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動物園”裏除了有獅子、大象、龍這些大型動物外,還有一些隱藏很深的小神獸,下麵請大家擦亮雙眼,一起去找找它們吧。

首先是屋脊上的“仙人仙獸小分隊”。

排頭的是騎鳳仙人,關於他的身份,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戰國時期齊王的化身。當年齊王被敵軍討伐,奔逃之時來到了一條大河邊,眼看敵人就要追上,自己又不會遊泳,絕望之際,天上忽然降下一隻鳳凰將他馱過大河,所以後世就把他做成“騎鳳仙人”,暗含著遇難成祥、化險為夷之意。

在騎鳳仙人之後排列著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10隻小神獸。

龍、鳳、獅子、狻猊、獬豸前麵講過,這裏重點說說其他幾隻。

比如海馬,它長得像馬,身上有一條水波紋,傳說它統領海獸,又名“落龍子”,象征皇家威德直通海底。天馬和海馬長得很像,隻是身上的裝飾由水波紋變成了翅膀。

其實早在漢代,皇帝就把西域的良馬統稱為“天馬”,漢武帝就曾在獲得烏孫國的寶馬時興奮地將其命名為“天馬”。

天馬和海馬的組合寓意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押魚為龍頭魚身的“美龍魚”,它長著魚尾,身子和頭類似龍形。傳說它是海中異獸,可呼風喚雨,滅火防災,有人說它呼應著天上的魚尾星。

鬥牛,牛頭龍身,傳說它是鎮水獸,凡發生水患之處都會以牛鎮之。

最後一隻排行第十,名“行什”,它長得有點像長了翅膀的孫悟空,手裏還拿了個降魔杵,傳說它是雷震子的化身,能驅邪消災,防雷防火。

這10隻神獸齊齊地坐在太和殿上,除了起到防雷、祛邪的作用外,還有其他功能:其一,這10隻小動物都是和下麵的筒瓦燒造在一起,共同覆蓋住了屋脊的交匯處,防止下麵的木構件受到風雨侵蝕;其二,這些小神獸體現了大殿的等級,除太和殿外,其他宮殿的神獸數量一般使用3、5、7、9,數量越多,等級越高,而太和殿作為等級最高的地方,10隻全有,尤其是行什,全國的宮殿中就隻在這兒有。

在皇極殿前的石雕上,如果你細細地看,會發現一隻帶翅膀、長著魚尾巴的龍。傳說它叫“飛魚”,在明朝的服飾裏,有一種官員穿的“飛魚服”上就有它,這種服飾的等級僅次於蟒衣。

在禦花園的欽安殿前,有一塊方形的大石雕,它叫“水盤”,即在石碑石雕下放置的石質底盤。這塊石雕水盤上刻了皇帝的“海鮮大餐”,比如有皮皮蝦、大閘蟹、甲魚,還有海豬肉,等等。實際上,它們都是海中異獸,除此之外還有蟹精、螺螄精、海馬、龜精、海牛、蚌精、海象等。這個水盤其實是個“夾杆石”,因為欽安殿會舉行一些道教儀式,屆時,會在此豎立一根長30多米的大旗,名“五龍捧聖大旗杆”,非常壯觀。

在慈寧宮前的石雕上,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一隻超級小的“蜥蜴”。它張著嘴,吐著舌頭,還挺可愛。

有人說這叫“守宮”,是一種形似壁虎的小動物,我們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的“守宮砂”就和它有關。據說調製守宮砂時,要每天喂它朱砂,等到喂滿7斤時就將它殺死曬幹,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朱砂調製成汁點在女人手上,以驗其貞潔。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這個“蜥蜴”和守宮不是一個品種,它是薩滿教的吉祥物,能口吐祥雲,可以說是一個愛吐雲的“小寶寶”。在泰陵、慕陵和慈安陵等處都有類似的小“蜥蜴”。

那麽,慈寧宮為什麽要雕刻它呢?說實話,現在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在故宮的斷虹橋、景仁宮和永壽宮等處,有一個發型超級拉風的小神獸,它的名字叫靠山獸,常立於橋頭的兩邊,寓意給橋做“靠山”,保護橋平安長久。

它們的發型估計都出自宮裏的“Tony老師”,手法幾乎一樣。有專家認為靠山獸的原型為麒麟,故宮的這幾對為元朝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