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坤宮,西六宮裏的一座宮殿,“翊”為輔佐,“坤”象征皇後,“翊坤”,即有輔佐皇後之意。這裏常住一些受寵或者位分比較高的妃子,比如萬曆皇帝的寵妃鄭貴妃、崇禎皇帝的袁貴妃、康熙的宜妃等。

作為一座“寵妃宮”,皇帝肯定會給它最好的布置,可走進翊坤宮的大門,你會驚訝地發現,這裏竟然有兩個字寫錯了—“明”和“盛”,“明”字的日字旁多了一橫,而“盛”字頭上少了一點。這不明擺著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犯錯嗎?

其實這兩字不能單獨念,它們被“寫”在一塊木質影壁門上,必須和背麵的“光”字與“昌”字連起來,即“光明昌盛”。當這塊影壁門關起來,這四個字就完整無缺地出現了。

版本一:雍正皇帝愛“感悟”。

相傳這四個字是雍正皇帝所寫,當年他故意把字寫錯,倒不是因為不識字,文化水平不高,而是他想借此抒發一種感悟:“人生真的沒有十全十美之事,總會有缺憾,遇到難事一定不要抱怨和放棄。”

這麽來看,雍正還是個“心靈雞湯烹飪高手”,不過這種說法太扯,因為這塊影壁門上的字在雍正之前早已存在,不可能是他創造出來的。

版本二:都是明朝惹的禍。

第二種說法和順治皇帝有關。據說明朝時,翊坤宮裏的這四個字和我們現在寫的字一樣,並沒有錯。可後來順治皇帝搬進紫禁城後,本著“新業主新氣象”的原則,他覺得這“明”和“盛”實在礙眼,明朝都覆滅了,怎麽還能“光明昌盛”呢?

這個時候一些拍馬屁的大臣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們出主意將“明”字中間改多一橫,這叫“月滿則虧”,而“盛”字頭上少一點,是讓你大明的殘餘勢力出不了頭,想複國永遠差那麽一點!

版本三:為了避諱。

中國古代有故意將字多寫或者少寫的傳統,這叫“添筆”或者“缺筆”,多是為了避諱,翊坤宮的“明”和“盛”故意寫錯,想必也有避免涉及“明朝興盛”之意。

清代對於文化的統治很嚴,為了鞏固統治,皇帝們大興文字獄,以此來鉗製人民思想,比如在雍正時,考官出考題用了“維民所止”四個字即被砍頭,因為“維”“止”二字就好像去了雍正的頭,這不是詛咒皇帝嗎?

乾隆在位時,文字獄更是多達上百起,文人騷客寫詩都不敢帶有“明月”二字,像“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更是有含沙射影之嫌,會招來殺身之禍。

翊坤宮的“錯字”被附會的故事實在太多,但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古人為了整體字形的協調和美觀,或者出於自己的習慣,都會有增筆或減筆的寫法,比如“目月”明,很多大書法家都會這麽寫,最典型的如大書法家王獻之《洛神賦》中的“眀”。還有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九成宮醴泉銘》中的“眀”。

有意思的是,曾懸掛在漱芳齋的“正誼明道”匾也是將“明”寫成了“眀”,“誼”剛好少了寶字蓋上那一點,這和翊坤宮的改字做法如出一轍,也是有增有減,很對稱。

看著這兩個所謂的“錯字”,你更願意相信哪種說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