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門口有兩個金光閃閃的小宮殿,它們和天壇的祈年殿有點像,隻不過祈年殿是三層圓殿,而這兩座金殿卻是上麵圓,下麵方,寓意“天圓地方”。和高大的乾清宮比起來,它們就像積木搭的兩個模型。

這兩座金殿是整個宮中最小的宮殿,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們的細節處理一點不輸大宮殿。鬥拱、屋簷、門窗全都是精雕細琢,尤其是它們的槅扇,除了運用最高等級的三交六椀菱花形狀外,在裙板上還鏤刻上了升龍,額枋上還淺刻了雙龍枋心旋子彩畫。同時,它們底下的這三層石台也是做得異常精美,裏邊還藏了“小機關”。

這三層石台,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就像上樓梯一樣,給人一種穩定、踏實的感覺,它通體雕刻著海水江牙,尤其是每層江牙紋內還設置了一個排水的小孔,這樣的設計讓台子的下凹部分不會積水,而且每個小孔的位置比較“隱蔽”,都在江牙紋的洞穴內。如果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既實用又美觀,工匠們的設計簡直太巧妙。

不僅排水設計得獨到,就連石台的高度都是經過仔細斟酌的。第一層最高,有194厘米,側麵開門,可以容人進出。

整座金殿上兩層的高度較矮,115厘米,剛好可以讓人站在第一層石台上打開金殿的小門往裏點香火。同時,整個石台與乾清宮的丹墀等高,人們站在丹墀上正好可以看見金殿的全貌,這樣會給人一種延伸感,仿佛金殿與丹墀上的銅龜銅鶴、日晷嘉量都是一體,增添了整個乾清宮的高大華麗。

皇帝之所以花那麽多心思建這兩個金殿,就在於它們的名字寓意太深,必須時時供奉。東邊的叫“江山殿”,西邊的叫“社稷殿”,合在一起叫“江山社稷金殿”,清朝順治皇帝時設立。

“江山社稷”是國家的代稱,社就是土地,稷為五穀,兩者都是百姓最離不開的東西,前麵我們說過,故宮午門口的社稷壇(今中山公園)是專門用來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而皇帝將“微縮版”的社稷壇用金殿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搬到了自己的正宮乾清宮門口,這是提醒自己作為一國之君,要時刻不忘社稷江山。

對於皇帝來說,如何才能“不忘江山社稷”呢?在漢代的儒家經典《白虎通·社稷》裏有這樣一段論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簡單地解釋,就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謀福利。

我想,這兩個金殿專門用石台子壘砌得和乾清宮的月台一樣高,可能也是要讓皇帝天天都能看到它們,時刻不忘自己作為人君的第一職責。

江山社稷金殿時刻提醒著皇帝要為百姓著想,可在紫禁城生活過的帝王又有幾個能真正做到這點呢?不過這裏特別想誇誇康熙,他治理天下,關心社稷,從一粒米、一刻鍾、一場雨做起,可謂是恪盡皇帝本分。

康熙重視農桑,他即位後要求各地的督撫大員在上奏折報告工作時,必須加上當地的天氣情況,比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蘇州官員李煦在上奏折匯報工作時就在末尾加了一段當時的天氣情況:“揚州地方十二月初五、初六下雪,約有五寸餘。百姓既得冬雪,春花有望,群情喜悅,相應一並具奏……”(因公務往來蘇州、揚州兩地,所以他記下了揚州的天氣)

至遲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就要求各地必須觀測天氣情況,做成《晴雨錄》,並將觀測結果按月報送朝廷,如果漏報或者遲報,康熙還要親自過問和降罪。

這或許就是我們最早的“天氣預報”,農業為立國之本,它對天氣的依賴程度非常大,康熙這麽做也反映出他對於農業的重視。

除了做“天氣預報”,康熙還親自培育和推廣了一種“禦稻米”,這種米的耐寒性很強,能在北方種植,尤其在南方還能實現“一年兩熟”,這一下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特別是在江南一帶的推廣種植,使當地的水稻畝產量達到了940斤,比以前(約450斤)足足翻了一番還多,當時的康熙知道這一消息後,激動得眼淚都出來了,他說道:“我願和天下百姓共用這種好米(朕每飯時,嚐願與天下群黎共此嘉穀也)。”

每天,江山社稷金殿都會被太監們點上香火,供奉香燭;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出之前,禦前侍衛和乾清門的侍衛們還要在領侍衛內大臣的帶領下來到金殿前一起祭拜。我想如此多的儀式,隻為一點,就是讓皇帝能經常注意到它們的存在,時刻謹記自己當初繼位的目標:“國泰民安,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