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最難念的就是婆媳經,理不清,道不明,誰說誰有理。尋常百姓家的婆媳關係難處,而對於皇家,更是難上加難,處好了,其樂融融,處不好,可能連命都會丟,比如慈禧和她的兩任兒媳,一個是親兒子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直到現在,她的死仍然是個謎,但肯定和慈禧脫不開關係;另一個是光緒的珍妃,她的下場眾所周知。

後宮裏的婆媳關係複雜難搞,不過有一個女人卻處理得如魚得水,不僅能哄婆婆開心,而且連帶著讓自己的老公也“沾了大光”。

這個女人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媳婦,朱棣和徐皇後的好兒媳—張皇後。

張皇後家世一般,其父張麒先後做過兵馬副指揮使、京衛指揮使等官,洪武二十三年(1390),她嫁給朱高熾,被封為“燕世子妃”。靖難之役後,老公朱高熾被提為太子,她又升職成為皇太子妃,再後來,老公繼位,她再次晉升,成了皇後。

這一路,雖然看起來順利,但其中的波折和艱辛隻有張氏一人知道。最初進皇家門,張氏就很得公婆喜歡,《明史》裏這樣寫道:“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後歡。”那麽,張氏是怎麽做到這一點呢?在我看來,至少有四點:

1.謹守婦德,做好本分。張氏勤勞乖巧,她會自己縫衣服、做飯,最難得的,她竟然自己種菜!據史書裏記載,某天,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後突然駕臨,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張氏的小院裏種滿了各種蔬菜,隻見她正在灑掃庭院,一切布置得井井有條,當時的婆婆徐皇後就特欣慰地感歎道:“娶妻當娶這樣的賢女啊!”

2.盡心伺候公婆。張氏對於公婆真是盡心竭力地侍候,每逢內廷宴會,她都會親自下廚準備飯食,據說她為了讓公婆吃到刺少的南京刀魚,自主研發了一套烹飪法,做出的魚不僅無刺,而且味道超讚,這讓朱棣和徐皇後讚不絕口。想想皇宮裏不缺廚師,她能親自下廚,真是難得。

3.生下了“好聖孫”。對於“皇家大兒媳”,最能贏得公婆心的肯定是子嗣,張氏也很爭氣,在嫁過來七年後,她生下了朱棣的嫡長孫,即後來的宣宗朱瞻基。

張氏生子的事在史料裏很神,據說某日午後,朱棣夢見老爸朱元璋把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並意味深長地囑咐道:“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後,嫡長孫剛好出生,朱棣大喜過望,覺得這是朱元璋的“皇位暗示”。

4.真心對老公。曆來婆媳關係難處,原因很多,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婆婆可能潛意識裏有一種想法,即兒媳是來和自己爭“兒子寵”的。對於張氏來說,她對老公朱高熾很真心,這也感動了婆婆徐皇後,更是讓公公打消了“廢太子”的想法。

張氏從嫁進朱家那一刻起,就立下了“為老公而戰”的決心,她心裏清楚,老公雖然身為嫡長子,但因為胖、病多,一直不受公公朱棣喜歡,不過她並沒有嫌棄,而是盡自己所能對老公好。

比如每天清晨,她都會親自給丈夫熬粥,並且伺候他喝完才離開。有時,她也會在冬夜裏熬一碗暖暖的雞湯給丈夫送去。這些小事都被朱棣和徐皇後看在眼裏,尤其是朱棣,他曾在多種場合公開表揚:“兒媳婦張氏很賢惠,我老朱家以後的事都得依賴她了!”

雖然老公最後當上了太子,但地位一直不穩,尤其是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多次陷害,差點讓這個“胖太子”被廢,作為妻子的張氏明白丈夫的處境,她極力安慰,尤其是當朱棣削減太子膳食,勒令其減肥時,張氏也在一旁默默地鼓勵,幫助老公減肥。

這一切讓朱高熾感動,更是讓朱棣打消了廢太子的想法,在《明史·後妃傳》裏寫道:“卒以後故得不廢。”不廢太子,有張氏的原因。

我想,當時作為婆婆的徐皇後一定也感受到了張氏的真心:這個女人,是真心實意對自己的兒子好!

張氏的一生曆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她從世子妃、太子妃、皇後、皇太後再到尊貴無比的太皇太後,堪稱傳奇。她不僅會處理婆媳關係,而且對於國家關係,她也拿捏得當,在曆史上,“仁宣之治”,太平盛世,都有她的功勞,《餘冬序錄》裏更是稱她為“女中堯舜”。

也許,在她心裏,天下事就是“婆媳事”的放大版,處理起來,異曲同工罷了。我突然想感歎一句:可能每個能處理好婆媳關係的女人都有潛力成為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