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寧宮的月台上,有這麽一個東西特別讓人疑惑,很多人看到它都以為是日晷,不過細細看,它的樣子又有些“怪”。

日晷有一根斜豎著的指針,可這個沒有。同時,日晷隻有一個晷盤,而這個卻是雙層,上麵還有個貼合著的指針。

看到它,我就想到小時候校門口擺攤賣的那種“轉轉糖”,撥動指針,轉到哪個動物,就用糖稀給你做成這個動物的樣子。

慈寧宮前這個“日晷”長得很奇怪,其實它根本不是日晷,而是日晷的“妻子”月晷。

眾所周知,日晷是利用太陽光來測算時間,“晷”,本身就有影子的意思,不過日晷的局限性很大,沒有陽光就沒法看。比如到了晚上,太陽下山了,日晷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實聰明的古人早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巧妙設計出了根據月亮來看時間,專用於夜間的“月晷”。慈寧宮前擺放的就是月晷。

簡單介紹下月晷的樣子和工作原理,它大體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麵的大盤叫“地盤”,上麵的小盤叫“天盤”,指針叫“月引”。

在地盤上刻著子醜寅卯等十二個時辰,順時針排列,叫“時盤”,而天盤上按照從“初一”到“三十”逆時針的方向均分為30份,每份為一日。同時,在相應的日期上還標注了和月亮相關的“朔”“上弦”“望”“下弦”等字樣,這是“日期盤”。

和日晷直接看影子讀刻度不同,月晷的操作很複雜,首先要轉動天盤,將盤上的一個向外指針(時引)指向當日的朔望月日期,然後再轉動中間的月引,將其對準月亮,當環內沒有月光時,說明已經對準,這時候月引在時盤上指示的就是當時的時刻。

其中的原理和月亮每天升起的角度和時間都大有關係,比如月亮隻有朔日那天在上中天,以後每天都會向東移動13度左右,所以時盤也得根據這個角度來調整,而且時盤轉的角度還得由下麵的日期盤來決定。

說到這裏,估計大家已經徹底暈了,月晷計時實在是太複雜,難道每天晚上小太監們還得跑到這兒不停地轉動天盤、月引來看時間?當然不是!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慈寧宮前的這個月晷在計時方麵其實作用不大,也不是那麽精確,擺在這兒,象征意義更大。

慈寧宮是上屆“宮鬥冠軍”(皇太後)的正宮,明朝在這裏住過的太後頗多,像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太後就在這兒住了34年零4個月,而清朝的孝莊比她住得還要久一點,住了34年半還多些時日。不過自從孝莊去世後,這座宮殿就沒有人再長時間居住。

雖然不再作為住所,但慈寧宮作為太後正宮,意義重大,很多禮儀性的活動都要在這裏舉辦。比如太後過生日、上徽號、進冊寶都在這裏舉辦儀式,還有像每年的正月十六,皇太後也會按慣例在慈寧宮設宴,宴請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和蒙古王公的福晉、夫人等,一方麵是籠絡,另一方麵也是感謝金枝玉葉們為了國家的利益能舍棄兒女私情遠嫁。

可以說,皇太後在整個宮中是地位最尊貴的女性,給她的家門口裝月晷,月亮主陰,代表女子,這樣無疑是給她戴上了一個鑲嵌著“太後”標誌的“月亮表”,彰顯著她至高無上、無比高貴的身份。

同時,在月晷的旁邊還有一座日晷。但是一看,它的背麵竟然裝了月晷獨有的地盤和月引,它的學名是“日月晷”。它的構造更複雜,操作更難,但依然是象征意義占主導地位,將它和月晷聯係起來,有種“日月同輝”的感覺。

慈寧宮前的月晷和日月晷,表麵上看好像是在體現太後的尊貴,但更深層的,是皇帝在向天下表達一種態度—“孝”。古來皇帝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明清也不例外,至於怎麽“孝”,方法很多,除了日常給老媽問安、錦衣玉食伺候、陪老媽旅遊等行動,一些“形式”上的行動也必不可少。像這兩座“晷”就是典型,這是皇帝在表決心:“我對老媽絕對孝順,老媽是月中之月,誰也比不上她,生養之恩大過天,比日月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