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裏有一件號稱“最強釘子戶”的文物,它從誕生到現在,從來沒有挪過位置,完全一副“誰來也甭想動我”的高姿態。它的真身是一件超級碩大、噸位很重的玉山,高兩米多,重達5000多公斤,全名叫“大禹治水玉山”。

這件大禹治水玉山是用一整塊密勒塔山青白玉雕製而成的,整個玉山呈現的是大禹和追隨他的民眾開山鑿石、疏通江河、治理洪水的場景。仔細看上麵雕琢的人物,他們有的用錘打,有的用鎬刨,還有的用杠杆錘擊,鑿石開山,使水就下。

大禹治水的行為感動了上天,在山頂上,一群金甲天神下凡來相助他治水。同時,人們用火燒的方式讓山體崩裂,結果大火一起,驚動了山林裏的各種動物。不過有人推測這個“山頂”的場景表現的是“益烈山澤”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中寫道:“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相傳舜帝讓益學會了用火,益就用火燒山林的方式把野獸驅趕走,這樣人民就可以安全地在這裏開發土地,安居樂業。

說了這麽多,肯定有人會問:“作為主角的大禹在哪裏呢?”

其實要找大禹的位置很簡單,他頭戴“主角光環”,作為總指揮的他一定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人物,所以民眾們齊刷刷地望著的這個人就是大禹。

在那個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年代,運5000多公斤的大玉石從新疆走到北京,其中的艱辛無法想象。據記載,這塊玉山得用軸長三丈五尺的特大專車來運,車上有銅把,前麵得有100多匹馬來拉,後麵還需有上千個民夫來推。在運輸過程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冬天天冷時,就鑿井潑水成冰,把它放在冰麵拽運,用這樣的方法,從新疆到北京幾千公裏,總共用了3年才運到。

玉山到達北京後,乾隆又將它由運河運至揚州雕刻,花費7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之後又運回北京,安放在寧壽宮的樂壽堂中。

前前後後,從采玉到最終完成,大約10年的時間,這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真的不計其數。有人估計過,這座玉山可能需要白銀1.5萬餘兩,按當時的物價,大致相當於大米一萬六七千石(一石約合60公斤),也就是大約70萬公斤大米!

乾隆之所以“勞民傷財”地弄這座玉山,背後是有深意的,他在玉山的背麵命人刻上了《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的禦製詩,從詩文裏可以看出,乾隆這麽做有幾層含義。

第一,詩中有這麽一句:“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大意是說,如果將功績用史料或者圖畫這樣的書麵形式記錄是很容易被銷毀和湮滅的,唯有刻在玉山這樣的“重器”之上才能永遠流傳。

第二,玉山表麵上雖然是在歌頌大禹治水,但實則是乾隆耍的“小心機”:“看!曆史上從來沒有從新疆運這麽大塊玉到北京的,也隻有在我的統治之下,準噶爾部被平定,回部上層分裂分子叛亂被鎮壓,地區形勢安全了才能辦成這種千古之事,這都是我的功勞!”

第三,大禹治水,功在千秋,曆史上很多帝王都以他為榜樣,乾隆也不例外,他也想借著大禹,說明自己是造福百姓、開疆拓土的明君。

這座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擺放於此,就再未動過,哪怕是後來的戰亂、文物南遷等都沒有影響到它,除了它本身又大又重外,還因為乾隆一開始就想讓它成為“最強釘子戶”,它擺放的位置,剛好位於空間的十字中心處,這在風水學上叫“十字天心”,為穩固之象,不可移動。這座大玉山就如同乾隆的“功勞簿”,他希望自己的功績萬古流傳,至少人們看到玉山就會想到他,可現在來這參觀的人,除了拍照發朋友圈,感歎下好值錢,又有誰記得它的主人、它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