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楚壽險,就要先說清楚保險。

很多人對保險印象不太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保險工具不了解。保險是個概率遊戲,是最有效的風險對衝工具,是每個人都必須運用的杠杆工具。

先從經濟學上一個經典的投資小故事說起。

假設本金100萬,現在有兩個投資方案:A 是每年100%賺25萬,B 是30%的概率賺100萬,但有70%概率一分錢也賺不到。

麵對這樣的選擇題,你會如何選擇呢?

從概率的角度說,A、B 兩個投資方案預期收益分別是25萬、30萬(30%×100萬 +70%×0),B 方案預期收益率比A高20%。按照經濟學理性人原理,當然要選 B。

但在真實的世界裏,麵對百分之七十概率不賺錢的可能,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拿到確定的25萬。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人都厭惡風險,寧可少賺錢,也不願意不賺錢,用經濟學解釋屬於風險偏好顯凹。

盡管概率、收益、虧損可以很清晰地放在大家麵前,但是,我們仍舊不能成為理性人。

投資決策過程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按理性決策,事實上感性決策與理性決策之間總存在一定偏差。有些產品,就是利用這樣的偏差進行定價,賺取客戶的錢。我們要做的就是識別這些偏差,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正確決定。

如同戰場上的將軍,作戰之前有無數參謀提出無數方案,每一種看起來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最終的決策隻有一個,結果隻有一個。做決策的人不能僅憑直覺和感情,因為,結果是真實的,隻有賺或者賠,勝或者負,生或者死。一念之差,天壤之別。

人活一世,如何修正生命中直覺和概率的偏差?

答案是保險,保險就是這樣一個糾正感性判斷和理性決策偏差的理財產品。

如上節所述,死亡必然到來,死神偶然光顧會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衝擊。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對於個體還是群體,死亡風險會急劇上升,特別是到了60歲以後,預期剩餘壽命會直線下降。

死亡對人類來說是必然事件,但對某個體來說,死亡什麽時候到來具有偶然性。死亡必然可怕,但整日憂心忡忡卻是在杞人憂天。既然無法逃避,不如坦然麵對。對於一位負責任的家庭成員來說,如何通過合理工具規避不利影響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大數法則下,保險是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以微小的代價對衝巨大個體風險的產品。從這個簡單的定義來看,保險具有三個特征:概率遊戲,風險對衝工具,杠杆工具。

保險是概率遊戲

舉一個航空意外險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出差旅行時,特別是第一次坐飛機的人,花30元買一份航空意外險就心安許多了。一旦飛機失事,家人將獲得200萬—300萬元的賠付。

航空意外保險,是根據對飛機失事概率進行定價的產品,僅此而已。事實上,飛機失事的概率有多大呢?根據國際運輸航空學的統計數據,這個概率遠遠低於千萬分之一,比走路出現意外的概率還要低。如果你每天坐一次飛機,那麽要一萬多年才會遭遇一次空難。

從概率上說,航空意外險最重要的意義是給保險公司創造了收入,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賠錢的買賣。

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每1000萬旅客購買航空意外險,就會收到3億元保費,即便按照千萬分之一的賠付概率,最多需要拿出300萬即可。如此,保險公司毛賺將近3億元,可見概率定價有多重要。

航空意外險,就是保險公司利用客戶對航空事故概率的感性認知盈利的。其實在任何一款保險產品中,最基本的原理都是根據概率定價,計算產品盈虧。

明白了這個原理,繼續說前麵提到的死亡率,繼而才能明白如何購買保險。

按照2018年7.13‰的死亡率,一位30歲男性如果每年花2000元購買保額100萬元的定期壽險,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每一千用戶收到的保費為200萬,相應賠付的保額為713萬元,這買賣保險公司每年賠513萬元。

那麽“人人都活在峭壁邊緣”的問題就有了答案,這也是決策是否購買保險產品的重要參考。

在這裏強烈建議大家購買消費型定期壽險產品對衝死亡風險。

所謂消費型保險,就是交完保費,就像花出去的錢一樣,隻有死亡發生、身患疾病等約定情況發生時,保險公司才會賠付,如果安然無恙,保險公司與投保人互不相欠,並不返還保費。

目前市麵上主要的消費型保險產品有意外險、短期住院醫療險、定期壽險、消費型住院津貼與報銷型壽險等產品。消費型保險產品一般具有低保費、高保額的特點,例如30歲的男性100元就可以獲得高達100萬元的意外死亡保障。

當然,對於消費型的產品來說,最終的保額不一定拿到,這意味著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平安無事。

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情況嗎?

