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政初年,早豐國幾年登場的畫匠是東洲齋寫樂。寫樂是專門繪製役者似顏繪的版下畫家,由於他采用極端寫實的畫風,並未受到當時的人們青睞,很快就中止他的繪畫事業。維新以後,外國人盛行浮世繪研究,這時寫樂仍未受重視,即使是人稱日本藝術研究開拓者的美國人費諾羅薩,都認為寫樂的演員肖像畫十分醜陋。巴黎的卡蒙多伯爵是第一個喜愛寫樂的人,後來喜好者日益增加,人們終於視寫樂為浮世繪最偉大的畫匠。去年,德國人庫爾特出版的書籍中,更網羅了連今日我國人都不曾見過的珍品。於是我們得以窺見寫樂的似顏繪,多為細繪的全身畫,然而值得譽為無比傑作的畢竟還是世人熟知的雲母折。當時,歌麿美人畫的肖像畫底色多半也會撒上銀色的雲母。我想這應該是當時的畫匠,為了呈現人臉映照在鏡子表麵的模樣,采用的新巧思。無論如何,如今令人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寫樂似顏繪中,人物背後的雲母裝飾。我認為德、法收藏家之所以尊崇寫樂,應該不隻出於單純的好奇心,我們不得不認為,他的構圖、色彩及勾勒臉部輪廓的線條,都會對油畫似顏繪的發展,造成莫大的影響。仔細觀察寫樂的肖像畫吧。鬆元幸四郎[130]穿著高麗格子[131]的厚鋪綿外套,綁著頭巾,一隻手的指間不經意地撐著煙鬥,錦繪的線條及色彩竟能如此細膩地描繪出日本人傳統的容貌及感情。我深信除了寫樂的手法,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呈現日本人的膚色、朦朧的五官及略顯遲鈍的輪廓。寫樂的女形肖像,更是奇中之奇,傑作中的傑作。見了岩井半四郎[132]、鬆元米三郎[133]的肖像,我會立刻聯想到劇場的後台,眼前扮成女裝的男子容貌。他的臉上抹了一層厚重的白粉,毫無保留地真實呈現非男亦非女的怪異感覺。他的極端畫風,與過往人們認為演員為理想美貌的傳統情感嚴重抵觸,因此這名罕見的藝術家終究是不受好評,落得封筆的下場。據說寫樂原本是來自安房的能樂表演者,除此之外,相關傳記不詳。

在豐國晚年的文化年間,門生國貞的時代來臨。搜集國貞的役者似顏繪,猶如一覽從文化到明治這六十年間的幕末戲劇史。國貞繼承豐國的名號,晚年繪製數百幅《古今役者似顏繪大全》。模仿了鳥居清長之後的春章、文調、清長等人的似顏繪,不過其色彩及畫風都相當近代,少了古風的情趣,不足以懷古。國貞最好的錦繪,是文化、文政時期的作品,我將於《衰退期的浮世繪》另行論述,這裏姑且不提(鳥居派第五代清滿亦記於同一論文中,此處省略)。

於是,役者繪從菱川師宣,直到國貞、國芳及其門下的小畫家,在江戶持續了兩百餘年。現在搜集延寶、元祿至元治[134]、慶應[135]的演員畫,遍覽之後應該可以自行理解浮世繪各派的畫風演進,以及各時代演員的藝風變化。話說回來,當一門技藝興起時,創始期作品在原始又粗獷的精力與簡單樸素的形式之間,必定隱藏著後人難以窺見的秘訣。元祿、寶永[136]的戲劇,有如鳥居派初期的丹繪,豪放中猶帶稚氣,加上簡易又奇特的形式,展現了不可思議的雅趣。享保之後,劇場開始使用河東節及其他樂曲,演員方麵則出了二世團十郎[137]、元祖宗十郎[138],這個時代逐漸奠定了成為後世模範的技藝之道。浮世繪方麵,除了鳥居派之外,也出了新的奧村一派,展現幽婉的畫風及漆繪的華美色彩。也是在這個時代,劇場因擾亂風紀及奢華的服裝等因素,屢次遭逢禁令,江戶平民的文化一步步地邁入圓熟期。四世團十郎、初代菊之丞[139]登場的寶曆,直到明和、安永年代,除了繪畫及戲劇,江戶平民固有的文學、藝術全數脫離來自關西的影響,明確擁有自己的特質。在文調、春章的時代,江戶戲劇的容貌及形式全都發展完備、圓熟,愈來愈複雜,及至天明、寬政,與浮世繪相同,呈現細膩、精致的傾向與弊端。原武太夫[140]斥責寶曆末年的劇壇,一心思慕享保的演藝風格,翻閱《鄰居的疝氣》或手柄岡持[141]記錄壯年見聞的《後來的昔物語》中每一年的批判,再對照浮世繪的役者似顏繪,也有助於想象昔日的戲劇吧。從繪畫的角度來說,役者似顏繪當然有獨立的價值及趣味,對我們來說,還必須附加各項超越繪畫的利益及趣味。如今,隨著時勢變遷,我們也必須尋求一些特別的方法來保護江戶戲劇,當它們逐漸遭到破壞、滅亡之時,不由得加深了我對兩百年來的役者似顏繪與劇場風俗畫那股特殊的珍惜之情。

