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有人說要認品牌,有人說認產品,有人說認價格……更有保險代理人、經紀人,甚至從業多年的保險公司職員說,買保險隻認大公司的品牌這個觀點嚴重“錯誤”,大公司的產品很坑,小公司的低價產品卻誠意滿滿。

真的是這樣嗎?買保險要不要“貪便宜”照顧小公司呢?

很多代理人、經紀人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可以迅速拿出一係列證據,說我從業多年,研究著全行業的產品,所有大公司的運營成本、人員成本、職場費用、廣告投入、股東利潤都要遠遠高於小公司。緊接著,這類業務員又會丟過來一篇10萬 + 的公眾號文章,內容有圖有表,有理有據,看著比某些心靈雞湯寫得專業多了。

先明確告訴大家,這樣的觀點根本就是一葉障目,隻看到了表麵沒看到背後的本質,完全是一部分人為了拿到傭金的一套說辭罷了,與權健的保健品能治愈癌症那套說辭在本質上沒什麽區別。

從互聯網上拿過來那些人的一些所謂論據,大家感受一下。

1.廣告費用支出多。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上市險企2016年廣告宣傳費用支出達241.61億元,日均6619萬元,同比增長56.5%,創曆年新高。

四大上市險企的廣告宣傳費用依次為:中國人壽21.2 億元 ,中國平安172.46億元,中國太保45.63億元,新華保險2.32 億元 【 朱皓(導師:薛軍),《雲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6月23日。】。

2.增員費用多。

保險公司開展業務靠業務員,所以需要不斷擴充營銷隊伍。不斷地增員會增加人員成本,對於進入保險公司的新人,他們不能為公司賺錢,還會消耗一些額外的培訓費用支出及補貼 【 李思凝(導師:蔣亞娟),《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3月14日。】。

3.運營成本高。

大公司代理人多,內勤辦公人員龐雜,辦公場所的租金和內外勤的工資(傭金)自然也多,因此產品費率相對較高,而小公司在成本控製上手段更靈活。例如,通過減少或取消業務員隊伍,將產品交給第三方保險中介平台銷售,成本自然低。

4.大型保險公司(一般特指某安)股東淨利潤高。

中國某安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每年的淨利潤有六七百億人民幣,每年給股東不菲的分紅。這些淨利潤和分紅來自哪兒?當然都是從每一份保單裏賺來的,是從客戶繳納的保費中扣除的。

5.大公司比小公司的產品價格高得離譜。

另外一組證據,來自產品價格的對比表。仔細一看,幾乎相同的產品,但價格迥異。貌似真的像代理人、經紀人說的那樣,小公司好,大公司都是坑。

表2-3大陸地區部分保險產品對比

同樣是保額66萬的30歲男性重疾險,友邦一年的保費隻有17160元(由於繳費年限是18年,和20年有差別,但不會差很多),最貴的太平人壽一年保費達到27456元,價格相差高達60%。

看到這裏,想必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深深認同這些人的說法,並感謝他們如此細致的分析、為自己著想。

……

看了這些論據,仔細對比了市場上的產品定價,發現這些代理人說得確實沒有錯,小公司的產品確實比大公司同類型產品便宜很多。

憑著多年積累的經濟思維和財經知識轉念一想,總感覺哪裏邏輯不對。到底是哪裏不對呢?

成本高低、效率高低,不能隻看絕對數額,隻要每增加一塊錢成本能獲得更高收益,當然要加大支出,為什麽有錢不賺呢?

另外,淨利潤一定是從客戶的保費“摳”出來的嗎?專業人士應該知道,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更多是靠投資收益而不是賺取客戶的保費,在乎保費收益的隻有靠傭金吃飯的代理人。

其實,這裏麵存在一個邏輯陷阱,可以拆分為三個問題:

1.如果上麵的邏輯成立,有一家公司服務、產品保障和別人一樣好,產品價格卻很低,那麽大家應該瘋搶這家公司的產品,這家公司怎麽會是小公司呢?

2.如果產品價格低,各項成本也比同行低,淨利潤卻不高,難道是因為股東或投資人不想賺錢,特意讓利給消費者嗎?

3.能賺錢的公司就是好公司,為什麽能賺錢的保險公司就不是好保險公司呢?

