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來過故宮的人,手機裏都會有一張和故宮三大殿的合影,然後再發個朋友圈:“故宮我來了!”

前朝三大殿是故宮中軸線上最壯麗的部分,它們坐落在高高的石台上,如果你從天空俯瞰,這個石台是一個大大的“土”字形,古人還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須彌座。

那麽,皇帝為什麽要把三大殿建在一個高台上,還特意弄成了“土”字形呢?

首先來看這個石台的高度。這個石台高8米左右,站在上麵往下看,視野相當好,可以360度全景俯瞰三大殿區域,完全就是故宮的最佳觀景平台。不過這個石台最初設計時並不是為了給皇帝看風景的,它有很多的講究。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高台讓木結構大殿免受水淹,可以防潮、防水,還可以防震,增強建築的穩定性。

這樣的高台設計並不是明清皇帝的創意,自古以來,帝王們就崇尚“高台榭,美宮室”的建築風格,比如晉靈公當年就想造九層台,可惜造了三年也沒完工;楚國造“章華台”,這台子很牛,又叫“三體台”,據說登台時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頂;還有秦的鹹陽宮、阿房宮,唐代的大明宮等都有高台建築,反正皇帝就是個“高台控”,也許站得越高,皇帝的成就感越強吧。

宮殿建在高台上也是等級的體現,越是等級高的大殿,其台基也越大,像前朝三大殿,尤其是太和殿,這是宮裏乃至全國等級最高的一座,它的台基當然得最大,大到什麽程度呢?東西長64米,南北寬37.21米,建築麵積達到了2381.44平方米。

這個石台基除了高和大之外,名字也很響亮—“須彌座”。關於“須彌”,《西遊記》裏曾寫到過一座“小須彌山”,在這山上還住著位靈吉菩薩,正是他給了孫悟空定風丹,孫悟空才製服黃風怪。

那麽,故宮裏的“須彌座”和《西遊記》裏提到的“小須彌山”是一個意思嗎?

其實“須彌座”最初指的是佛陀坐的石座。據梁思成先生考證,“須彌”二字最早來自佛經,還可以翻譯成“迷修樓”,據說這是喜馬拉雅山的音譯,在古印度人眼中,這座聖山是世界的中心,佛陀坐在聖山上,寓意佛法無邊,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還要博大,同時也顯示佛的偉大和對佛的崇敬。

須彌座在故宮裏有好幾種形式,像三大殿下麵的是最高等級,又叫“三崇須彌座高台”。除此之外,還有單層須彌座高台,比如武英殿、奉先殿,它們的等級就比較低了。

最後還有一種叫“須彌座月台及甬路”,它的樣子就好像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T”,乾清宮就用了這種形製。

這個須彌座的石台基從空中俯瞰是一個大大的“土”字,這麽設計倒不是因為皇帝很“土”,而是他有“戀土情結”。在皇帝眼中,“土”可是個好東西,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土位居中央,把石台基做成土字形,寓意著這裏是天下的中心,皇帝是中心的中心。

同時,“土”還代表了江山社稷,這裏將石台基做成天下最穩固的“土”,暗含了江山永固、社稷安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