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重的山水,對照江戶名勝及日本全國的風景,不用我多說,相信應該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然而,這個部分留待他日再提,除了北齋及廣重這兩位名家之外,還要再瞧瞧同樣描繪江戶風景的升亭北壽[102]及一勇齋國芳[103]的版畫,以此畫下句點。

升亭北壽是葛飾北齋的門生,曾在文化年間的浮繪名勝圖署名。在可能是他晚年作品的單幅印刷山水畫中,完全模仿荷蘭畫,呈現一種特別的畫風,不知何故,在日本及西方的文件中,都沒有他的詳細傳記。《浮世繪類考》[104]未列出其姓氏,隻記下他是住在兩國藥研堀[105]邊,文政時期的人士。

如今,北壽傳世的版畫僅三四十種。當時,以浮世繪為正職的畫匠非常多,北壽或許不是專職的浮世繪師。又或是其畫風過於奇特,在北齋及北溪[106]之間,終究沒能贏得人們的青睞。姑且不考究傳記,如今欣賞其版畫,北壽直接受到荷蘭畫的影響,是一名企圖將西方透視法、渲染法,偶爾還有光線,轉化並應用在木刻版印刷上的畫匠。北壽並不是首位挑戰者。當時,浮繪大師、歌川派之祖歌川豐春,也曾直接臨摹荷蘭銅版畫中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景色,將它們繪製成木刻版彩色印刷。然而,文化之後,細膩的浮繪全麵式微,北齋的新式山水畫崛起,北壽也拋棄過往的浮繪,朝向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為說明其特征,現在舉《道灌山之圖》為例吧。和歌川豐春及北尾重政的浮繪相比,北壽的構圖明顯比較簡單,相反地,色彩渲染比較複雜,卻又十分和諧。也就是如同北齋於《富嶽三十六景》的做法,北壽也在整個畫麵的色彩之中,選出一色作為基調,努力呈現和諧的效果。(欣賞《道灌山之圖》時,帶黃色的柔和淺綠色,以及對比的深綠及藍色,能使我們瞬時感到色彩的調和,在另一幅作品《眺望洲崎弁天海上》[107]圖中,也能看到和諧的黃色及橙色。)此外,關於《道灌山之圖》,還有值得一提的部分,北壽運用連續的三角形,畫出聳立於左方的懸崖側麵,山腳下橫向開展的旱田,則分別是染成黃色、綠色及褐色的格子,運用透視法排列。要是沒有北壽,現今這個已經更進一步的日本,也許無法發展出第一位立體畫家吧。

葛飾北齋《富嶽百景·晴空萬裏的不二》

觀察北壽的版畫,可以發現他很喜歡描繪雲朵,畫麵中一定會出現天空及水構成的廣闊空間。在題為《眺望洲崎弁天海上》的作品中、從禦茶水欣賞富士山的作品中,或是描繪銚子[108]海邊、隅田川真崎等風景,飄浮於空中的巨大白雲與房屋、樹木都是構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如此這般,在日本畫家當中,會在繪製山水畫時注意天空及雲朵的人,除了北壽之外,屈指可數。他的老師北齋喜迎荷蘭畫的影響,技巧絕對不比北壽遜色,多年之後卻仍然讓日本舊式橫向開展的彩霞橫越畫麵,有時還會拿來遮蔽不需要的遠景,有時也會當成表示高處的手法。(貝爾契斯基認為北齋描繪的彩霞形狀,有如西式手套並排的指尖。)廣重猶如四條派[109]的山水,運用深淺色彩,巧妙地描繪出使樹木、風景蒙上陰影的雲霞,至於在晴天青空中飄浮的雲朵,則未曾見他像北壽那般用心。(在北齋的繪本《富嶽百景》三卷當中,有不少對雲的描寫,尤其是第一卷《晴空萬裏的不二》[110]圖中,有類似魚鱗雲的描寫,表現出色,然而這套繪本是他晚年的作品,年代應在北壽之後。)

北壽亟欲在山水畫中表現光線,更能看出他的創舉。洲崎弁天的圖中,運用深淺黃色及橙色的房屋及堂宇,表現出陽光的感覺,在山穀堀入口的圖中,為了畫出房屋、人物投射在地麵的陰影,導致透視方麵出現了嚴重的錯誤。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北壽的山水畫乃是基於模仿西洋畫的幼稚技巧,以及繪圖時天真的謬誤。無論如何,這些重大的缺點,反而成了業餘畫作的獨特風韻。我懷疑北壽並不是浮世繪的專業畫家,乃是因為在他的版畫之中,我從未見過一幅美人風俗畫,不管是從日本畫的角度,還是西洋畫的角度,他的山水畫技巧都十分不成熟,卻又富含風韻,感情灑脫。

