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的門口有一個大石墩子,很多人都誤以為它是個“石凳”,確實,這裏是中軸線的“尾聲”,走到這也累了,剛好可以坐下來歇歇。

真的好感謝故宮的“貼心”服務,能精準計算大家走累的時間點,立馬給弄個小石凳子,豎個大拇指,讚!不過,細細看這個石凳,怎麽看都沒個“凳樣兒”,尤其在最正中,竟然還有個方形的小凸起,這屁股要長久坐著,不得硌壞了!這個石墩明顯不是石凳,更不可能專門放在這兒供遊客休息,它究竟是何物呢?

要了解石墩的作用,就得從它本來的樣子說起,從複原圖中明顯可以看出,這個石墩隻是個基座,它上麵立了一根杆子,杆子上還有個碗大的“盤子”。

這根杆是滿族人頂禮膜拜的“神杆”,又叫“索倫杆”,滿語稱“索摩杆子”,這樣說容易讓人聽得雲裏霧裏,通俗地講,它就是個“自動喂食器”。

作為“喂食器”的索倫杆,主要是為滿族人心中的神—烏鴉服務。說起烏鴉,很多人都覺得不吉利,尤其是聽見它的叫聲,總有“鵲鳴示喜,鴉鳴示災”的恐懼感。不過在滿族人心中,烏鴉可是神鳥,任何人不得輕易傷害,特別是在皇宮中,皇帝必須豎索倫杆供養烏鴉。

前麵我們講過,坤寧宮是皇家祭祀的場所,每天這裏都要宰豬獻祭,除了豬肉讓大臣們分食外,一部分豬下水、內髒等就會被切碎拌以碎米,放在索倫杆上的錫鬥內讓烏鴉來吃。

滿族人之所以會將烏鴉視作他們的“愛豆”,是因為這種小鳥曾經的一次“見義勇為”。關於烏鴉的“見義勇為”,滿族人口中有多個版本:

版本一:救了“腳踏七星”的努爾哈赤。

據說大清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年少時是明朝總兵李成梁的家童,當時,皇帝因為聽信會有“腳踏北鬥七星之人推翻大明”的預言,所以下令全國抓捕有此特征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成梁看到了努爾哈赤腳底板有七顆痣,他驚歎道:“這不就是‘腳踏七星’嗎!”

正當他準備交出努爾哈赤向朝廷領賞時,努爾哈赤幸運地提前知道了消息並且騎馬而逃,說來也神了,正當他快要被追上時,天上奇跡般地來了群烏鴉將他團團圍住,追兵們趕到時,以為是烏鴉圍著個木樁,所以就轉向了別處抓捕,努爾哈赤躲過一劫。之後,為了報答烏鴉的救命之恩,努爾哈赤下令視其為神鳥,並世代供養。

版本二:還是救了努爾哈赤。

烏鴉救人的第二個版本仍然是救了努爾哈赤,隻是故事變了變。據說努爾哈赤曾經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侍從,後來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被明軍誤殺,當時的努爾哈赤知道消息後,肺都要氣炸了,他發誓一定要報仇並且連夜從軍營逃走,不再為殺父仇人賣命。李成梁知道後,派兵追殺努爾哈赤,結果就在快要追上時,一大群烏鴉落在了努爾哈赤的身上,明軍一看以為是烏鴉在吃死屍,轉頭追向了另一方,努爾哈赤撿回一條命,等他當上皇帝後,為了報烏鴉當年的救命之恩,於是下令世代供奉這種神鳥。

版本三:救了比努爾哈赤更“老”的人。

關於烏鴉救人,還有第三個版本,傳說愛新覺羅氏最早的祖先是愛新覺羅·布庫裏雍順。布庫裏雍順傳了幾代之後,遇上了部屬叛亂,他們揚言要將愛新覺羅氏趕盡殺絕。不過幸運的是,其中一個叫樊察的小男孩逃了出來,他拚命跑,可無奈人小腿短跑得慢,眼看就要被敵人追上,正在這時,神助來了,一隻烏鴉飛到他頭上停下,追兵看到烏鴉後,認為人的身上不可能會棲息烏鴉,以為是一個木樁,樊察因此得救。所以後來愛新覺羅氏的後代都得供養烏鴉,以報救命之恩。

三個版本雖然情節有差異,但有一點相同,烏鴉救了滿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它才會被奉為神鳥。

其實不僅是救人,在滿族人的各種神話傳說中,烏鴉都很“神”,比如在《打畫墨兒》中就有烏鴉受獵神委托去森林救山火的故事,它也因此被視作獵神的化身,有“看林子的格格”“林海女神”等稱號,獵人祭山林時要先給烏鴉揚酒撒肉。

在滿族創世神話《天宮大戰》中,女神阿布卡赫赫指派沙烏沙(貓頭鷹)、嘎嘍(雁)、噶哈(烏鴉)分別負責在夜裏、清晨和傍晚號叫,以使天穹有生氣。

還有傳說“三仙女”恩庫倫、正庫倫和佛庫倫在洗澡時,佛庫倫不小心吃下了神鵲叼來的鮮果意外懷孕,結果後來生下了滿族人的始祖布庫裏雍順。有學者考證,這三位仙女的名字裏都帶有“庫倫”二字,這是源於滿語裏的“慈烏”,即大烏鴉。很多人說宮裏烏鴉多,陰氣重,可在清朝皇帝眼中,這正是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