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大片的紅牆上,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有很多雕著花紋的小青磚。這些鏤空的小磚一般是成對出現,上、下各一個,它們就好像牆上的“小窗戶”,隻不過沒法推開而已。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會奇怪,為什麽好好的一麵紅牆非要安些灰色的小磚,這不是破壞了牆的整體性嗎?況且紅和灰配在一起也不好看。

其實,這些“小窗戶”對於建築物來說,作用非常大,要沒有它們,屋子很可能會塌!用一句話來形容叫“小身體蘊含大能量”,它們的名字比較特別—“透風”。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而故宮裏的牆卻反其道而行之,可以“透風”,奧秘就在這些“小窗戶”上。

首先簡單介紹下中國古人建房子的基本步驟:古代人建房一般都是先打地基,然後在上麵立上木頭柱子等大木結構,接著是覆蓋上屋頂,圍上牆,裝飾上彩繪。

有句讚美古建築結實的話叫“牆倒屋不塌”,牆不起承重作用,它隻作為隔斷和遮擋,真正撐起整個屋子的是大柱子,它們就像一個個有著八塊腹肌的“大力士”托舉著屋頂的重量,可別小看屋頂,它們真的很重!比如太和殿,它有兩層屋頂(重簷),每層都覆蓋著厚重的琉璃瓦,整個大殿內由72個“大力士”一樣的大柱子支撐,尤其是皇帝寶座前的六根瀝粉貼金龍柱,都是直徑一米左右的大楠木,很珍貴。

作為木頭柱子,它最怕的是三樣東西—火、蟲蛀和潮濕。關於火,宮裏的消防工作做得很足;在防蟲蛀方麵,主要選用不易被蟲蛀的木材,然後經過特殊處理,通過浸泡、曬幹、刷膠、塗漆等繁複的工序來讓它不糟朽、不生蟲;對於防潮,主要就是靠這些牆上的“小窗戶”透風了。

透風的原理很簡單:柱子被包在牆裏,時間久了,老悶著就會造成柱根糟朽(因為柱子與後簷牆或山牆交接處的濕熱空氣容易滯留,潮氣會腐蝕柱子),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給柱子通風,因此,工匠們在包砌著柱子的牆麵上下各開一個鏤空的“小窗戶”透風,這樣空氣就形成了對流,仿佛一個柱子的“空氣循環扇”。

為了讓這些小透風不那麽突兀和呆板,工匠們又在上麵雕刻上吉祥的圖案,有獅子繡球、珍禽異獸、奇花仙草等,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

這些透風不僅為柱子通風透氣,有人還把它們當成了“藏寶盒”。在2019年對養心殿進行修繕保護時,研究人員意外地在養心殿西配殿南山前簷的一個透風裏發現了戲折和紙張,打開一看,原來是一份清宮版的“春晚節目單”,即除夕夜宮裏演戲的節目表(俗稱“除夕承應”)。

養心殿地位尊貴,自康熙以後這裏就是皇帝的臥室兼辦公室,那到底是誰這麽大膽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藏東西呢?

經過層層解謎,專家們猜測,可能由於養心殿曾建有戲台,皇帝常在此看戲,而演戲的演職人員因為隨身攜帶的戲折子無處存放,同時又趕著上台,所以情急之下就塞入了透風中,本打算演出結束後取回,可能出於各種原因無法回頭拿,所以就讓這份“春晚節目單”靜靜地在透風中躺了上百年。

小小透風,折射著古人對於細節的精益求精,不僅故宮裏有它,全國其他的古建築上也有,希望大家再看見它時不會覺得突兀、難看。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仔細看看裏麵,或許還會發現古人的“寶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