在評論浮世繪山水畫的過程中,已經舉出歌川豐春、北尾政美,以至於葛飾北齋、一立齋廣重,再加上升亭北壽,現在隻剩下一勇齋國芳了。國芳與三代豐國(國貞)[111]一起,是為江戶浮世繪光榮曆史畫下句點的最後一人。

明治五年[112],其門生在向島三囲稻荷境內,建造國芳的墓碑。上麵刻著“國貞巧於閨房、美人、仕女婉淑之像,先生[113]長於軍陣、名將、勇士奮武之圖”,然而國芳絕不隻擅長描繪武者奮戰圖,其描繪範圍遍及美人、花鳥、山水、諷刺滑稽畫。他成功地將西洋畫的寫生技法應用在浮世繪的人物上,甚至比北齋更為優秀,這個說法絕對不算過譽(見供奉在淺草觀音堂內的畫——《一家老婆婆》[114])。某次我曾仔細觀察他的秘戲畫[115]中出現的**畫,骨骼形狀正確,線條極為纖巧,充分表現了頹廢的氣息,不禁令我聯想到歌麿。法國人Teisan(亭山)[116]在美術史中說:“國芳的作畫總是充滿活力,描線十分鮮明、精確,值得再三稱讚。其配色喜歡使用混合了紅色及藍色的極為明快的蘋果綠,宛如文化以前的木版畫,呈現美妙的色調。相反地,在描繪人物奮戰情況的圖中,有時這樣的色彩反而與畫麵不一致,因此他選用更多的色彩,造成衝突與混亂。”

國芳的山水畫分成東海道及東都名勝等兩種,數量都不多。東海道的作品著重鳥瞰圖,以眺望山水村落為主,東都名勝則在風景當中安排人物,活潑地呈現江戶地道的感情。來看以《東都名勝新吉原》為題的日本堤夜景圖吧。仰望半空中,為巨大月暈籠罩的黃色月亮,農田鄰近低矮地平線處,飄著如煙的橫雲,可見遙遠那一頭的青樓屋簷。一頂夜間的轎子急忙走在路上,一旁兩隻狗兒沒被腳步聲驚醒,疲倦地睡著,唯有堤防下門戶緊閉的人家陪著夜色轉深,使人聯想起即將下雨的天空,月光依然朦朧的風情。披著外套,拉高便服的下擺,穿著便褲[117]與防水木屐的町人兩人組。其中一人把頭巾重新綁好,另一個人把手揣在懷裏,朝青樓的方向快步走去,迎麵來了一名穿著高齒木屐與鋪棉外套,任憑長下擺在地上拖行,三尺帶[118]低低地綁在腰前,看似混混的男子,他的雙手像是被斬斷一般,兩袖無力地垂下,頭部微仰,張大了嘴巴,應該是把春天的朦朧月夜視為己物,用洪亮的聲音唱著投節[119]吧。

翻閱過浮世繪師傳記的人,一定知道國芳是個重視俠義風範的江戶男兒,這幅山水圖完全展現了他的性情。我在寂寞、嫻雅的廣重江戶名勝中,感受到太平盛世的一名士人甘於樸實的生活,在狂歌、俳諧的天地中悠然自得其樂;又在北齋的中式情懷中,窺見江戶時代的老人溫和又富道德感的傾向;還在國芳的風景之中,於永代橋下戴著藝伎的豬牙舟[120]、鐵炮洲[121]石牆邊釣蝦虎魚,或是隅田川捕鰻圖等,每一幅都有別於前兩位的作品,呈現另一種江戶性情。然而,拿國芳的這些版畫,與寬政時期及更早以前的畫家作品相比,從外形迥異的背景風俗中,可以想象出幕末人心的變化。國芳畫中的藝伎衣衫不整地穿著深藍色絞染浴衣,**著臂膀,手肘靠在豬牙舟的船舷,拄著她性感到幾乎令人生厭的下巴,薄塗一層油的鬢角發絲在河風的吹拂下亂舞,呈現了自暴自棄、放逐自我的銳利情感。湖龍齋畫中的沉思美人,目送著秋季夜空中的行雁背影,歌麿的女子提著光線柔和的燈籠,走在春夜的小徑,安永、天明那種幾乎使人感傷的溫柔風情,在嘉永[122]、文久[123]的江戶女子身上,已經完全不得而見了。

浮世繪的人物畫及山水畫,都以一勇齋國芳為尾聲,在此宣告終結。〔國貞(三世豐國)死於國芳逝世的三年後,亦即元治元年[124]。〕國芳的門生(芳幾[125]、芳年[126])當中,在明治之後,僅剩幾人持續繪製浮世繪,對於在明治年間尋訪江戶藝術年限,不久進入全滅狀況的人來說,隻是一個悲慘的話題。

