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帶小外甥逛故宮時,七歲的他對著金水橋突然問了我一句:“舅舅,這橋上是長了大蒜嗎?”
遠遠一看,橋上石欄杆的這個凸起還真像大蒜。和它相類似,禦花園裏也有這麽一個,不過它長得更像石榴。不管是大蒜還是石榴,皇帝把石欄杆弄得跟蔬果園一樣,難道是想回歸大自然,在自己家玩“農家樂”嗎?
故宮裏的石欄杆起著保護和裝飾的作用,它主要是防止台上或者橋上的人摔下去。如果僅僅如此,這石欄杆也沒啥特別的。不過,作為皇帝,不特別就是最大的“恥辱”,怎麽能和宮外那種普通欄杆一樣呢?!因此在石欄杆的設計上,他花了點“小心思”。
首先簡單介紹下石欄杆的各個部件。一般來說,這些石欄杆都由三個部分構成。
最下麵的類似於基座的叫地栿,它上麵是欄板,欄板兩邊像柱子一樣的是望柱。
“地栿、欄板、望柱”,不管是皇宮還是民間,石欄杆基本都是這種樣式。
在石欄杆的三個部分中,能大做文章的就是欄板和望柱,畢竟它們都露在外麵,最顯眼,而地栿有點太“接地氣”,做了文章也少有人看。
怎麽在欄板和望柱上做文章呢?很簡單,在上麵雕很多圖案,而且是雕老百姓不能用的,比如龍和鳳(《明會典》:“官吏軍民人等但有僭用玄、黃、紫三色及蟒、龍、飛魚、鬥牛器皿……俱比照僭用龍鳳文律,擬斷,服飾、器皿追收入官。……”),像宮裏很多欄板上就雕了龍。
欄板因為麵積大,工匠們發揮的空間也大。而望柱就不同了,它不是方就是圓,要做“文章”隻能在頭頂做,即望柱頭。望柱頭的雕刻兼具了裝飾和等級的作用,比如最高等級的望柱頭會雕刻龍的圖案,典型代表就是內金水橋上最正中這座,因為它專屬皇帝。
而等級低一點的就會雕成類似於大蒜的這種形狀,比如金水橋上的四座賓橋。不過這個望柱頭和大蒜沒有關係,它是一個火焰形,模仿的是古人夜間過橋時為了照明而在橋身上支起的火把。
這個火焰還有講究,它身上刻了24條線,有二十四節氣之意,俗稱“二十四氣式”。
說到這個火焰形的望柱頭,在協和門、熙和門附近的這幾個稍微有點“怪異”,它們的頂上不知何故被“鑽”了個圓孔,如果你身高夠高,可以探著身子往裏看看,裏麵是空心的。
據一些專家推測,這個望柱叫“石別拉”,是一種“報警口哨”。萬一這個區域有敵人入侵,侍衛們可以將三寸長的“小銅角”(一種牛角狀的喇叭)插入石孔內,吹響石別拉來報警。
這個說法確實有模有樣,不過,我表示懷疑。試想,如果敵人都打到太和門廣場了,吹響石別拉作用也不大,而且何必搞這麽麻煩,直接吹號角通報不就行了嗎?聲音肯定也比它大。
所以關於這個望柱頭為什麽要做成空心,或者是不是隻有這個區域才做成空心,至今仍然是個謎。
宮裏的望柱頭除了龍紋、龍鳳紋、火焰形,還有其他幾種:
禦花園的澄瑞亭和浮碧亭,它們橫跨在水麵上,其望柱頭雕刻了蕉葉。這種蕉葉柱頭在我國江南地區特別常見,因“蕉葉”有“建業、霸業”之意,如果是四片蕉葉,更是象征四方霸業,所以富貴之家和官府常用這種蕉葉紋。在它們旁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望柱頭被做成了石榴形。
乾隆花園裏的禊賞亭,它的望柱和望柱頭仿照江南的竹樓,整體雕刻成了竹子的樣子。
還有很多不雕刻花紋的,就簡簡單單一個柱頭,它們也有學名—素方柱頭。
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是武英殿前的斷虹橋,它的望柱頭采用的是“小獅子+蓮花座”的形式,非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