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早之前聽到過這樣一段講解:“大家記好了!故宮裏有一個東西得繞著走,就是每個宮殿的屋簷,千萬別在下麵多停留,否則上麵的琉璃瓦掉下來,被它們砸到,那就慘了!”

確實,故宮裏大部分屋頂都覆蓋著琉璃瓦,它們高高在上,看起來也挺重,萬一要掉下來,後果不堪設想,繞著走也沒什麽不對,但有一個問題:“琉璃瓦真的會掉下來嗎?難道它們沒固定好?”

宮裏有沒有琉璃瓦掉落砸人的事發生呢?至少在可查的資料裏,還沒有發現,這就證明古代的皇家工匠們早就考慮過這個“隱患”,他們在鋪琉璃瓦時發揮了智慧。

先來看看琉璃瓦的基本構成,它主要由兩種瓦組成:向上凸起的叫筒瓦,向下凹陷的叫板瓦。在鋪瓦時,工匠們是順著屋頂的坡擺放上去,上一塊板瓦必須壓著下一塊板瓦的十分之七,十分之七這個數字真是拿捏死死的。這樣鋪,就會形成一道溝,溝與溝並列,其間的縫隙要抹上瓦泥,用半圓形的筒瓦來蓋住。

筒瓦和筒瓦間嚴絲合縫地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瓦壟,由於它們有一個向下的推力,所以最前端的筒瓦就得好好固定住,這個筒瓦叫“勾頭”,又俗稱“貓頭”,確實和貓咪有點像。

這個“貓咪頭”坐在最前端,保護整條瓦壟不下墜,同時也防止雨水侵蝕木頭做的簷頭,作用很大。為了防止它掉落,工匠們會在其上用鐵釘固定,但鐵釘**時間長了容易生鏽,也不美觀,所以又會給它戴個琉璃做成的“帽子”。

這個帽子可不簡單,裏麵抹有灰泥,幹燥後就會和釘子固定在一起,如今故宮琉璃瓦上最前端的那個小凸起,就是釘子和釘帽。

正因為有了這麽多加固措施,所以宮中的琉璃瓦屋頂才能穩穩當當,不用擔心它會掉下來。相信有人肯定會鑽牛角尖:“有些宮殿年久失修,琉璃瓦鬆動了也是很危險的啊!”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年久失修的宮殿你根本進不去!現在開放的區域都是經過故宮人綜合評估而且一定會經常地進行保養和維護,安全係數絕對高,所以就放一百個心吧。

太和殿是故宮等級最高的一座大殿,它的屋頂采用了最高級的重簷廡殿頂,在兩層屋頂上,金色琉璃瓦鋪得滿滿當當。據2006年大修太和殿的資料記載,整個屋頂有外瓦4萬餘片、內瓦10萬餘片,這些瓦片大多為琉璃瓦。這些瓦片中,還混入了一些特殊材質的瓦片,它們就在屋頂的第二層。

這些瓦由純銅製作,每塊都有六七十斤,名副其實的“銅瓦”,它們的規格和琉璃板瓦一致,所以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區別。之所以采用銅瓦,是因為太和殿的上、下兩層屋頂並不是一樣大,上層小於下層,這樣下雨時,雨水就會順著上層的滴水,砸到下層屋頂的瓦上,如果采用琉璃瓦,這樣久而久之,滴水穿石,雨水會把瓦穿透,而用特製的銅瓦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真是佩服古代工匠們的用心,連這樣細微之處也考慮得如此周密!

故宮裏的琉璃瓦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屋頂上數百年,一有陽光照射,它們就會顯出黃金般的顏色。每每這個時刻,我就想起古代歐洲對於中國的一個傳說:“在遙遠的東方,富有的大汗國,連屋頂都是黃金做的。”不過我覺得琉璃瓦可比黃金貴重多了,因為它的身上凝聚著古代人的“工匠精神”,精神無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