北齋涉獵的題材範圍浩瀚無邊,怪不得讓至今尚未遍覽東方各種藝術的西歐人感到驚豔不已。其次是北齋的畫風基於紮實的寫生,原本就與歐洲藝術有相似的傾向。北齋真正的價值就在寫生之中。西方人持續不斷地崇拜北齋,完全是出於這個原因……

[1] 勝川春潮(生卒年不詳),江戶中、後期的浮世繪師,為勝川春章的門生。

[2] 即歌川廣重,一立齋為其別號。

[3] 運用西方的透視技巧,呈現立體背景的畫法,由奧村政信創始。

[4] 由五·七·五·七·七的音節構成,非正式的短歌,多使用俗語,諷刺時事。

[5] 人形淨瑠璃及歌舞伎的劇名,改編自赤穗事件,講述家臣為主君報仇的故事。

[6] 改編自《曾我物語》,講述曾我兄弟為報父仇、連斬十人的故事。

[7] 當時日本的行政單位。

[8] 日本年號之一,1744至1748年。

[9] 歌川豐春(1735─1814),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歌川派始祖。

[10] 北尾重政(1739─1820),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北尾派始祖,擅長美人畫及風景畫。

[11] 大田南畝的別號。

[12] 唐衣橘洲(1744─1820),本名小島原之助,與大田南畝、朱樂菅江並列為天明狂歌三大家。

[13] 朱樂菅江(1740─1799),本名山崎景貫。

[14] 北尾政美(1764─1824),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為北尾重政的門生。

