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去故宮會有種“錯覺”,明明是買了皇帝家的門票,但怎麽感覺是在逛動物園?在宮裏行走,時不時地就會遇到幾隻“神奇動物”,這些動物千奇百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一應俱全。下麵,我們就先講講這些動物。

要說故宮裏最多的動物,肯定非龍莫屬。據粗略統計,整個宮裏有5萬多條龍,它們分布在柱子、天花、鬥拱、瓦當、彩繪等處,反正就是一個“萬龍宮”的感覺。其中,太和殿裏的龍最多,號稱“大龍窩”,殿中有1.3萬多條龍。

咱們中國人對龍的想象很多,根據龍的形態還分成了行龍、坐龍、團龍,比如雨花閣頂上的龍,它作奔跑的樣子,就叫跑龍。

傳說這幾條跑龍白天被太陽曬得口幹舌燥,一到晚上就飛到最近的長春宮喝水,皇帝為了讓龍喝完水後休息好,專門準備了一個石枕頭,名“龍枕石”。另外,當月亮高掛時,這幾條龍的影子剛好可以落在長春宮院內,就仿佛真的龍在睡覺,特別神奇。

除了雨花閣的跑龍,宮裏還有很多龍的故事,比如“九龍壁”。九條不同顏色的龍升騰於雲霧江河之中,尤其是最正中那條黃龍,眼睛正對著皇極殿寶座上的皇帝,威嚴無比。九條龍中,左邊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受了點“傷”。傳說腹部的這塊琉璃瓦在燒造時出了點意外,情急之下,聰明的工匠將木頭“偽裝”成了琉璃的樣子來蒙混過關,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木頭的顏色漸漸顯露。

龍不僅法力高強,而且還和人一樣會生孩子,傳說龍一共產九子,不知是基因突變還是怎麽回事,九子長得都不像龍,我們簡單來看幾個。

椒圖,喜歡當保安,常用在門上做鋪首。

螭吻,喜歡吞東西,在宮殿的正脊兩端常用到它,感覺和它的名字特別配,就好像在親吻屋脊。傳說為了防止它逃跑,還在其背部插了把劍,看著也怪疼的!有專家稱,明代螭吻背部的劍柄微微向龍頭彎曲,頂部做成祥雲。清代的和它稍稍有區別,劍柄上部是直的,沒有彎曲,頂部裝飾多為魚鱗狀。

別小看這個螭吻,它可是宮殿的“保護神”,在《明史·五行誌》裏記載,紫禁城在明朝一共遭受13次雷擊,其中有6次擊中了宮殿頂上的螭吻,而整個宮殿安然無恙。

睚眥,這是龍子裏最凶的,我們常聽到的成語“睚眥必報”就從它來,古人常將它刻在刀劍的吞口處,在故宮武備館裏就有它的身影。

蚣蝮,喜歡遊泳,是個“水控+橋控”的小神獸,古人常把它雕刻在橋上,比如禦花園的浮碧亭和澄瑞亭。

霸下(有人稱贔屭),特別勤勞,就喜歡馱重東西,常用來馱碑。故宮太和殿前有一隻龍頭龜類似霸下,它不馱東西,主要是用來吐煙,背部有活動的開蓋,可以用來放香料,等到太和殿舉行大朝禮時,它就負責吐煙,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和它組成搭檔的是旁邊的銅鶴,背部也有一個可打開的蓋子,作用也是放香料焚香。銅龜銅鶴,寓意江山永固、福壽綿長。

龍生九子的說法有很多,還有宅男狻猊,它喜歡吞雲吐霧,所以古人常將其放置在香爐上。此外還有“神獸好聲音第一名”囚牛,它愛好音樂,唱歌動聽,古人常將其雕刻在胡琴琴頭等。

故宮這個“大動物園”還養了六對獅子,這些獅子的大小、樣貌稍有差別,比如太和門前的一對青銅獅,是獅子們的“老大”。其中,腳踩繡球的是公獅子,代表一統天下;腳踩小獅的是母獅子,代表子孫綿延。仔細看,它們都燙著卷發,這叫“螺髻”,總共有45個,暗合皇帝是“九五之尊”。同時,它們的頭和身子都圓鼓鼓的,結合著屁股下坐的方形底座,取“天圓地方”之意。

在明代,太和門是舉行禦門聽政的地方。屆時,皇帝會坐在太和門內接受大臣們的朝拜和上奏,而這時,兩隻青銅獅就會把耳朵“豎起來”,似乎是在監視著廣場上的風吹草動,也似乎在告訴所有人:“皇帝在這裏開大會,光明正大!”

其餘五對獅子就顯得小一些,而且采用的是鎏金工藝。和太和門前的“大哥獅”不一樣,它們的耳朵都是耷拉下來的,因為乾清門之後是皇帝後妃睡覺生活的地方,小獅子們要小聲,要安靜,別亂聽裏麵的“動靜”。不過有專家認為,這似乎也是在告誡後宮妃嬪不要亂打聽前朝之事。

最後說一對“最小最小的獅子”,它們在長春宮。這裏曾是慈禧太後的寢宮,當時的她權傾朝野,在家裏放獅子估計也是想彰顯自己的權力。(注:一般後妃宮內不能放獅子哦!)

在禦花園的承光門內,有兩頭跪了百年的大象,它們一東一西,相向而跪。這兩頭大象的身上講究很多,比如佩戴的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百寶所成,代表“無量光明”,而脖子上係的銅鈴,有驅邪化煞的功效。

兩頭大象就如同兩個衛士一般,忠誠地保護著紫禁城的主人—皇帝。同時,大象還是一種禮儀的象征,據《明宮史》《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等史書,明清皇帝們常飼養大象作為儀仗隊,有一種接駕禮儀的感覺。

最後,大象代表了平安、吉祥,它溫順穩重,人們常將“象”諧音為“祥”,比如以大象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有時在寶瓶中還會放上五穀,代表太平有象、五穀豐登。

仔細看禦花園的這兩頭象,它們四條腿兩前兩後地跪著,“跪”與“貴”、“負”與“富”諧音,寓意“富貴吉祥”,同時也蘊含著皇帝祈求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