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殿坐落的三層台基上,整整齊齊地放著18個大香爐。關於它們的用處,眾說紛紜。我曾聽過一個有意思的說法,說這些香爐正好代表了“十八羅漢”,放在這兒象征“羅漢加持保護皇帝”,這顯然是把“十八”想當然地和“羅漢”聯係在了一起,照這樣,那也可以說這是十八層地獄,皇帝不可能會住在地獄裏吧?!

這18個香爐,不,準確地說,應該是鼎式香爐,它們的整體造型為“鼎”。“鼎”,看字形就像一個有腿的大鍋子,在古代,它本是煮飯食使用的炊具,同時也是宗廟祭祀的重要禮器。(《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漢書·五行誌中》:“鼎者,宗廟之寶器也。”)

後來鼎又和國家政權扯上了關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建立夏朝,他把全國劃為九州,並鑄造九鼎作為九州和王權的象征。在《左傳》裏就對九鼎的樣子做了描述,說是大禹在它們身上“畫”了很多圖像,比如國名、山川、神靈精怪等,以此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神器”,祈求得到天帝的保佑。

傳說自夏以後,九鼎似乎成了一個“傳家寶”,商、周兩代都會把它移來擺放在自己的首都,表示其政權傳承有序。不過可惜的是,九鼎在漢代之前就失蹤了,至今下落依然是個謎。

可以推知,太和殿前這些香爐做成鼎式,其實也是表明政權的傳承和合法性,而且這些鼎式香爐的排列次序是左右各有九個,剛好符合大禹鑄九鼎之數。

擺鼎式香爐和羅漢沒關係,當然更不可能代表地獄!這裏的“18”其實還代表了清朝的18個省。據記載,明朝疆土分為15個布政使司,清朝入關後改稱行省,清初共設18個,分別是直隸、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所以18個香爐和行省相對應,代表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估計皇帝每次看到它們都會嘀咕:“我雖然走不完這18個行省,但把它們擺在宮裏,天天看,也是在我的掌控之下!”

這些鼎式大香爐除了有象征意義外,還有實際作用—焚香,尤其是舉行重要典禮時,文武百官跪在廣場,皇帝端坐在太和殿的龍椅上,這個時候,香爐裏就會冒起陣陣煙氣,搞得三大殿煙霧繚繞,如同身處天宮一般。皇帝最愛這個調調,因為這種雲裏霧裏的迷幻感,讓他覺得自己就好像天帝一般。

香爐要焚香,這個“香”用得很特別,特別是在元旦的黎明,新的一年開始,太和殿這裏要舉行元旦大朝會,屆時皇帝和文武百官齊集太和殿,按理來說如此重要的典禮,焚的香肯定非常名貴,比如檀香、麝香、沉水香等等,有多貴上多貴,不過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沒用好香,而是用一種水果皮燒製的“四棄香”。

何謂“四棄香”?據記載,這種香是用蘋果、梨等四種水果的皮曬幹製成,果皮本來就是被削了丟棄的,所以得名“四棄香”。

皇帝之所以這麽環保,廢物利用,其實是為了在新年第一天向全國人民昭示自己的勤儉,也號召大家要以勤勞、節約為美德,這是立國、立家、立人之基,叫“儉以養德”。

正因為有這“四棄香”,所以元旦的太和殿肯定是滿滿的水果味。

18個鼎式香爐,它們淡雅素淨,鼎身唯一的裝飾就是火紋,這是商代青銅器的圖樣。看著它們,我總會有一種“穿越感”,好像一會兒到了百年前的明清,一會兒又突然回到了幾千年前的商周,迷迷離離,恍恍惚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