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逛“故宮動物園”,帶大家看一些特別容易讓人發蒙的神奇動物,它們有的是上古神獸,有的隻是普通動物,還有的是普通動物的“變種款”。
在這些神奇動物中,有一隻最讓人看不懂,很多人看到它,會馬上脫口而出:“這不就是麒麟嗎?”
其實你細看就會發現,它和麒麟根本不一樣!麒麟的頭上是兩個角,而這隻明顯隻有一個角。難道是麒麟媽媽生孩子時發生了基因突變,其中一隻的角“變”沒了?當然不是!它們倆不是一個品種,這隻獨角獸其實叫“獬豸”。
獬豸,神獸界的“福爾摩斯”,它擁有偵查、測謊、斷案等多種能力。相傳堯舜時期的司法官皋陶養了一隻獬豸獸,它的外形酷似獨角的神羊,每當皋陶需要斷案時,獬豸就會前來相助,它能通過控辯雙方的陳詞分清誰說了假話,然後用獨角將假話者頂倒。
因此,獬豸是司法公正的象征,在西周金文裏,早期的“法”字就和它有關。在《說文解字》裏,對“法”的解釋是:“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大意就是說,“法”由兩部分構成,即“灋”,其左邊類似水流的形狀代表法律平直如水,右邊那個很難寫的部分就有點類似獨角的獬豸。
獬豸不僅是神獸,它的形象還被運用在了司法官員的服飾上,比如漢朝廷尉等官員就會佩戴獬豸冠,明清時期,像禦史一類的官員還會穿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其實獬豸算是從羊進化而來的神物,從西漢到明清,它的形象也在變。唐以前是個獨角的羊,從唐開始漸漸出現了牛馬的特征,比如在武則天母親的陵寢順陵前,就有一隻類似牛馬形狀的獬豸獸;到了明清,尤其是清朝,龍的特征開始顯現。
禦花園中的這隻獬豸獸大致屬於雍正時期的作品,它具有龍的很多特征,放在天一門前,有保護皇帝、象征忠誠的功能。
麒麟和獬豸雖然長得有些像,但它的角是兩隻(《說文解字》裏曾說它“一角”),慈寧宮前就有它的身影。
麒麟和龍、鳳、龜合稱“四靈”,早期古人是將麒麟分開,雄為麒,雌為麟。自古以來,麒麟就被視為祥瑞之獸,當年孔子的母親顏氏就因為夢見麒麟入懷,所以懷孕生下了孔子,據說生產時還有麒麟來產房送“玉書”,上麵寫著“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寓意著孔子乃麒麟之子。這個故事也被稱為“麟吐玉書”,各地的文廟經常以此為裝飾,代表祥瑞誕生,聖賢降臨。
古人認為,麒麟現世,代表有明君在位,所以曆代帝王都喜歡用麒麟來標榜自己。據說魯哀公的某位大臣在打獵時捉到了一隻麒麟,結果孔子聽說後,鬱悶地感歎道:“麒麟本出現在盛世,從來無人敢傷害,如今這個亂世,禮崩樂壞,麒麟也被人所傷,唉,亂哪!”於是他心灰意冷地把筆一摔,正在寫作的《春秋》也不寫了。
民間將麒麟視為送子的神獸,故宮裏過年掛的“麒麟童子”門神就有這層含義,老百姓還會給小孩子戴上麒麟帽、麒麟鎖,祈求它的保佑。
中國的獨角獸除了有獬豸,還有一個小胖子,它叫“甪端”(也有稱“角端”)。雖然長得胖,但據說能日行一萬八千裏,稱得上是“小短腿,跑得快”。此外,甪端還是個外語天才,傳說它“曉四夷之語”,有聖明君主在位時,它還會主動來“求抱抱”(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所以皇帝的寶座旁經常會放上它。此外,香爐等實用器具也經常會做成甪端的模樣。
說到甪端,《元史》裏還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成吉思汗的大軍征討印度時,在鐵門關附近遇到了一隻“獨角大怪獸”,它長著一張大口,嘴裏似乎在念叨著:“汝主宜早還。”當時的“百科博士”耶律楚材看後稟告說:“這是一種神獸,叫甪端,它通曉各地語言,厭惡殺戮和戰爭,這是勸您收兵呢!”成吉思汗一聽,覺得有道理,隨即放棄了南征的念頭,班師回朝。
這個故事的真假未可知,有人認為這是耶律楚材勸服成吉思汗的一個“詭計”,因為蒙古士兵們常年生活在溫帶地區,他們在濕熱的印度一點也不適應,病的病,死的死,厭戰情緒達到了頂點,士氣也很低落,所以很可能耶律楚材假借了甪端之口來讓成吉思汗收兵。
慈禧住的儲秀宮裏放著銅龍銅鹿,這在後宮是“獨此一處”,放龍是彰顯她的權力,可放鹿又是為了什麽呢?原來,鹿在中國文化裏含義特別多,下麵一一敘述。
首先,鹿代表愛情。在原始社會的婚禮習俗中,男方會送兩張鹿皮給女方作為聘禮,有夫妻同心、相互體貼、同甘共苦之意。儲秀宮是慈禧的發跡之地,鹿在這裏也代表了她和老公鹹豐曾經的愛情。
其次,鹿代表著長壽。在葛洪的《抱樸子》裏就寫道,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白。就是說鹿能活千年以上,從500歲開始,身上的顏色就會變白,成為白鹿。傳說中白鹿常作為仙人的坐騎,所以慈禧喜鹿,也有祈求長生、延年益壽之意。
再者,“鹿”與“祿”同音,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它經常和蝙蝠組合在一起,稱為“福祿雙全”。
最後,鹿也是權力的象征,古時人們將鹿視為捕獵的對象,我們知道的像“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等詞語,都有爭奪權力之意。慈禧將“權力鹿”放在家門口,也是彰顯自己才是全天下最有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