[15] 以繪畫為主,在上方空白處加上詩詞的作品。

[16] 英一蝶(1652─1724),江戶中期的畫家,英派始祖,擅長風俗畫、俳諧及樂曲。

[17] 橫穀宗瑉(1670─1733),刀劍金工師,後來開創町雕,自由發揮金工雕刻的設計及題材。

[18] 1796年。

[19] 司馬江漢(1747─1818),江戶後期的西洋畫家,日本的銅版畫創始人。

[20] 1799年。

[21] 1802年。

[22] 1804年。

[23] 1806年。

[24] 指平安時代的日本繪卷。

[25] 位於今東京都港區。

[26] 日本武士的正式禮服。

[27] 江戶時住在都市的工匠、商人的總稱。

[28] 武士的首領。

[29] 位於今東京都中央區。

[30] 春季時釣銀魚的船。

[31] 袋狀的方形漁網,在網上放魚餌,待魚群聚集後再收網。

[32] 位於今東京都中央區,以前是藥研堀運河上的橋,運河於明治時代已被填平。

[33] 位於今東京墨田區。

[34] 幕府停放船舶的倉庫。

[35] 位於今東京中央區、墨田區一帶。

[36] 設置於兩國橋邊,原本是用於防火的空地,後來發展成攤販雲集的鬧市區。

[37] 屋形船、屋根船皆為有屋頂的船隻,屋形船可供多人乘坐,類似遊輪,屋根船則是僅供數人乘坐的小型船隻。

[38] 位於隅田川西岸,生長於淺草藏前地區的鬆樹。

[39] 位於藏前的寺院。

[40] 以石子推疊成底座,高聳的石燈籠。

[41] 祭神用的幣帛。

[42] 即淺草寺。

[43] 多田藥師東江寺,位於葛飾區,最早由多田滿仲供奉藥師如來佛。

[44] 今吾妻橋。

[45] 向島小梅町,位於今墨田區。

[46] 三囲神社,位於東京都墨田區的稻荷神社。

[47] 待乳山聖天,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的本龍寺。

[48] 和服的一種,遍布小圖案,不適合作為正式服裝,多用於日常衣物。

[49] 白須神社,位於東京都墨田區,供奉猿田彥神。

[50] 位於東京都台東區。

[51] 位於東京都台東區。

[52] 商家。

[53] 位於東京都墨田區,供奉地藏菩薩。

[54] 鉦,一種打擊樂器。

[55] 真先稻荷神社,位於荒川區石濱神社境內。

[56] 神職人員的裝扮。

[57] 神官。

[58] 正月時的裝飾。

[59] 正月時的裝飾。

[60] 江戶的花街。

[61] 江戶中期以後的畫派,又稱文人畫。

[62] 尾形光琳(1658─1716),江戶中期的畫家,確立琳派。

[63] 原畫師。

[64] 1898年。

[65] 小林文七(1862─1923),浮世繪出版商兼收藏家。

[66] 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

[67] 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美國印象畫家。

[68] 指江戶城,今皇居。

[69] 今櫻田門。

[70] 大名的官邸。

[71] 位於千代田區。

[72] 辻番是設置在大名屋敷附近要道的警衛,辻番所是他們的執勤地點。

[73] 都市中地勢較低的地方,通常是庶民聚集之處。

[74] 位於東京都港區。

[75] 男性的正式禮服。

[76] 以幹燥枇杷葉熬煮的湯藥,專治夏季食欲不振、下痢。

[77] 大名屋敷基地內的長屋,供家臣居住。

[78] 千代田區日枝神社的祭典,與神田祭、深川祭並稱為江戶三大祭。

[79] 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及文京區。

[80] 湯島天滿宮,位於東京都文京區。

[81] 東京都江東區的舊地名,自古便被稱為“深川洲崎十萬坪”,是觀海的絕佳景點。

[82] 位於今東京都港區虎門一丁目。

[83] 位於東京都墨田區。

[84] 位於東京都中央區。

[85] 一座日本堤,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由於吉原花街遷至此地,又名吉原堤防。

[86] 位於今東京都荒川區。

[87] 過去為防止泛濫,從今台東區三輪一直挖到今戶的壕溝,目前已經填平。

[88] 歌川豐廣(1773─1830),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擅長美人繪及插畫,歌川豐春的弟子。

[89] 吉原女子都坐在格子窗前,供尋芳客挑選。

[90] 江戶時代,吉原的半夜十二點。四時為當時的時刻名稱,指晚上十點。 由於十點還太早,吉原都稱十二點為四時。

[91] 貫穿吉原中央的通路,今東京都台東區。

[92] 古代官方製定的道路。

[93] 傳驛係統的休息站,類似驛站。

[94] 品川宿的所在地,是東海道的第一個宿場。

[95] 板橋宿的所在地,是前往中山道的第一個宿場。

[96] 1842年。

[97] 勝川春朗,即葛飾北齋。

[98] 葺屋町與堺町皆位於東京都日本橋一帶。

[99] 歌舞伎的活動,江戶時代,每年都會更換新的表演者,這是新演員的第一次演出。

[100] 將靶置於小土堆上的射箭場。

[101] 淺草奧山,觀音堂後方。

[102] 升亭北壽(生卒年不詳),作品以風景版畫為主。

[103] 一勇齋國芳,即歌川國芳(1797─1861),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

[104] 《浮世繪類考》,記錄浮世繪師的簡曆、流派、風格及其代表作的作品,最早由大田南畝著作,再由後人加筆,最後由仲田勝之助校訂與解說。

[105] 過去位於日本橋一帶的運河。

[106] 魚屋北溪(1780─1850),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為葛飾北齋的門生。

[107] 洲崎弁財天社,今洲崎神社,位於東京都江東區。

[108] 位於千葉縣。

[109] 日本畫界的大流派,創始者吳春住在京都四條通,故以此為名,為江戶後期興盛的文人畫派。

[110] 不二音同富士,指富士山。

[111] 歌川國貞(1786─1864),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為最多產的浮世繪師,是歌川豐國的門生,後來自稱二代豐國,但由於二代豐國之名已由其養子歌川豐重繼承,故國貞實質上是三代。

[112] 1872年。

[113] 這裏指國芳。

[114] 茅原鬼婆的傳說。相傳有一名老婆婆與女兒在偏僻的淺茅原開了一家旅舍,老婆婆趁半夜以大石頭砸死投宿的旅客,洗劫財物。當老婆婆殺滿九百九十九人後,一名男童登門投宿,半夜,老婆婆如法炮製,待旅客身亡後,才發現死去的竟是她的女兒,原來是女兒打扮成男童的模樣死諫。這時男童現身,男童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為勸誡老婆婆而來。老婆婆的下場眾說紛紜,一說是老婆婆借菩薩之力,化身為龍,帶著女兒的遺體消失於池子裏,亦有一說是老婆婆投水自盡,又有一說是老婆婆就此遁入空門。

[115] 即春宮圖。

[116] 特雷桑(Georges de Tressan,1877─1914),日本傳統藝術研究家,筆名亭山。

[117] 從腰部到腳踝,男性穿在和服底下的絲質便褲。

[118] 長約三尺(114厘米)的腰帶。

[119] 江戶時代流行於尋芳客間的一種流行歌。

[120] 船頭有如豬牙般尖尖翹起的小船,前往淺草山穀的尋芳客經常搭乘這種船。

[121] 位於今東京都中央區。

[122] 日本年號之一,1848至1854年。

[123] 日本年號之一,1861至1864年。

[124] 1864年。

[125] 落合芳幾(1833─1904)。

[126] 月岡芳年(1839─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