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故宮所有宮殿的“老大”,它坐鎮中軸線的前端,很多重要的儀式都要在裏麵舉行。它特別大,麵闊11間,進深5間,麵積是2377平方米,如果按北京這個地段的房價算,一平方米20萬,這大殿值……不,這是文物,無價之寶,不能用粗鄙的金錢來衡量!
太和殿很大,但如果你細細往殿內看會發現,它裏麵空空****的。我曾經就聽一位遊客不屑地說過:“這皇帝真窮,蓋那麽大房子,裏麵就幾根柱子,一個椅子!”
確實,太和殿裏放的東西不多:寶座(龍椅)、龍椅上的軒轅鏡、屏風、大柱子,東、西兩側還有大櫃子,最後就是一些小擺件如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房間放這麽點兒東西,確實空,難道皇帝想在裏麵跳廣場舞?還是本來裏麵東西很多,後來被偷空了呢?
太和殿裏東西少,倒不是因為被偷。查閱史料,明、清兩朝太和殿裏放的東西都差不多,隻不過樣式、數量、材質略有不同,比如東、西兩側的大龍櫃,明朝放了八個,清朝中晚期是四個,裏麵據說藏著象征國家政權的鼎彝;又如明代龍椅前有銅絲簾,清代則撤去。
所以,不管是明清還是現在,太和殿內的陳設都比較簡單,這樣做倒不是因為皇帝喜歡“簡約風”,而是一種禮製上的刻意為之。它希望所有人來到太和殿,眼光能一下子集中到“某個地方”而不需要再發生轉移,這“某個地方”高高在上,你得仰視它、臣服它、為它所震懾。
它,就是皇帝的寶座,更進一步,就是皇帝本人!這樣的“簡單”有一種魔力,不管你來太和殿多少次,也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進殿內,皇帝寶座總是會不自覺地“抓”住你,而且你也會情不自禁地第一眼就看它。
試想,如果殿內擺著各種奇珍異寶,閃閃發光,估計你早被它們亮瞎雙眼,怎還會記得有皇帝存在呢?
雖然殿內裝修簡單,可凡是你能看見的東西都不便宜,很“豪”,比如鋪的地磚。
在故宮未開放時,很多老百姓都謠傳皇帝家是用黃金打造,連地上都鋪著黃金磚,這話隻說對了一半,地上鋪的磚確實是金磚,但並不是真正的黃金。
此金磚非彼金磚,它並不是用黃金打造,而是采用太湖澄泥經過無數道複雜工藝加工而成,一般需要燒製130天左右才成形。在燒製過程中,萬一火候、水、泥有一點點差池,都燒不好,所以有人說這種磚從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上來說絕對比黃金貴,所以稱“金磚”。
有人說它是專供京城,又叫“京磚”,還有人認為是敲擊它時有金石之聲,所以得名“金磚”。
不管怎麽解釋,這種磚確實很貴,現在太和殿內的是康熙年間鋪墁,算算時間,300多年了,依然是烏黑光亮,太陽光一照,“金光”閃閃。
在金磚的最正中,豎立著高高的楠木金漆基台,台子上放著本殿的“主角”—金鑾寶座。這個禦座感覺坐起來“不舒服”,它的椅背、扶手全是雕龍,坐下去肯定硌得慌,皇帝要坐隻能是直起身子“正襟危坐”,試想一個典禮搞好幾個小時,皇帝始終得直著身子坐,估計真的要累死。
寶座配合著它後麵的金漆屏風,顯示著皇帝的神聖威嚴,在他的頭頂上還懸著一個“大圓球”,這叫“軒轅鏡”,傳說它代表軒轅星,同時它又掌管雷雨,吊在皇帝上方,一方麵表示皇帝正統繼承皇位,另一方麵也表示有雷雨之神坐鎮於此,太和殿很安全。
在寶座周圍還有寶象馱寶瓶、香爐、甪端、盤龍香亭,都有祥瑞之意,同時,寶座下還陳設了四個“鎮器”—鼎式香爐。前麵我們說過,鼎代表了國家政權,每到大典時,鼎裏就會燃起香料,製造一種神秘、威嚴的皇家氣氛。
除此之外,殿內東、西兩側各立有兩個巨型的紫檀木櫃,據說裏麵裝了夏、商、周三代的鼎彝,象征權力,有“定鼎天下”之意。
整個殿內數量最多的是柱子,總共有72根支撐著它。其中,圍繞皇帝寶座的6根最顯眼,它們高近13米,采用了瀝粉貼金的工藝,外觀上看就好像金柱一般。更牛的是,每根柱子上都雕有蟠龍,所有龍頭都朝向寶座,形似護衛著帝王。
我曾經癡癡地在太和殿前待過一整天,看著陽光慢慢照亮這幾根蟠龍金柱,隨著光影變幻,真的有種“龍活了”的感覺,仿佛它們真要從柱子上騰空飛起,特別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