原本想詳細說明役者繪的沿革,然而這雜亂的研究內文,反而吐露了愛惜此物的詩情,成了代替抒情詩的草稿。關於考證之事,僅盼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撰於大正三年[142]

[1] 從京都發源,以女性為主的歌舞伎。

[2] 1629年。

[3] 1652年。

[4] 少年將頭發剃成野郎頭(削去前發,隻留後麵頭發,為江戶一般男性的發型)的歌舞伎表演。

[5] 日本年號之一,1624至1644年。

[6] 日本年號之一,1673至1681年。

[7] 擅長武打的威猛角色。

[8] 能力超凡的主角,臉上通常會施以隈取彩繪(以紅墨誇張地描繪出血管或肌肉),搭配誇張的服飾。

[9] 演員的肖像畫。

[10] 日本年號之一,1681至1684年。

[11] 坊主小兵衛(生卒年不詳),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演員。

[12] 1670年。

[13] 1678年。

[14] 四場居音同戲劇。

[15] 1693。

[16] 古山師重(生卒年不詳),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師。

[17] 藤原定家在小倉山的山莊挑選出一百位歌人的和歌,集結成冊。後來也廣泛應用在歌牌上。

[18] 江戶時代記錄大名、幕府人員之姓氏、俸祿、家紋等資料的年鑒。

[19] 1788年。

[20] 初代市川團十郎(1660─1704)。

[21] 鳥居清倍(生卒年不詳),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

[22] 西川佑信(1671─1750),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擅長肉筆美人畫。

[23] 鳥居莊兵衛(生年不詳、卒於1752年),相傳為鳥居清信的三男。

[24] 1729年。

[25] 1750年。

[26] 浮世繪的樣式之一,在墨色單色印刷上,用畫筆著上以胭脂色(深紅色)為主的色彩。

[27] 《役者名物袖日記》,萬裏亭夫古工著,談論歌舞伎起源,以及演員風格、技巧。

[28] 1771年。

[29] 作屋九兵衛(生卒年不詳),擅長舞蹈劇。

[30] 玉川千之丞(生卒年不詳),在早期野郎歌舞伎中,成功地扮演女性角色,容貌出色、擅長歌舞,非常受歡迎。

[31] 多門莊左衛門(生卒年不詳),早期歌舞伎扮演男性角色的知名演員。

[32] 兩幕以上的歌舞伎稱為續狂言,隻有一幕的則稱為離狂言。

[33] 指演員在舞台上直接向觀眾打招呼。

[34] 中村傳九郎(1662─1713)。歌舞伎采世襲製,本處都以初代為代表。

[35] 中村七三郎(1662─1708)。

[36] 永島磯右衛門(生卒年不詳),以《勝哄譽曾我》一劇紅極一時。

[37] 宮島傳吉(生卒年不詳),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演員。

[38] 藤田所三郎(生卒年不詳),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演員,擅長滑稽的反派角色。

[39] 山中平九郎(生卒年不詳),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演員。

[40] 鬆元小四郎(1674─1730),初代鬆元幸四郎。

[41] 富澤半三郎(生卒年不詳),在傳九郎的引薦之下,演出傳九郎擅長的角色朝比奈,因而大受好評。

[42] 小川善五郎(1682─1737),以扮演男性角色聞名。

[43] 早川傳五郎(1670─1719),擅長扮演惡徒。

[44] 澤村宗十郎(1675─1734),以扮演男性角色聞名。

[45] 大穀廣治(1696─1747)。

[46] 將後方布景往後九十度傾角,露出的底部為下一場的背景,是一種快速換景的方式。

[47] 四世團十郎(1711─1778),第四代市川團十郎,五粒為別號,以下同。

[48] 三世團藏(1719─1772),第三代市川團藏。

[49] 元祖歌右衛門(1714─1791),初代中村歌右衛門。

[50] 元祖中村仲藏(1736─1790),初代中村仲藏。

[51] 歌舞伎武打戲的代表場景。

[52] 在已染色的布料上,以印花方式局部消去圖案,使該處呈現白色的手法。

[53] 位於舞台左側,貫穿觀眾席的通道,供演員進退場使用,也是延伸的舞台。

[54] 掛在花道出入口的布幕。

[55] 日本男性的傳統服飾。

[56] 岩井半四郎(1747─1800),第四代岩井半四郎,建立江戶時代的女形基礎。

[57] 舞蹈劇。

[58] 製作扇麵的紙張。

[59] 七福神中的大黑天戴的帽子款式。

[60] 1770年。

[61] 1778年。

[62] 1780年。

[63] 娼妓。

[64] 市川純藏(1764─1838),第五代鬆元幸四郎首次登台時使用的名稱。

[65] 一筆齋文調(生卒年不詳),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擅長寫實的役者繪及美人畫。

