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代人來說,春、夏、秋、冬這四季,最難熬的就是冬季。春秋不用說,一般都很舒服,夏天雖然熱,大不了光膀子不蓋被,但是冬天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沒有暖氣,取暖大多靠“抖”,尤其漫漫冬夜,有些體質弱的人可能抖著抖著就沒了。

不過有一個人卻特別喜歡冬天,還專門寫了首詠冬夜的詩:“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這個愛冬夜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愛冬夜的原因在詩的後半部分寫了—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通俗點解釋,就是說“我家‘暖氣費’交得多,暖氣足,屋子裏特暖和”。到底這個暖氣是怎麽來的呢?為何暖到讓乾隆這麽愛?下麵我們就來盤點下紫禁城裏的取暖神器。

取暖神器1:皇宮裏的“暖寶寶”和“湯婆婆”

人冷先冷四肢,手腳隻要暖和,全身就不會覺得冷。古人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發明了專門用來暖手腳的“暖寶寶”—手爐和腳爐。清宮劇中,它們的出鏡率極其高,尤其是手爐,小主們捧在手上,抱得緊緊的,一邊暖手一邊聊“八卦”,特愜意。

這種手爐多數為銅質,也有琺琅鑲嵌,其上蓋為銅質,還弄點小洞做成鏤空花紋,以便傳熱。有人擔心它太燙,其實想多了,古人在設計它時肯定會考慮:手爐的爐身分為兩層,首先將木屑或礱糠放入內膽點燃,讓它充分燃燒,然後再用外罩包住內膽,巧妙地利用內膽與外罩之間的空氣傳導熱量,便可有效避免燙傷。

腳爐的原理和手爐類似,不過它們都有一個缺點,沒法給被窩暖熱,因此,暖床神器“湯婆婆”就登場了。這個“湯婆婆”學名叫“湯媼”,它是扁圓形,大多為銅質或錫質,使用之前往裏麵加沸水,和咱們現在用的熱水袋一個道理。

取暖神器2:大炭盆,感覺還能用來烤個肉

皇宮裏取暖最常見的還有炭盆,學名叫“熏殿”,它分為上、下兩層,下部為盆,上部一般有個大罩子,鏤空,做成花卉圖案。感覺這鏤空的罩子很適合烤肉,取暖的同時還能吃,一舉兩得!

炭盆看起來沒什麽特點,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它有等級之分,像地位低下的答應、常在等人是沒資格用炭盆取暖的。

有炭盆就得有炭,宮裏最好的炭叫“紅羅炭”,它產自涿州、通州、宛平等地,因為成炭燒好後得用塗有紅土的小圓筐裝好,故而得名。這種炭由上好的硬木燒製而成,很優質,除了燒得久、火力旺之外,還不冒煙,又沒味道,簡直是“神奇炭”,宮裏也隻有位分高的妃嬪們才能享用這種炭,不過數量也是有嚴格限製的,比如皇太後每日的紅羅炭用量,夏例為二十觔(同“斤”),冬例為四十觔;皇後是夏例十觔,冬例二十觔。

取暖神器3:其實故宮裏也有地暖

光靠炭盆、手爐、腳爐取暖,效果有限。宮中還有一大型取暖神器—地暖。這種地暖學名叫“火地取暖”,基本操作就是在室內地麵下用磚石先鋪好循環的煙道,然後用燒火產生的煙氣來烘暖地麵,熱氣從下往上慢慢上升,產生熱循環,達到暖屋的目的,原理和咱們現在用的地暖差不多。

宮裏的火地取暖由燒火用的工作坑、爐膛、主煙道、排煙道構成,需要用時,太監們就下到工作坑去燒火,如今的儲秀宮有塊大木板,一掀開就是當年的工作坑。

想想太監們也不容易,這麽冷的天在大坑裏燒火,忽冷忽熱的,估計凍感冒也是常有的事。不過火地取暖最厲害的是它的煙道布置,由一根主煙道和無數根左右對稱的支煙道組成,就好像趴在地下的一隻“大蜈蚣”,因此又有“蜈蚣道”之稱。

燒火就會有煙,火地取暖的排煙方式也很特別,一種是在台幫子處設古錢幣式的花漏裝飾,一來排煙,二來美觀,三來可以防止老鼠、鳥類等進入。

火地取暖還有一個“搭檔”—暖閣,顧名思義就是一間特別暖的小屋子。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用木板隔斷,圍成一個小區域,這樣就可以達到局部保溫的效果,像清宮劇裏經常提到的乾清宮西暖閣、養心殿西暖閣都是這種構造。

取暖神器4:屋頂也是可以取暖的

除了上述這些人工方法外,紫禁城裏還利用天然的太陽光來取暖,其妙處就在屋頂和柱子的建造比例上。古代工匠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如果將屋子的出簷(屋簷伸出的部分)與柱高設計成1:3的比例,即柱高一丈,出簷三尺,剛好可以做到冬天時,太陽光射進屋內保暖,而夏天又被屋簷擋住遮陰。

紫禁城的大部分屋子都是按照這個比例來建屋頂和柱子的,而且“人”字形的大屋頂加上嚴絲合縫的磚石牆壁,本身就有了“冬暖夏涼”的特點。

這種方法並不是工匠們隨便弄出來的,它有科學依據。太陽光四季照射的高度角不同,像北京地區,夏季的太陽高度角大約是76度,冬季大約為27度,工匠們就是根據這個角度來進行設計的。

除了這四大取暖神器,像暖炕、暖被、暖衣、暖茶等也是皇上小主們的驅寒必備。宮裏還有專門管炭火的機構—惜薪司,清代內務府也下設薪庫、炭軍、煤軍等。龐大的取暖隊伍和取暖設備,讓皇帝小主們能夠溫暖地度過冬日,你猜他們會不會一邊烤著火,一邊再喝個冰奶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