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禦花園裏就流傳著一個傳說,說這花園裏有三塊天神賜予的奇石,它們一個比一個“神奇”,似乎還擁有某種法力。這個傳說的源頭現在已無從考證,不過禦花園裏確實有三塊奇石。

禦花園裏怪石嶙峋,有三大奇石最惹眼球,第一奇石當數“拜鬥石”。細細看它的表麵,有一個黑衣人正拱手作揖,躬身下拜,他的前方有七個小白點,所以有人附會諸葛亮拜北鬥七星,這也是“拜鬥石”的由來。

在《三國演義》裏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自己將有大劫,命不久矣,於是他按照北鬥七星的形狀擺下天罡法陣祈求延壽,結果魏延闖進帳中,一陣狂風把他的本命燈吹滅了。看到此景,諸葛亮有氣無力地說:“我命該如此,是天命……”這一事還演變成了歇後語:“孔明拜鬥—自知要死了!”

皇帝當然不可能取“自知要死”之意,“拜鬥”實際上是道教祈求長生、消災解難的一種儀式,諸葛亮的“鬥”被魏延破壞,回天無術,但石頭上的“鬥”卻永遠也不會被“吹”滅,皇帝借此祈願自己長生不老,無病無災。

還有人說這是宋代愛石成癖的書畫家米芾在拜石,更有甚者,竟然誇張地猜測這是一塊隕石。

第二塊奇石在“拜鬥石”的對麵,有些小朋友看到它總以為是玉米棒子,但實際上,這些肉嘟嘟帶點刺的小東西更像是“石海參”。它們“抱”在一起,組成插屏的樣子,很是可愛。關於它的來曆,已經無從考證,專家推測可能是明代的遺物,反正它的樣子總讓我想起“蔥爆海參”這道菜。

第三塊奇石的位置在絳雪軒邊,粗粗一看,以為是塊木頭,但實際它還真就是塊朽木,背麵還有無數個蟲蛀的小孔。隻不過此木非比尋常,它是經過自然界千百萬年的作用,化木為石,成了一塊“木化石”。

據記載,這塊木化石是由黑龍江將軍福僧阿進貢的奇特之物,當時乾隆看過後特別高興,還專門在石上寫下了一首詩:“不記投河日,宛逢變石年。磕敲自鏗爾,節理尚依然。旁側枝都謝,直長本自堅。康幹雖歲貢,遜此一峰全。”大意就是描繪這塊“木化石”是由鬆樹的化石變化而來,感歎滄海桑田。

除了這三大奇石,禦花園裏還喜歡用太湖石來造景,這種石頭因常年經受水浪衝擊,形成了千瘡百孔、玲瓏起伏的態勢,具有“瘦、透、皺、漏”的特點。比如絳雪軒門口的“太湖石小分隊”,這是乾隆下江南後仿江蘇獅子林而建,取名“袖珍獅子林”。不過要論最大的太湖石造景,肯定非堆秀山莫屬。

它雖然叫山,但實際是由大塊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名“疊石”。這座石山上有一個亭子,名“禦景亭”,每年的重陽節,皇帝都會帶著妃嬪們來此登高望遠。堆秀山下還有兩個大獅子,它們的背上承托著蟠龍,龍口向上,過去宮人們在山腰處置一銅缸,灌滿水,利用高差將水由龍口噴出,形成一個人工小噴泉。

同時,在堆秀山上還藏著十二生肖,比如最明顯的是雞,它的爪子超級明顯。至於其他生肖,就隻有靠大家自己去想象和尋找了。

禦花園裏還有些特別珍貴的石筍,石筍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自然現象,形如竹筍出土,據說一萬年才長高一米。

每次來禦花園,別人都在看花看樹,我卻獨愛這些石頭。花草樹木,一歲一枯榮,而唯獨石頭,過了百年依然如此。從它們身上,我仿佛能依稀看到百年前的禦花園,那時的雨,那時的風,那時的雪,還有那時的人,都被“刻”在了這些石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