作出結論要全局考慮,不能一葉障目。費用的高低的確影響淨利潤,但淨利潤的高低也要看其他成本和投資收益。

由於很多小公司的財務數據找不到,在此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西水股份(天安保險)、天茂集團(國華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為例進行說明。前兩者指代大公司,後兩者指代小公司。

先從財務報表數據上看(由於各家公司麵臨的政策環境沒有差別,所以稅費不作對比),整體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2-4四家保險公司部分財務數據對比表

1.大公司與小公司相比,在各項數據上都非常穩健,而小公司波動性較強。

2.大公司支付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比例、管理費支出比例在行業內並不是最高的,反而說明大公司的業務員出單效率高;管理費用比例低反而說明他們的管理是高效的,降低了成本。

3.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淨利潤的主要來源。

4.前三列數據的高低(也就是市麵上詬病大公司的那套說辭),並不影響最後的淨利潤,利潤率的差異說明還有其他影響淨利潤的關鍵因素。

如果您能看穿其中的邏輯陷阱,恭喜您,您已經在投資的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學會理性思考了。

誠然,一些小公司(如天茂集團)的手續費及傭金支付比例、管理費用比例比大公司低很多,投資收益也要高好幾倍,為什麽最後淨利潤率很低呢?

管理費用低,其他支出未必低。

保費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未來要向用戶支付。另外,當用戶某年決定退保時,保險公司需要在當年的支出裏增加這部分費用。

根據上市公司財報公布的數據,天茂集團2017年、2016年兩年的退保費占已賺保費的比例高達48.87%、57.21%(大家想想為什麽會退保呢?)。對於中國平安來說,這個數據穩定在3%左右;中國人壽的這項數據在20%左右。如果按從眾的思路,答案已經很簡單了,那就是不能買小公司的保險產品。

順著理性的思路,已經很接近答案了。

保險公司賺不賺錢受傭金、成本費用的影響,也要看投資收益和退保費多少。除此之外,財務報表上的每一個分項都會影響最終的利潤率。所以,保險公司和其他公司沒有任何區別,淨利潤的高低是一家公司經營、管理、投資收益好壞的判斷依據之一。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換一種問法,答案就會清晰很多。為什麽同類型的小公司產品,價格要比大公司便宜很多,給人一種大公司很坑的感覺呢?

這就涉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

在保險市場上,市場份額被頭部大公司占據,小公司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和業務規模,通常采取偏離標準費用的低價策略。

對於大公司而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品體係、服務體係、業務體係、管理體係和投資體係,風控各方麵都非常規範,能夠確保公司在盈虧平衡之後爭取利潤最大化。小公司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一般采用低價策略搶占用戶。對這些小公司來說,隻要營業收入 風險成本 + 變動營運成本,收入能保證公司的運營即可。

最常見的低價策略有四種方式:

1.在短期內,為了追求保費規模或市場份額目標,小公司可能會通過降價來獲得保費超常增長,這將降低公司利潤水平,甚至導致公司虧損 【 郭振華 .行為保險學係列(二十):偏離標準理論的保險定價行為及其解釋(上).上海保險,2018年第10期 .】。從長期看,這種方式肯定不可持續,這些小公司恰恰以短期行為為主。

2.在小公司,對於無法達到大數定律或保險期限過長的產品,比如說長期人壽保險、長期重疾保險、年金保險等,因無法預估風險,隻能拍腦門決定(毫不誇張),並通過再保險分散風險。至於客戶的保障利益,那是幾年、幾十年之後的事了,遠沒有當下占領市場重要。

3.對於達到大數定律,風險成本明確已知的保險產品,如車險、意外傷害保險、定期壽險等,由於小公司缺乏市場信譽和品牌,隻能通過降價銷售來獲得保費,虧損的窟窿隻能由股東資本來彌補。【 郭振華 .行為保險學係列(二十): 偏離標準理論的保險定價行為及其解釋(上).上海保險,2018年第10期 .】

低價優質固然好,那麽,請大家問自己一句,如果股東和資本的錢像小黃車一樣燒沒了或者斷供了,公司還能靠誰?

