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啊,紫禁城裏有條金水河,河裏全是金子,皇帝的財寶全在裏麵呢!”這是紫禁城還未對公眾開放時,民間的一個傳聞。沒辦法,當時的皇宮屬於禁地,老百姓誰也沒進去過,所以茶餘飯後就開始八卦,尤其是金水河,這名字裏帶了“金”,更是給了大家想象的空間。

其實金水河並不是因為金子而得名,試想,如果皇帝真的把金銀財寶都藏到河裏,太監宮女不早偷光了?而且一直泡在水裏,也影響使用吧?每次用還得去撈,麻煩!

金水河的名字和周易八卦相關。首先來看它的位置,它由紫禁城的西北方流入,然後一直向南,最後七拐八拐從東南角流出。這樣的流向設計可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皇帝故意為之,其中的門道就和八卦方位有關,他要做一個“局”。

在陰陽五行中,西方屬金,這條河從西北方引入,流經西方的兌位,故取名“金水河”。同時,也有“金生麗水”之意,直白地說,這就是條從西方(金)流過來的水。

在周易八卦中,西北方為乾卦,屬天門,這條河又可以看作從天門流進宮裏的河,天河是也!而它的流出方向為東南方,東南為巽位,屬地戶,所以整條金水河的流向就是從天門進,從地戶出,象征著天地相通,是大富大貴之相!

金水河是皇宮中的“天河”,它彎彎曲曲,有強迫症的人估計很想把它掰直,其實皇帝這麽設計是另有深意,除了考慮皇宮的地形條件外,他想把一股“氣”引到皇宮裏。

按照古人傳統的認識,“氣”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對於萬物太重要,如果一個人“氣”足,就說明他有生氣,活得好;如果“氣”沒了,人也就消失了。在古人眼中,“氣”和水息息相關,有水就有“氣”。所以金水河就相當於從天上引下來的一股“生氣”,稱“乾金之氣”,整個皇宮因為有它而變得有“生氣”,皇帝也住得舒服。

按照這個道理,這股乾金之氣從西北方進入到紫禁城中,**,沒有任何遮擋,這是皇帝希望這股“氣”趕緊源源不斷地進入到宮中,他要吸“氣”。

可剛進入武英殿這個區域,尤其是過太和門,在文華殿這一段,金水河明顯彎彎曲曲,拐來拐去,河上還搭了些橋,這是為了讓“氣”流得慢一些,讓它多在紫禁城停留一會兒。有的人聽到這裏肯定會抬杠:“幹脆把水弄成死水不讓它流出宮,氣不就一直在宮裏了嗎?!”

如果弄成死水,這股氣也就變成了死氣,要是裏麵再有個死魚死蝦的,味道也夠人受的。所以把河道弄得彎彎曲曲,上麵架點橋,它們就好像“帶子”一樣,捆住這股乾金之氣,讓它慢點流出宮,這在以前的風水理論中稱為“流囚謝”。

金水河在太和門前被設計成了一張弓的樣子。這張弓上還搭了五座橋,中間的橋最寬,皇帝走;旁邊幾座略窄,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分別從這裏走。有專家認為,這五座橋就好像五支箭,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它們搭在金水河這張弓上,寓意皇帝要拉弓把這五種品德“射”向全國:一來告訴老百姓“我就是五種品德集於一身的皇帝”;二來也讓臣民以儒家的“五常”為做人的基本準則。

除此之外,風水上還把做成弓形的水稱為“眠弓水”,金城環抱,它就像一張臥倒的弓,這種“眠弓水”屬於大吉之勢。同時,它還叫“朝宗水”,就如同跪在太和門前朝拜皇帝。每當上朝時,大臣們就是通過它來到太和門廣場向皇帝跪拜的。

最後,它還象征固若金湯的防禦措施。皇帝坐在裏麵,有一種安全感。民間有句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弓形設計又稱為“回水灣”,宮殿建在裏麵,代表所有東西都是皇帝的,都不會流出去。

除了這些象征意義外,金水河的準確叫法應該是內金水河(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相區別)。它有自己的實際用途,主要是為了宮中消防、排水所用,有時還會在裏麵種荷花增加美感。

每次走過這條河,我都在想,當年設計師得熬多少個通宵才能構思出這麽多的“講究”,估計完工時,他的頭都得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