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中間,有一個亭子模樣的小宮殿,它叫“交泰殿”。“交泰”二字取自《周易》:“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天地交,泰。”大意就是說,隻有天地相通,陰陽二氣相交,萬物才會和諧。

這個名字很符合它的“角色設定”:乾清宮是皇帝正宮,代表男人、陽;坤寧宮是皇後正宮,代表女人、陰;交泰殿剛好在它們之間,象征著男女結婚,**生孩子,這樣才會有綿延不絕的人類,同時它還隱含著帝後必須和睦相處,宮闈太平,天下才會安寧的意思。

交泰殿在明、清兩代是皇後在節日接受妃嬪、福晉、命婦們朝賀以及皇子們行禮的最高級別場所,據記載,這裏還是明朝皇帝皇後過“夫妻生活”的地方。順治時,鑒於明朝太監專權的教訓,他特意在交泰殿立了一塊鐵牌,上書嚴禁太監幹政的戒令。

現如今的交泰殿裏有三個東西特別惹眼。一個是大殿左邊放的“古代水表”—銅壺滴漏,一個是大殿右邊放的大自鳴鍾,據說給這個鍾上弦一次,它可以連續走一個月,鍾聲可達乾清門外。

最後一個就是大殿內放了一圈的黃盒子。數一數,總共25個。很多人看到它們都特想知道裏麵藏的東西,記得曾有一個小朋友就眨巴著大眼睛,癡癡地問我:“叔叔,這些盒子是放了龍珠嗎?集齊25個可以召喚神龍。”

裏麵沒放龍珠,但放了比龍珠更重要的東西,集齊它們,整個國家就是你的!這些“東西”實際上是皇帝的印章,即寶璽。

皇帝發布的詔書或者敕諭,都得蓋上印章才能生效,這些大印象征著國家政權。清初,皇宮裏玉璽的管理非常混亂,據說有39方。後來有“處女座情結”的乾隆實在是看不下去,就親自核定玉璽的數量、材質和用途,最後定為25方並存放在交泰殿內,如今這些黃盒子就是放印璽的“寶匣”。

為什麽會核定為25方呢?這個數字在乾隆心中有兩層含義:

第一,根據《周易》中“天數二十有五”的說法,25是天數。古人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將自然奇數1、3、5、7、9相加,得數就是25,陽中之陽,象征天命所歸,所以皇帝們都把25作為幸運數字。

第二,如果隻是簡單用幸運數字25來定寶璽數,那乾隆自己都會覺得不夠高級,實際上,這個數字還蘊含著更深的含義。在嘉慶元年(1796),也就是乾隆86歲高齡時,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匣衍記》,裏麵清楚地說明了自己定寶璽數為25的真正用意,他說自己是想學東周,“密用姬周故事”。

乾隆的曆史課一定是滿分,他對曆朝曆代的享國時間背得特熟,經過他的“計算”,原來在清之前,所有朝代裏享國時間最長的是東周,當年周平王遷都洛陽,開東周王業得傳25代,為曆史之最,而清王朝是從東北遷都到北京,和周平王遷都異曲同工,所以乾隆心想:“我這大清江山如果能傳25代也是相當可以了!”

可以看出,乾隆不僅曆史滿分,哲學也學得不錯,他有著正確、科學的曆史唯物主義思維,他深知曆史的發展是前進的,沒有哪個王朝能永遠存續,所以大清能像東周那樣有25代足矣。

一定要活25代!一定要活25代!抱著這樣的“理想”,乾隆不僅在交泰殿設了25枚寶璽,而且連存放皇帝朝珠的寶匣、存放帽冠的大櫃以及放“家譜”玉牒的櫃子也全都做成25層!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清從順治到最後一代溥儀,總共傳了10代,別說25代,連15代都不夠就滅亡了。

每次看著這25個黃盒子,我其實心裏還挺佩服乾隆,他能夠正視王朝的更迭、曆史的交替,作為皇帝,他有如此理性、清晰的頭腦,真是難得,而且也需要勇氣,至於他平時寫的那些“億萬斯年永垂不朽”“萬歲萬歲”的讚詞,也隻不過是些場麵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