,賺到錢再分投資者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上,賺錢是最難的事兒,所以,投資期限存在明顯差異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卻相差無幾,3年期和1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差別不過1.25個百分點。
再看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可隨時變現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3%—4%之間,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4%以上,但很少超過5%。為了多1—2 個百分點的收益鎖定財富流動性,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
請您一定記住,在流動性和收益之間必須選擇流動性。永遠要讓一半以上的財富隨時可用,從理財產品到現金的變化時間不能超過三個自然日,保持迅速變現的能力。就總期限而言,家庭理財理論上不應該超過一年。即使在商業銀行,超過一年的貸款也會被視為固定資產貸款,而非流動性貸款,會更加謹慎。
要知道,理財的目標是應對人生大額支出和風險,而不是鎖定流動性。大額支出的時間應該可以預估,風險卻無時不在,沒有流動性的資產將無法應對風險。
如此,理財何用?
學會“理財”就要分清現實和夢境,有切合實際的理財目標。大家都想賺錢、賺大錢,這本沒什麽錯誤,誰還沒點夢想呢?
夢想永遠是夢想,夢想總是美好的;現實永遠是現實,現實總是殘酷的。
請您一定記住,理財的每一個抉擇都涉及真金白銀,絕對不能把“我願”想象成“我能”,一定要對自己、對市場有清醒的認知。一旦反其道而行之,把“我願”當成“我能”,看到高收益就毫不猶豫衝上去,輕者折戟沉沙賠掉本金,重者甚至有可能輸掉身家。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明顯高於市場的收益。市場是無數人、無數交易、無數博弈形成的價格,也就是最公允的價格。在這個地方,市場是萬能的,市場才是神,沒有人能超越市場,更沒有人能戰勝市場。
請不要糾結於酒類、藝術品、玉石、翡翠一類曾經身價暴漲的投資品,或者遺憾在四十年前沒有囤點茅台,即使四十年前買了一瓶十幾塊錢的茅台,以普通人的儲存方式也不可能賣出高價。
更有甚者,普通人就算手中有藝術品、玉石、翡翠,也不可能賣出高價,此類商品的目標就是收割最後的消費者,怎麽可能讓普通人去收割?簡單一句話就能詮釋其中真諦:玉石講究緣分,緣分不到如何能遇到買家?
我們從始至終都在強調一個理念,現在也用這個理念來結束,請您一定記得:所謂“理財”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義,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屏蔽多少風險。平安,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