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前是一個寬闊的小平台,皇帝當初裝修時不希望它空著,所以做了些“小軟裝”,擺放上了銅鶴銅龜、日晷和嘉量。關於龜和鶴的故事,我們後麵會講到,這裏重點講講為什麽要放日晷和嘉量。
日晷是古人的“sun watch”,它是利用日影來計時的工具,其主要由圓形的晷盤和豎立其上的晷針組成。
日晷的原理很簡單:晷盤麵南朝北,和地球赤道平行,垂直插入的晷針指向北極,與地軸平行,整個晷盤上均勻地用十二地支來表示12個時辰,畫出時刻線。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1個時辰不等於1小時,它相當於2小時,而每個時辰又分為初、正,比如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子時,其中11點是子初,12點為子正。
這裏要特別注意,日晷是兩麵都有讀數。不同的季節,看的麵不一樣:從春分到秋分,太陽投影在正麵,而從秋分到次年春分,太陽投影又跑到背麵。讀數時,當看正麵日影時,要順時針讀,而看背麵日影時,則要逆時針讀。
日晷計時有自己的科學性,雖然不能和現在的鍾表相比,但誤差也不大,那麽皇帝把它擺在太和殿前真的是為了看時間嗎?當然不是!首先這個日晷特別高,僅晷台就有2.7米,而明清皇帝的身高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應該都不會超過2米,如果真是為了看時間,皇帝踮著腳仰著頭都不行。
那他可以搬個椅子墊著看嗎?這也不可能,作為計時器的日晷,看似作用很大,但實際使用很受限,它測時間必須有一個前提—太陽,所以在陰天和晚上,日晷隻能當擺設,沒有作用,而就算是在白天,在一些有樹的地方,比如養心殿,濃密的樹葉會在某一段時間擋住陽光,也會導致日晷的投影無法顯現。
因此,這個日晷和計時關係不大,放在這裏隻是一種象征意義。它代表皇帝掌握著天下的時間、天道運行的規律,晷盤圓形還象征著“天圓”,同時整個日晷用四根石柱支撐,這也有特殊寓意,它們象征四極,源於女媧補天時,砍斷大烏龜的四隻腳來支撐天的四個角(四極),穩固住天的典故。
在日晷的西邊放著嘉量,它被安放在一個漢白玉的石亭屋內。
嘉量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它看似是一個東西,實際上是由五種量器組成,分別是斛、鬥、升、合、龠。中央的圓形是嘉量的主體,上部為“斛”,下部較淺者為“鬥”,右耳為“升”,左耳上部為“合”,下部為“龠”,它們之間的換算比例是:1斛=10鬥,1鬥=10升,1升=10合,1合=2龠。
“量”是測定物體多少的器物,在前麵添了個“嘉”,代表美好、最好。“嘉量”即說這是最好、最標準的量器。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百姓對於糧食的多少非常看重,一鬥一升都是血汗,所以製作統一、標準的量器尤其重要,一來是利於百姓,二來也利於國家的經濟穩定,三來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征。
正因為嘉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自周代開始,曆代帝王都對它很重視,尤其是王莽奪了漢的天下建立新莽政權後,更是仿效周代製作了新的嘉量,寓意自己統治天下。太和殿前的嘉量就是仿照王莽嘉量,由“模仿狂人”乾隆下令製作的。
當年乾隆無意間得到了一件新莽嘉量,於是極愛仿古的他,突發靈感,讓人模仿這件嘉量,同時考校了唐太宗時的方形嘉量圖樣,於乾隆九年(1744)鑄造了圓形和方形嘉量各一件,分別放在太和殿和乾清宮前,而那件王莽嘉量則被他視為天授神物收藏。
作為“題字狂人”的乾隆還在嘉量上寫了很多字,大意就是說“嘉量的製造符合天意,這是老天讓我這麽做的,我們大清王朝是天命所歸,以後子孫萬世享用,福澤綿延”。
在嘉量上,乾隆還命人刻上了一個神秘符號—“卍”字。
“卍”字符最早被古人視作太陽、火的象征,武則天時把其定為“萬”字,代表了吉祥萬德之意,它和嘉量組合在一起更是有盛世吉祥的寓意。
太和殿前日晷和嘉量的組合,一東一西,一個象征時間,一個象征空間,代表了皇帝是時空的掌握者,擁有無上的權力。同時,日晷圓形,象征“天”,為陽;嘉量方形,象征“地”,為陰;二者是“天地陰陽二氣”的化身,它們共同匯聚於太和殿的龍椅寶座之下,表明皇帝是宇宙的主宰者,支配著天地萬物。
想來乾隆皇帝的腦子裏也是“幹貨滿滿”,他擺日晷嘉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多讀書,這樣搞裝修都比別人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