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清宮劇的影響,很多人去故宮都想到延禧宮看看,畢竟那兩個“鬥不死的女人”—魏瓔珞和如懿就在這兒住過。找啊找,好不容易在一個偏僻的角落找到了它,可一走進去,幾乎所有人都會發出驚歎:“天!這延禧宮怎麽是個破爛不堪的小樓?難道令妃就住這種地方?”
不過,可別小看這座破爛的“西洋樓”,人家當年差點成了宮裏千古未有的“水下餐廳”。
延禧宮的位置算是紫禁城裏比較偏的,明、清兩朝,這裏住過的妃嬪大多地位不高或者不受寵,另外,這裏還經常著火,比如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鹹豐五年(1855),延禧宮曾兩遭大火,尤其是道光二十五年的那場大火,延禧宮正殿、東西配殿被燒得一幹二淨,最後僅剩下一座宮門。不僅房屋受損,住在宮內的恬嬪也因此受傷,最後傷重身亡。
據調查,這場大火是由延禧宮的廚房爐灶起火而後延燒到正殿引發,當時的道光非常生氣,他對這個調查結果很不滿意,斥責道:“就算這次是因為廚房爐灶,那麽之前大大小小那麽多次走水(宮內為避諱,將失火說成走水)又是因為什麽呢?”
負責調查的宮人看到皇帝生氣,隻能硬著頭皮答道:“延禧宮走水是明朝就開始有的,原因可能是這裏離宮人們出入後宮的蒼震門很近,人多,人也雜,所以走水。”
從這件事兒可以看出,延禧宮不僅失火次數多,而且每次都很“詭異”,就算是它離蒼震門近,人多雜亂,但也不至於到著火的地步,難道有人故意帶著“易燃物”去逛延禧宮?
同治年間曾有旨要按原樣複建延禧宮,可不知何種原因,重建一直沒什麽進展,到了宣統年間,一個女人打起了延禧宮的主意。
宣統年間,隆裕皇太後的心腹太監小德張“發現”了延禧宮,他向隆裕獻策,說延禧宮屢遭火災,應該建一座“鎮物”,按五行之道,水克火,可以建個和水有關的“鎮物”。隆裕一聽來了興致,她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建一座紫禁城中獨一無二的“水殿”。
這座水殿建得很奇特,她先命人在延禧宮內挖一個大水池,引玉泉山水環繞。
然後在水池中建殿。據《清宮詞》等史料記載,這座水殿的大小柱子均以銅或鐵鑄成,叫“以銅為棟”。同時,水殿四麵又開有超大麵積的“玻璃窗”。
整個建築最精妙的是水中的底層,妃子們可以置身其中,一邊喝茶聊天,一邊透過玻璃窗欣賞池中的遊魚,頗有“水下餐廳”“海底世界”的感覺。
隆裕的想法極具創意,當時的她熱情很高,還給水殿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她的內心極其渴望借此做一件大事來使自己彪炳千古。
可惜啊,這座水晶宮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完工,宣統三年(1911),水晶宮被迫停建,最終成了一座“爛尾樓”。不過事情還沒完,1917年張勳複辟,延禧宮再遭“火傷”,它的北部被直係部隊的飛機投彈炸毀。
關於延禧宮的故事,還有另一種版本,說的是端康皇貴太妃(珍妃的姐姐瑾妃)拉著隆裕太後一起弄的,也是為了想做件“偉業”。現如今的延禧宮介紹牌上還有一幅“端康太妃水晶宮觀魚”的舊照片。
如今的延禧宮,遊人如織,似乎這裏從來就這麽熱鬧,殊不知,它身上有太多的“傷”。我最喜歡秋天的延禧,金黃色的銀杏映襯著那座未建好的西洋樓,好像給人一種“錯覺”:現在的樣子,恐怕是它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