同樣,我們從概率遊戲的角度分析重疾險。

為了營銷,很多公司都宣傳重疾險保障範圍:100—150種大病、幾十種中症或者輕症……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會得那些稀奇古怪的病,在所有致人死亡的疾病統計中,前十位的疾病占據百分之九十四左右。

表2-22017年我國部分地區城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亡率構成【 來源:《中國衛生健康統計提要2018》。】

既然是概率遊戲,請記住,想要獲得性價比高的產品,隻要購買這十種疾病的保險即可。不但保費低,保額也會非常高。

事實上,保險公司不賣這種產品,因為這種產品保險公司不僅不賺錢,還要賠錢。這種超值的保險產品隻能搭售,即,隻有買保險公司更賺錢的產品,才能獲得這款產品的購買資格。

這一點就像超市搞促銷,最實惠的東西隻為獲得客戶流量,獲客是為了促銷其他商品。其中,保險公司又利用人們的認知偏差,在宣傳上做手腳,給客戶提供更大保障範圍的產品,其實在搭配著賣,以平衡盈虧賺取更多保費。

所以,大家以後購買重疾險不要貪大、貪全,主要病種獲得保障即可,那種稀奇古怪的病,即便有了保險,意義也不大。

現實的理賠數據或許更具說服力,A 省某壽險分公司2018年的理賠報告中從側麵部分證實了上麵的觀點。在疾病理賠案件中,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發生重疾的概率高,30歲後發生重疾的概率明顯增加,40—60歲重疾占比最高。真實的理賠數據是怎樣的?直接看下圖。

圖2-1A省某壽險分公司2018年理賠十大重疾

保險是風險對衝工具

所謂風險對衝,在金融學上指降低另一個投資風險的投資。課本上的解釋總是那麽枯燥,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理解風險對衝。

一位股民持倉100萬元滬深300指數基金,此時盈利已經超過20%。但未來指數一旦下跌,盈利將化為泡影。任何人都希望,即便下跌也不用回吐這20%的盈利。

此時,可以做空一份對應的股指期貨合約對衝風險、鎖定利潤。空單指數期貨合約,將股市上指數下跌的“風險”作為標的,一旦指數下跌,股指期貨將帶來盈利,彌補股票上的虧損。如此,賬戶盈利下跌的風險就被股指期貨合約帶來的利潤平滑掉了,最終達到鎖定風險和收益的目的。

人生有風險。一旦降臨在世間,死亡就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人類逃脫不了生老病死,也逃脫不了一些偶然事件。這些風險就像股票指數的下跌一樣,任何人都不想看到,如果能有一份合約,將這些損害事件作為標的,能夠對衝人生未來的風險該多好。

保險因為風險存在而存在,如果上述的風險消失了,保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這個角度說,保險就是一種對衝風險的管理工具。

如果說生命和健康的身體是持倉的“盈利”,死亡和疾病是對這種盈利的吞噬,而且這種吞噬必然到來,此時就可以通過購買保險產品對衝風險,將風險帶來的負麵影響降低到最小。

當風險事情發生時,保險產品可以讓被保險人獲得一定的收益或補償,對衝負麵影響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損害。

請記住,對於死亡風險、健康和意外傷害,有且僅有保險產品才能做到對衝風險。因此,保險是最重要的理財工具,沒有之一。

嚴格的風險對衝管理中,對衝風險的投資要與標的數量相同、價值相當,方向相反,這樣才能保證最後的盈虧相互抵消。但遺憾的是,人的身體和生命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每個人對生命價值的定位也不同,因此買多少保額的保險進行風險對衝,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保險是杠杆工具

投資杠杆就是以小博大,這和2015年杠杆導致的股災讓股民損失慘重截然不同。無論死亡、疾病還是意外傷害,對於個體來說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但它帶來的損失卻是巨大的。如果把保費當成一種投入,保額看作收益,收益是成本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那麽保險就是低投入高產出的杠杆金融產品,用很小的費用彌補了“小概率大損失”的風險。

另外一個角度,中國人特別是老年人有給自己準備棺材本的傳統。棺材本就是為了預防年邁之後的生老病死。與其說棺材本是為了給自己預防風險,不如說咬緊牙關存下的那點錢是為了給自己一份心安理得。

老年人的疾病、死亡帶來的巨大花費,那點棺材本根本不值一提。更奇葩的是,絕大多數人把這部分錢放在基本沒什麽收益的銀行裏。如果算上通貨膨脹風險,別說保值,這些錢恐怕還要虧損。

與其如此,還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提前為自己購買一份保險,不僅能獲得風險保障,還能免除後顧之憂,提前享受物質生活。從這個角度看,保險相當於花小錢準備了未來的棺材本。

感覺是主觀的,真實的理賠數字是理性客觀的。

從平安人壽2018年的數據看,該公司A省轄內人身故理賠件均賠付隻有8.1萬元,重疾理賠件均隻有6.2 萬元,殘疾理賠件均隻有3.6萬元。在意外身故理賠的客戶畫像中,交通事故占比為51.89%,但有87.11%的用戶保障在30萬元以下。

現實的數據已經告訴我們,保險就是一個概率遊戲,通過它的杠杆作用可以實現人生風險的有效對衝。最有效的保險投資理財方式是,最好能買到讓保險公司轉移你風險的保單。

接下來買保險就有學問了,不清楚裏麵的門道,可能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錢沒少花,保險沒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