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事情是皇帝每天必做的呢?毫無疑問,肯定是吃!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宮裏的大事兒,皇帝得吃,妃子們得吃,包括宮女、太監們也得吃,這麽多張嘴,宮裏的廚房每天都忙忙碌碌,那麽,這個“廚房”到底在哪裏呢?
說起宮裏的廚房,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禦膳房!這種叫法對,又不全對。按照《國朝宮史》的記載,皇帝有禦膳房,皇後有內外膳房,壽康宮皇太後有外膳房。原來級別不同的人,廚房也不一樣,“禦膳房”這個叫法專屬皇帝,有時也稱“內禦膳房”。
禦膳房在哪裏呢?為了離皇帝的住處近,它設立在養心殿附近的一個小院裏。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描寫過禦膳房的細節,他說:“禦膳房裏的飯菜大多是提前做好擱在火上煨著,這樣才能隨吃隨叫,隨到隨吃。”不過當這些飯菜端到皇帝麵前時,大多已經涼了,口感也欠佳,所以溥儀說自己也很少吃禦膳房的東西,倒是經常吃太後太妃們送的菜。
在禦膳房之上,還有個“廚房總機關”,叫“禦茶膳房”,它主要負責宮廷的一切飲食,位置在今中軸線三大殿的東邊,箭亭的東南側。這個地方主要是做宮女、太監們吃的飯菜,有時來宮裏辦事的大臣也會在這裏吃,算是一個“皇家小食堂”。它下設的“做飯小組”特別多,有茶房、膳房、餑餑房、酒醋房、肉庫、菜庫等,包羅一切宮中吃食。
除此之外,有些“實力強大”的妃子宮中還設有自己的“小廚房”,比如最出名的像慈禧太後的西膳房,它下設葷局、素局、飯局、點心局等,據說能做4000多種菜。因此,在清宮劇中某些妃子天天喊著“讓我宮內的小廚房做這做那”的情節也並非子虛烏有。
在很多影視劇中,皇帝吃飯前都會用銀針紮進飯菜裏看看有毒無毒,如果銀針變黑,則證明有毒。這個“銀針驗毒”的情節不是編劇瞎編,它確實有“原型”,比如溥儀就這樣描述過:
“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嚐過,叫作‘嚐膳’。在這些嚐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裏拿走。”
這裏提到的“銀牌”和“嚐膳”就是為了保證皇帝的吃飯安全,畢竟想搞暗殺的話,給飯菜下毒的方法簡單,成功率也高。
清宮裏的皇帝一天吃“兩餐”,確切地說應該是“兩正餐”—“早膳”和“晚膳”,早膳並不是指早上六七點的早餐,而是上午吃的正餐,類似於某些小夥伴睡到九至十點起來吃的“早飯”,“晚膳”一般在下午一至三點進行,有時也會在晚七至八點再加一頓晚飯。
不過在早膳和晚膳之間會有一些“零食小時光”,俗稱“傳點心”,次數不限,想吃了就叫,反正不能餓著皇帝。這種“少吃多餐”的飲食習慣貌似和現在倡導的減肥方式暗合,難怪清朝皇帝們都不太胖,要減肥的小夥伴可以學起來。
說了這麽多,皇帝後妃們到底都吃些什麽呢?我們來看乾隆的一份“禦膳菜單”。
早膳: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一品、酒燉肉燉豆腐一品、清蒸鴨子糊一品、豬肉鹿尾攢盤一品、竹節卷(花卷)小饅首一品……除此之外,還有舒妃、穎妃、愉妃、豫妃進菜四品,隨送麵一品,老米水膳一品,等等。
晚膳:燕窩鴨子熱鍋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雞豆腐片湯一品、奶酥油野鴨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攢絲烀豬肘子一品、火熏豬肚一品、豬肉餡侉包子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等等。
以上僅僅是菜品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皇帝吃飯也是葷素搭配,不僅有雞鴨魚肉,還有蔬菜、主食。細看菜單,發現乾隆特別愛吃鴨子,好幾個菜都和它有關,幻想下如果乾隆穿越到現代,會不會也愛吃“久久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