[66] 歌舞伎的男性角色。

[67] 企圖謀反或盜賊等反派大頭目。

[68] 瀨川菊之丞(1741─1773),第二代瀨川菊之丞。

[69] 中村鬆江(1742─1786),初代中村裏好。

[70] 岩井半四郎(1776─1847),第五代岩井半四郎。

[71] 歌舞伎的女性角色。

[72] 市川春藏(生卒年不詳),歌舞伎若眾形演員。

[73] 佐野川市鬆(1722─1762),擅長世話物,類似當時的時裝劇。

[74] 指未削發、未成年的男子。

[75] 1792年。

[76] 1796年。

[77] 勝川春好(1743─1812)。

[78] 《禦所櫻堀川夜討》的第三段,描述弁慶為取信於源賴朝,奉命獻上義經之妻京之君的首級,途中巧遇相貌相似的女子信夫,欲以信夫代替京之君,手刃信夫之後,才發現她竟是自己的女兒。

[79] 《妹背山婦女庭訓》,描述藤原鐮足打倒蘇我入鹿,推行大化革新的過程。

[80] 江戶各區皆設木門,大約在夜間十點關閉,平時會派人看守。

[81] 江戶歌舞伎三大劇場之一,負責人是中村勘三郎。

[82] 辰鬆八郎兵衛創立的人形淨瑠璃劇場。

[83] 1767年。

[84] 葺屋町,今日本橋人形町。

[85] 混合麵粉及砂糖,烤成薄片餅幹,最早推出這項商品的是大阪的高麗屋。

[86] 島田髻的一種。

[87] 整發用的油膏。

[88] 瀨川(1751─1810),第三代瀨川菊之丞,女形歌舞伎表演者,又稱仙女菊之丞、仙女路考。

[89] 化妝用的白粉,類似粉底。

[90] 用以固定發髻、呈現光澤的整發油膏品牌。

[91] 因歌舞伎的流行,引領流行的演員們紛紛開店做起副業,如化妝品、整發油、香料等。

[92] 江戶時代,後台出口的巷子名稱。

[93] 歌舞伎的後台裏,都有供奉稻荷神的房間,旁邊通常供位階最低的演員使用。

[94] 袖長至腳踝的正式禮服。

[95] 江戶時代,賣身的歌舞伎年輕男演員。

[96] 男娼。

[97] 出語指的是在舞台上念旁白,通常旁白的位置在舞台後方。

[98] 富本節,由常盤津節分出來的流派,歌舞伎的配樂兼出語。

[99] 負責口白的人。

[100] 1785年。

[101] 1798年。

[102] 票房、口碑最好的歌舞伎戲碼。

[103] 指愛知縣無量壽寺,此地為賞花名勝。

[104] 三津五郎(1775─1832),第三代阪東三津五郎。

[105] 半四郎,第五代岩井半四郎。

[106] 歌右衛門,初代中村歌右衛門。

[107] 三幅成一組的圖。

[108] 歌川國政(1773─1810),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豐國的門生。

[109] 1799年。

[110] 曲亭馬琴(1767─1848),江戶後期的戲作者,著名作品為《南總裏見八犬傳》。

[111] 1800年。

[112] 劇場三樓是無名演員的休息室。

[113] 1801年。

[114] 1802年。

[115] 烏亭焉馬(1743─1822),江戶後期的戲作者。

[116] 1803年。

[117] 較高的座位。

[118] 市川八百藏(1747─1819),第三代市川八百藏。

[119] 桐野穀門藏(1768─1824),第二代大穀馬十。

[120] 尾上鬆助(1744─1815),初代尾上鬆助。

[121] 一種日本的弓弦樂器,外形比三味線小。

[122] 鬆元小次郎(生卒年不詳)。

[123] 尾上雷助(生卒年不詳)。

[124] 應為大穀德次(1756─1807)。

[125] 阪東又太郎(生年不詳、卒於1801年),第四代阪東又太郎。

[126] 阪東三木藏(生卒年不詳)。

[127] 阪東七藏(生卒年不詳)。

[128] 市川白猿(1741─1806),第五代市川團十郎。

[129] 嵐雛助(1741─1796),第三代嵐小六。

[130] 鬆元幸四郎,指第四代鬆元幸四郎(1737—1802),號高麗屋。

[131] 粗細交錯的格子花紋,因鬆元幸四郎號高麗屋,故名高麗格子。

[132] 第四代岩井半四郎。

[133] 鬆元米三郎(1774─1805),鬆元米三,第四代鬆元幸四郎的門生。

[134] 日本年號之一,1864至1865年。

[135] 日本年號之一,1865至1868年。

[136] 日本年號之一,1704至1711年。

[137] 二世團十郎(1688─1758),第二代市川團十郎。

[138] 澤村宗十郎。

[139] 初代菊之丞(1693─1749),初代瀨川菊之丞。

[140] 原武太夫(1697─1776),江戶中期的三味線演奏家、散文家。

[141] 手柄岡持(1735─1813),本名平澤常富,江戶後期的戲作師、狂歌師。

[142] 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