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這個“午”並不是吃午飯的意思,而是因為它剛好位於南北軸線的南方,是皇宮的正南門(古代習慣將北稱“子”,南稱“午”)。

故宮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大門,午門作為正門,等級最高,它的“長相”也和其他幾個“弟弟”不太一樣。

像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都是城台加城樓的模式,方方正正,而午門卻多出了兩個“大長條”,乍一看,就好像人的兩個胳肢窩,你把兩手抬平,自己就是個“午門”。這種建築樣式有點奇怪,難道皇帝當年是模仿自己的胳肢窩來建的嗎?

午門和胳肢窩當然沒關係,它的形製采用了皇宮大門的最高建設標準—闕門。說起這種門,蘇軾在《水調歌頭》詞中寫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後來王菲又重新唱過。其中的“宮闕”為天子宮殿,特點就是在宮門前立有雙闕。

雙闕是什麽呢?簡單地解釋,就是宮門口立兩個石台,台上建小樓,因為站在上麵可以遠觀,又稱“觀”或“樓觀”。這種闕門形製隻有在重要的宮殿、陵墓、寺廟等建築中才能見到,是最高等級的大門,曆代皇宮大多用此製。

唐朝大明宮的含元殿充當了宮門的職能,它左右的翔鸞、棲鳳二閣就是左右雙闕,整個平麵呈“凹”字形。還有如北宋汴梁皇宮的正門宣德門,也是左右雙闕,闕上還有小樓。

故宮午門的形製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繼承了傳統,又具有自己的風格,這樣的門闕形製凸顯了權力的至高無上,更兼具防禦、立威和裝飾的作用。

在中國的陰陽理論中,凹代表陰,凸代表陽,午門整體呈“凹”字形,門前廣場為“凸”字形,凹凸結合,寓意“陰陽結合”。再者,午門處於“午位”,至陽之位,本身又是凹字形,體現了“陰中藏陽、陽極生陰”的哲學內涵。

同時,午門還有一個很隱秘的講究:如果把午門這裏的“凹凸空間”乘以36,大約就是紫禁城的麵積。36,是古人心目中的天罡之數,它代表了36位神將,他們一起保衛著天帝所居住的紫微垣,而午門恰好也在保衛著地上天子所住的紫禁城。

午門從正麵看有三個門洞,但繞到背後卻是五個,這種格局叫“明三暗五”。那多出來的兩個門在哪裏呢?走近一看,實際上它們被設計在了拐角處的“夾縫”中。它們就好像人的腋窩一樣,取名“掖門”。

之所以這麽設計,主要是因為午門正麵寬度和前邊的天安門、端門差不多,但由於多了兩個雁翅樓,從視覺上看顯得擁擠,況且正麵已經開了這麽大的三個門洞,如果再開兩個,就會給人一種局促感。如果不開,三個門洞又不夠用,所以綜合考慮之後,就采用了“掖門”這種形製,既美觀又不影響使用。

午門的這幾個門洞都有自己的功能,中間門洞最大,為皇帝的專用門。除皇帝外,皇後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殿試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在太和殿傳臚(宣布考試名次)後可以從中門出宮一次,以示皇帝對讀書人的褒獎,其餘人等若無特殊命令,都不得從中門進出。

東、西兩側的門供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出入,一般情況下,文武官員走東側門,宗室王公走西側門。左右掖門平時關閉,隻有在舉行大朝會時才開啟,屆時百官按照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的順序進宮。有趣的是,當時為了防止官員擁堵,大家手裏都有單雙號牌,按次序進宮。

當殿試放榜時,考生們也按照名次的單雙數來走門,單數名次走左掖門,雙數名次走右掖門。

看到這裏,很多小夥伴肯定會有疑問:“午門不是砍頭的地方嗎?怎麽建這麽好?”其實這隻是個謠傳,午門身為皇宮正門,等級高,皇帝怎麽會“舍得”在這裏砍頭呢?多晦氣啊!

事實上,砍頭不在午門,很多隆重的儀式卻要在午門舉行。比如每年入冬的第二個月(孟冬),要在午門頒布第二年的曆書,稱“頒朔禮”;打了勝仗,皇帝要親臨午門城樓舉行受俘儀式,稱“獻俘禮”;在明代,每年的正月十五,午門還會張燈結彩,支起13層高的燈樓,俗稱“鼇山燈”,屆時,允許臣民觀燈三天,以示皇帝與民同樂,共享太平盛世。

午門雖沒有砍頭這樣殘酷的刑罰,但在明代,這裏會時不時地對大臣們使用廷杖之刑。什麽是廷杖呢?通俗地講,就是用棍子打屁股。別小看打屁股,一不留神就會打死人,比如明正德皇帝和大臣起了衝突,於是他下令廷杖大臣。當時受刑146人,直接打死了11人,其餘人輕重不等地受了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