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氏在江戶成就霸業之後,在這裏發芽,發展出燦爛的文明,尤其是藝術方麵,最大的特色就屬娼婦及戲劇演員。太平治世的武士及町人不停地追求聲色之樂,化為一股時代的莫大情欲,立即整備了完善的遊廓及劇場,又再更進一步,以此為材料發展出文學、樂曲、繪畫等各種特殊的藝術。根據曆史,源於劇場的女歌舞伎[1]舞蹈旋即因敗壞風俗之故,於寬永六年[2]遭到禁止,接著興起的美少年若眾歌舞伎也因為男色之故,於承應元年[3]遭到禁止,於是演變成野郎歌舞伎[4]。我們也可以說日本戲劇發展的由來,完全是基於當代大眾愛慕演員風姿的色情。不管是女演員及遊廓女子的女歌舞伎,還是孌童的若眾歌舞伎,其存在理由全都在於演出者的肉體實力,歌舞、樂曲隻不過是輔助罷了。直到寬文[5]、延寶[6]之後,演員的演技隨著時勢日益進步,戲曲也變得比較複雜,戲劇逐漸升華至純粹的藝術層次,多少跳脫了往昔那種娼婦、孌童舞蹈等不光彩的氣質。同時,大眾對演員的愛情也有所轉變,舉例來說,會把武道[7]、荒事[8]演員當成真正的英雄來崇拜、憧憬,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中,還找不到第二個像江戶時代大眾如此熱愛演員的案例。江戶的城市人對演員抱著一股不可思議的熱情,他們不僅以欣賞戲劇為樂,更把他們畫成繪畫來賞玩。浮世繪的役者似顏繪[9]就在這些必然的需求之下,應運而生,這是號稱浮世繪版畫之祖——菱川師宣——帶起的風潮。在山東京傳的著作《骨董集》中,就提及延寶、天和[10]年時,已經出現演員坊主小兵衛[11]的單幅畫。寬文十年[12]出版的《垣下徒然草》、延寶六年[13]出版的《古今役者物語》等評論集中,都插入當時的演員肖像畫。由此可知,早在元?之前,演員肖像畫就已經存在。然而,一直等到元祿年間,鳥居清信出現之後,才將這股風潮引領至高峰。今年,演劇珍書刊行會翻印鳥居清信的《四場居百人一首》[14](全一冊)是元?六年[15]發行的版本,對於日本戲劇及浮世繪研究者而言,這本珍奇之書引發兩種完全不同的興趣。其一是清信這時尚未確立豪放不羈的畫風,完全是通過師宣的門生古山師重[16]來學習菱川派的筆法,可以說是能窺見那個時代的作品範例之一。其二是盡管繪製低俗的演員畫冊,畫匠仍然采用宛如《小倉百人一首》[17]的古典格式。這不僅是浮世繪,也是江戶平民一切藝術文學的特征,借用中國、日本嚴肅的古典設計,應用在極低俗的文物之上,這件事本身就能讓人感到滑稽、機智,且妙趣橫生。如同仿照《武鑒》[18]的形式,製作演員的家傳紋章及係譜的《明和伎鑒》,又如天明八年[19]京傳描繪的《狂歌五十人一首》的畫像,都顯現了江戶平民發想的藝術遊戲特色。鳥居清信在《四場居百人一首》中勾勒輪廓線條的筆力、圖案風格的人物姿勢,搭配一旁點綴的狂歌,文字及繪畫結合,總能使我感到一股美妙的快感。
元祿年間,元祖團十郎[20]創造荒事,嶄新的技藝使都會人士為之驚歎。鳥居清信之所以能確立所謂鳥居風的放肆畫風,應該是在描繪團十郎的荒事時,自然產生的結果吧。從元祿到正德中期,清信的役者單幅畫逐漸流行,直到繼承的鳥居派二世繪師——清倍[21],流行的風潮更盛,因此,曾於元祿時代菱川師宣盛行之際流行的墨折繪本類,到了享保年間,已經嚴重衰退。(元文之後,隨著西川佑信[22]出現,繪本再次流行。)這時有鳥居清倍及同時代的二世清信[23],從元祖清信卒年(享保十四年)[24]自寬延三年[25]間,他們的畫作陸續問世,經常與元祖清信的作品混淆,對今日的研究者來說,分辨作者可是一件苦差事。除了以上鳥居派的三位畫家及門生之外,奧村政信及其門生也畫了不少役者繪。上述諸位畫家都是在墨折的木雕版畫著上色彩,例如丹繪、胭脂繪[26]、漆繪之類。直到寬保三四年,色折紅繪出現,役者似顏除了單幅畫之外,也開始流行團扇繪。關於浮世繪色折的發展,我已在鈴木春信論當中提及,若要借用西方藝術史的用語,從元祿、經過元文、直到寬保,這五十年相當於“文藝複興前”的時代。現在以寶曆之前浮世繪的役者繪,對照戲劇的曆史,按照《役者名物袖日記》[27](明和八年[28]出版)記載的時代,寬永、承應時代,作屋九兵衛[29]、玉川千之丞[30]、多門莊左衛門[31]等演員登場時期為戲劇道的上古。延寶、元祿年間,續狂言[32]、道具、口上[33]出現後,知名的演員則有中村傳九郎[34]、中村七三郎[35]、永島磯右衛門[36]、宮島傳吉[37]、藤田所三郎[38]、山中平九郎[39]、市川團十郎,這時稱為中古時期。從正德到享保末年,則稱為近古,招牌、道具盡善盡美,狂言也比較複雜,這時的代表演員則有市川團十郎、鬆元小四郎[40]、富澤半三郎[41]、小川善五郎[42]、早川傳五郎[43]、澤村宗十郎[44]、大穀廣治[45]等。搜集當時的丹繪、漆繪、紅繪,當中有古代演員登台姿態的作品,從服裝的紋飾考證與推測,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可是至高無上的娛樂。
寬保末年,浮世繪在西村重長(奧村政信門生)的改進之下,終於發明純粹的彩色刻版印刷(雙色套版紅繪)技術,進入寶曆年間,技術愈來愈進步。這時,戲劇已經與今日我們所見無異,應用木偶戲的升降平台、武打道具、龕燈返[46]等各種舞台裝置,劇場構造及觀眾席也已經相當完善。
寶曆年代是鳥居派三世繪師——清滿(清倍之子)的全盛期。在浮世繪中,清滿將雙色印刷紅繪推進為三色印刷,立下大功。他與石川豐信都很擅長描繪妖豔婦女的**模樣,也有不少役者繪。然而,這個時代的役者繪已經不如享保、元文時代那般興盛,刻版印刷有時相當粗糙。後來,有人挽回這股衰退之勢,那就是人稱役者繪中興之祖的勝川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