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1408),一個女人來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作為一件“禮物”,她將被獻給當時天下的主宰者朱棣。冥冥之中,月老已經悄悄為他們綁好了“紅線”,一段帝王之戀即將開始,不過附帶的一場後宮的虐殺疑案也將就此拉開序幕。

這個作為“禮物”的女人姓權,來自千裏之外的高麗,她妝化得不濃,身上更是沒有太多的金釵玉鐲,可就是這副出水芙蓉的模樣,讓朱棣“一見鍾情”。他讓她抬起頭,故作嚴肅地問道:“你還會什麽呢?”權氏怯怯地回答:“我會吹玉簫。”

聽到這個回答,朱棣來了興致,立馬讓她吹奏一曲,權氏隨即掏出身上的玉簫吹起了家鄉小調。曲罷,朱棣已是如癡如醉,他顧不得君王的威嚴,立馬將她收入帳中。一個月後,權氏被封為賢妃,宮裏的玉簫聲幾乎夜夜響起。

史書裏對於朱棣和權賢妃的愛戀並沒有太多記載,但從一些舉動上看,朱棣非常迷戀她。比如永樂八年(1410),朱棣遠征漠北,他特意將權妃帶在身邊,他需要她,需要她的笑、她的柔聲細語、她的玉簫。

可惜,在全軍大獲全勝準備班師的途中,權妃突患重病,不治身亡。想必那時的朱棣一定很痛苦、很傷心,他們相愛還不到兩年,匆匆開始,又匆匆結束。至此,宮裏再無那婉轉清麗的玉簫聲。

不過作為王者,兒女私情最不重要,朱棣雖然難過,但他還有天下。權妃已走,不可能複活,那些脂粉、詩意和傷懷隻能永遠藏在心底。

三年後發生的一件事又讓朱棣重新記起了權妃。一天,權妃曾經的宮女和呂美人的宮女發生了口角,結果權妃的宮女破口大罵:“別以為我不知道,當年我家主子就是被你家呂美人害死的!”

這話一出可不得了,立馬被傳到了朱棣耳中,他氣憤至極,隨即下令嚴加審問呂美人。在各種嚴刑拷問下,她竟然承認權妃是被她用砒霜毒死的。

也不知這是屈打成招還是確有此事,但呂美人承認了,接下來就是“追責”。

呂美人宮中宮女、太監全部被處死刑。呂美人最慘,她被烙鐵活活烙了一個月才死。

這事本應該到此為止了,可若幹年後,風波又起。朝鮮的《李朝實錄》記載,某年,朱棣接到密報,說自己宮中的呂嬪妃和某宮女與一個太監關係親密,身為皇帝,他也怕被“戴綠帽子”,何況還是個太監,於是,他命人提審呂嬪妃。

聖旨剛下,呂嬪妃和那名宮女不知怎的,竟雙雙上吊自盡。朱棣知道後,覺得兩人肯定有事,所以下令審問呂嬪妃的宮女和太監。結果這一問,牽出了兩個驚天大陰謀:

第一個,當年權妃之死是呂嬪妃所為,她陷害呂美人,借朱棣之手鏟除異己。

第二個,呂嬪妃和宮女的上吊是畏罪自殺,她們的最終目的是殺朱棣。

當朱棣聽到第二條供述時,後背一陣發涼,他沒想到在自己身邊,竟然殺機四伏,本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心態,他下了一條命令:“呂嬪妃宮中所有宮女太監全都淩遲處死!一個不留!”

在《李朝實錄》裏記錄了當時的“淩遲慘狀”:2800個宮女,千刀萬剮之刑,而且每淩遲一個,朱棣還要親自“參觀”,簡直是變態!

朱棣前前後後殺掉了3000多名宮女,簡直是“衝冠一怒為權妃”,不過對於這場後宮虐殺,疑點相當多。

首先,這所有的事都出自朝鮮人寫的《李朝實錄》,其他史料卻隻字未提,這未免顯得有點奇怪,再說當時還有波斯使團來朝,對於如此大的虐殺,他們不可能裝作沒看見。

其次,淩遲3000名宮女是個既費時間又耗體力的刑罰,據說大太監劉瑾當年被淩遲是剮了3天才死,按照這個速度,3000名宮女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而這個時候距朱棣去世僅剩三年,他怎麽可能挨個參觀完!

最後,資料裏寫的是呂姓嬪妃的2800多名宮女,對於一個嬪妃而言,絕不可能有這麽多人伺候。

所以,《李朝實錄》的記載疑點重重,這場所謂的“虐殺疑案”隻能交給曆史學家們去考證了。但有一點,朱棣對於權妃的愛,不容置疑。有人說,這種愛是因為權妃像一個人,她是朱棣曾經的心動,徐皇後的妹妹—徐妙錦。

有時候帝王的愛情真是難捉摸,明明是個冷酷無情、殺戮無數的人,內心裏卻仍然藏著一份柔軟、一份衝動。也許在潛意識中,他愛江山,但更愛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