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裏的敬事房是一處“太監集散地”,民間傳說這裏是給要入宮當太監的人做閹割手術的地方。每次做,房內還會傳出殺豬一般的號叫,刀一切,一名太監正式誕生。
照這個說法,紫禁城裏有千餘名太監,難道宮中要響千餘次的喊叫聲?皇帝能受得了?
實際上,敬事房和做太監手術沒關係。在清代,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太監,得自行閹割後方可進宮,當時的北京城有專門的“閹割手術師”,稱“刀兒匠”,一般是官辦世襲,屬於壟斷行業,他們手法獨到,藥也用得妙,一刀下去,快準狠,21天後即可下床進宮。
既然敬事房裏不做太監手術,那麽,這個機構存在嗎?
說起宮裏的敬事房,又名“宮殿監辦事處”,它由康熙皇帝首創,負責辦理宮中的各種事務和相關禮儀,比如記錄各皇子、公主的出生情況,妃嬪們父親的姓名、官職和皇帝後妃的死亡情況等。除此之外,它的主要職能就是管理宮中太監們的一應事務。
敬事房最初的位置很顯眼,就在乾清宮院內,南書房的東邊,到了嘉慶皇帝時,它被搬到了乾東五所處。
清朝吸取了前朝宦官亂政的經驗,在對太監的管理上異常嚴格,除了大量削減太監數量外,還嚴禁太監幹政,比如順治皇帝就曾鑄有鐵牌立於交泰殿內,上寫“以後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屬托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淩遲處死”。一幹政,就得千刀萬剮淩遲處死,處罰相當嚴厲。
乾隆時還製定了一係列的“法文”製約太監行為,比如《太監偷釣園庭魚蝦治罪條例》《逃走太監分別治罪條例》等,這裏簡單說說太監自殺和太監逃走的處罰。
清宮嚴禁宮人自殺,如犯,即是大罪,還會牽連家人。而太監如果自殺,罪更重。有意思的是,對於太監自殺的處罰是根據自殺方式的不同來分類,比如自刎的最重,估計是因為死相最恐怖,怕嚇到別人;上吊自殺的,在宮裏上吊比在行宮上吊判得重,因為皇宮乃聖潔威嚴之地,上吊就把聖潔都給玷汙了。
關於太監逃走,懲罰輕重是用逃走次數和是否自首來衡量的,比如第一次逃跑,但回來自首的,就簡單打個板子;如果是被抓回來的,則要在打板子、罰款的基礎上罰往吳甸鍘草一年。多次逃跑的,罪就依次累加。
很多清宮劇中,太監和宮女經常嘻嘻哈哈一起說笑,還有的竟然能結婚,這種情況在真實的清宮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當時宮中有規定:“宮女子不許與太監認為親戚,非奉本主使命不許擅相交語並嬉笑喧嘩。”
同時像太監陪妃嬪們說笑這樣的橋段也不大可能發生,據記載,鹹豐的玟常在就因為和太監孫來福說笑被處罰,從常在直接降為宮女。
因此,清宮中的太監一般都是規規矩矩、戰戰兢兢,他們一般在院子裏待著,有吩咐才能進屋,像皇帝和大臣談公事,他們也得主動回避。
說起清宮太監,很多人都知道李蓮英,咱們今天不講他,換一個大家既熟悉又不了解的“名太監”—蘇培盛。
《甄嬛傳》裏的蘇培盛是雍正的貼身太監,他一生風光,最後還抱得美人歸,與甄嬛身邊的崔槿汐結成了“對食”,他在劇中的一生可謂是所有太監的“夢想”,可實際上,真實的蘇培盛下場淒慘。
當年雍正駕崩,乾隆即位後,總管大太監蘇培盛就被皇帝定下了多條大罪,比如他見到王爺時經常半跪請安,還執手問候。有時,他還和莊親王允祿“並坐而談”,絲毫沒有太監的禮數等。雖然這些行為確實有僭越之嫌,但也犯不上大動幹戈,大肆批鬥他,乾隆之所以這麽做,主要還是殺雞給猴看,想以此整肅內廷太監們的行為,規範後宮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