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聚會,在等待上餐的時候,熱心的服務員贈送了我們一份“柿子餅”作為零食。同桌幾位朋友都是醫生,其中一位還是普外科的專家,我們互相看了看,笑著拒絕了服務員的好意。

因為我們對柿子“恐懼”。

普外科的那位朋友開始講述:我是不敢吃柿子,我也從不讓家裏人吃。就在上個星期,我收治了一個6歲的孩子,孩子家是農村的,最近柿子熟了,孩子的家長每天都給孩子吃,但是幾天後孩子出現肚子疼、不排大便的情況,當地基層醫院給孩子做了初步的檢查,但是不能明確病因。家長抱著孩子來到我們醫院時,孩子已經出現了腹膜炎,有明顯的手術指征,孩子很快做了手術。術中發現孩子的部分腸管已經壞死,腸管裏有兩個杏子大小的“石頭”,其實就是因為吃柿子而形成的“柿石”,後來做了腸切除、腸吻合。

在一個急診夜班裏,我也碰到了類似的病例。那天夜裏我的診室裏來了一位老大爺。大爺很瘦,捂著肚子,疼得很厲害,查體表現是板狀腹、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憑借查體可以確定大爺是需要急診行“剖腹探查”手術的,因為通過上述的三個症狀可以明確診斷大爺有“彌漫性腹膜炎”。追問大爺的病史,上腹突然疼痛然後迅速擴散至全腹,加之身體消瘦,可能長年患有胃病,初步診斷,是上消化道穿孔。

胃潰瘍若沒有得到治愈,潰瘍處會導致胃穿孔,穿孔時表現為上腹部突發疼痛。當胃液和食物殘渣從穿孔處流到腹腔後疼痛擴散至全腹,稱之為“板狀腹”。

禁食水、補液、放置胃腸減壓管、聯係普外科,一係列搶救措施做完,我就去搶救另一位患者了……

第二天,我打電話詢問大爺的情況,病房的醫生告訴我:“診斷得沒錯,確實是上消化道穿孔。你知道穿孔的原因是什麽嗎?竟然是柿石!”

我瞬間明白了:吃柿子引起的柿石症,“石頭”磨破了胃,導致了穿孔。

秋天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茶餘飯後,來個大柿子或者大嚼一兩個軟糯香甜的柿餅,是每個“柿子控”的夢想。不過,柿子雖好,柿子或柿餅中卻含有大量的鞣酸(也叫單寧酸),遇到酸性物質尤其是胃酸時,在胃消化酶的作用下,鞣酸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變性,將食物及殘渣結合成團,在胃內的時間越長,團塊形成得越結實。這個團塊就被稱作柿石,引起的相關症狀就叫柿石症。

吃進去的柿子(餅)少,形成的柿石較小,一般可以通過胃腸排出,沒有症狀。但部分柿石就算勉強從胃幽門口排出,也很難通過小腸出口,便會引起腸梗阻。柿石開始時很小,一旦形成了一顆“核心”,又不能從胃中排出,柿石就可能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容易造成胃黏膜的糜爛、潰瘍,甚至出血、穿孔。患病後,常有劇烈的腹痛、惡心、嘔吐、厭食等症狀。

柿石症的症狀一般來說比較典型,病人在發病前一兩天通常有大量進食柿子(餅)的病史,上腹飽脹不適、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喝水後症狀更加嚴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全腹疼痛,停止排便、排氣。個別嚴重者腹痛嘔吐加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避免貪嘴吃柿子(餅),因為其腸功能低下,多有便秘,更容易引起腸梗阻。嚴重的腸梗阻如不及時就診,會導致腸壞死破裂,引起彌漫性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既不想放棄香甜的柿子,又不想得胃結石,在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麽呢?

柿子應該這樣吃

1. 不要空腹吃柿子,盡量餐後食用。

2. 吃柿子前後不要喝醋,避免與酸性水果,如橘子、獼猴桃等同食。

3. 吃柿子後一小時內不宜喝牛奶。

4. 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年齡偏大的人,消化功能減退,多食易得柿石病。

有的人覺得吃柿子的時候帶柿子皮吃更有味道,其實這種吃法不科學。因為柿子中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上,在柿子脫澀時,不可能將其中的鞣酸全部脫盡,所以連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結石,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其皮中含的鞣酸更多。

此外,柿子不要與含高蛋白的蟹、魚、蝦等食品一起吃。這些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很容易凝固成塊,形成胃結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柿子,很多人愛吃的山楂、黑棗也都富含鞣酸,大量或不正確地進食同樣會導致腸梗阻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