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太和門前為什麽有個打不開的石盒子
很多人走到太和門這兒都會有個疑惑:“咦,門口怎麽放了兩個奇怪的東西?一個長得像石盒子,另一個又好像是亭子。”
別說一般人不知道,就連皇帝也未必知道這是什麽。當年嘉慶皇帝就問起過這兩個東西的作用,結果沒人能回答,這也成了故宮600年的“未解之謎”。
這兩個石頭做的東西,明朝就有,算是故宮裏的“老人”,關於它們到底是什麽,眾說紛紜。先來看西側這個。它方方正正,漢白玉材質,仔細看,它有個石蓋子,上麵還雕了個盤龍鈕,很多專家推測它很可能是一個“石匱”,“匱”就是存放貴重物品的盒子,所以也可以把它叫“石盒”“石匣”。每次看它,都很想打開看看。不過這石蓋子太沉,而且是文物,不碰它是對它的尊敬和保護。
這個“石匱”裏到底有什麽呢?很多史料裏都沒提及,不過據紀曉嵐的“小道消息”,他說有一個負責工程的官員告訴過他,石匱曾被打開過,裏邊放了些已經腐朽的穀物,但具體情況他也說不清。
故宮專家閻崇年先生也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石匣子裏裝有五穀、元寶之類的鎮物,屬於“壓勝”,寓意國家五穀豐登、財富滿盈。
問題來了,如果真放穀物在裏麵,皇帝是隔段時間換一次新的呢,還是說600年就這麽放著不換?
關於石匱和石亭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們是代表皇帝身份,驗明皇帝正身的“冊寶”。
“冊”和“寶”實際是兩樣東西,在清宮劇中,要是哪個妃子當了皇後,都會有個賜金印、金冊的儀式,這是身份的象征。而當皇後被廢時,相應地也會有一個收回金印金冊的儀式,代表已失去皇後的身份,像乾隆皇帝的廢後,斷發的烏拉那拉氏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明、清兩代的“冊”和“寶”類似,像明代皇後的“冊”由兩塊金片組成,上有孔,用紅線相連,其上鐫刻楷書冊文,實際就是個兩頁紙的“小金書”。
“寶”,通俗地講,就是“大印章”。明朝皇帝有“二十一寶”,清朝皇帝自乾隆後有“二十五寶”,它們是皇權的象征,也是皇帝發號施令的憑證。
每當遇到皇位繼承、人事任命、外交、祭祀、賞賜等事時,就會用不同的“寶”來蓋章,比如皇帝頒布詔書,就會蓋上“皇帝之寶”;要出去視察調研,就會蓋“巡狩天下之寶”。同時,這“寶”還得用盒子來裝,叫“寶盝”。
冊與寶是皇族身份的象征,在授予時,儀式也很講究,比如明朝在為皇太後、皇後、嬪妃授冊寶時,遵循“冊東寶西”的原則,即“冊”要放在東邊,還得擱在小亭子裏,名“寶冊亭”,而“寶”要放在西邊。這樣,太和門前西邊放一個“大寶盒”,東邊放亭子,正好符合授“冊寶”時“冊東寶西”的禮儀習慣。
我們大膽推斷,這裏的“寶盒”象征著皇帝的寶璽,而亭子則是放“冊”的“寶冊亭”。之所以把它們陳列在太和門前,很有可能是因為明朝皇帝曾在太和門辦公,名“禦門聽政”,放置它們,代表皇帝在此“閱寶、用冊”,而這個“冊”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詔書的一種,明、清兩朝頒詔書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用雕琢龍頭龍紋的“龍亭”來放詔書,所以這個亭子又可象征“詔書亭”。
因此,綜合種種因素,放置石盒子和石亭,一來是皇帝彰顯自己的身份正統,二來顯示皇權至高無上,三來也是告訴所有人,“國家的一切命令都是從我這裏發出的,你們得乖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