4.道德風險,欺詐定價甚至形成龐氏騙局。為了獲得保費增長並保證表麵意義上的利潤,極個別保險公司或其業務部門故意低價承保,最後通過“做賬”掩蓋公司的未來賠付成本,導致欺詐性定價。公司的虧損不是通過補充資本來滿足償付能力,而是通過“做賬”和“借新還舊”的手段形成龐氏騙局。【 郭振華 .行為保險學係列(二十): 偏離標準理論的保險定價行為及其解釋(上).上海保險,2018年第10期 .】當然,目前我國的監管體係很嚴格,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除此之外,保險公司還有一種隱形的降價手段,例如,放寬承保條件。

同樣的重疾險,有的產品可以帶病投保、告知條款少、免體檢、年齡範圍廣,實際是放鬆了承保條件。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因素多了,沒有提高產品價格,這就是在變相降價。雖然對消費者是好事,但我要告訴你,承保條件的放鬆,必然導致保險公司賠付率的提高,最終影響公司的經營。同樣的保障和服務,產品價格低,經營者拿到的利潤少一些,消費者不是應該更受益嗎?

從傳統意義上看,的確如此。比如手機,同樣是正品保障和服務,有價格更低的為什麽不買?

請大家注意,剛才說的是“傳統意義”上,而保險產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保險是金融產品。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從付錢交貨那一刻開始,交易行為就基本完成了,完成了馬克思所謂的“驚險一跳”。

恰恰相反,保險產品的服務是從產品銷售之後才剛剛開始,合同簽訂那一刻,保障才剛剛開始。

對消費者來說,買保險最重要的不是把錢花出去,而是在未來遭到風險時能夠得到補償和賠付,這才是保險最大的意義所在。

對用戶(或者說消費者)來說,最後這一環的好壞才是真正需要的,而這和一家公司的經營情況有非常大的關係。

保險、保險,保後無險,而不是通過保險賺得多少錢。

公司經營得好,才能更好地服務用戶,如果一家公司不賺錢、連年虧損,萬一哪天關門大吉了呢?代理人、經紀人肯定要說你杞人憂天。同樣的保險保障,誰都會從心底想選最便宜的。至於保險公司關門,那是不可能的,在現行法律中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破產。

說到保險公司不能破產,這就提到了監管和法律,這裏麵的規矩還得給大家講明白。

保監會對保險公司有一項綜合評價指標,俗稱“償二代”,被稱為保險業的“巴塞爾協議Ⅲ”。這個體係用來監控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是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監管的核心指標。

不管公司規模大小,目前指標基本都在紅線之上,但是各家公司離紅線的距離是不一樣的。

關於“償二代”大家可以不懂,隻需了解公司距離紅線的距離不同,意味著不同的償付水平,這與消費者息息相關。距離紅線越遠,償付水平越高。其中道理很明顯,因為實力,才獲得了高償付能力。

有學者曾經做過排名,自2015年該指標實施以來,至少有名氣的大公司總體及各分項指標排名都很靠前,而一部分小公司甚至達不到要求。

買保險就是買保障,買安心,那您說,同樣的產品,應該選哪些公司?

一旦遇到係統性風險,距離紅線近的公司肯定先擊穿最後的底線。於是有人說,《保險法》規定,人壽保險公司不能破產,合同的權益有保險保障基金兜底。無論買了哪家公司的保險產品,最終一定能履行合同。公司的目的是賺錢,如果每家公司都抱著底線思維去經營,搶占市場,把法律上的兜底條款作為最後防線,肆無忌憚地以低價產品吸引客戶,客戶在短期內看似得到了實惠和好處,但從長期來看,整個行業整體抵禦風險的能力必將降低,一旦有係統性風險因素出現,最後的底線一定會被擊穿。

屆時,即便有兜底條款,恐怕也沒有兜底的能力。如此,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客戶的權益。

法律的確有兜底條款,但這裏想說的是,法律的目的是監管而不是為了給誰兜底、收拾爛攤子,用戶權益的保障最終還是要看公司自身運營情況。如果所有公司都抱著底線思維,最壞的係統性風險出現,大家無暇自顧,監管的兜底將沒有任何意義。真到了底線的時候,那就是“覆巢之下無完卵”。

退一萬步講,即便最後到了跌破底線的時候,大公司的客戶因為公司本身實力強,權益將會得到更多保障。

說到這裏,上麵的問題基本清楚了:買保險要關注品牌,而價格並不是影響購買的決定性因素。至於個體消費者究竟如何選擇,在保障、品牌、價格、服務等因素之間作出一個權衡,那又是另一個科學且煩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