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有三急,急起來真是要了命”,解決“三急”,需要廁所,不管是室內廁,還是“風景廁”,反正必須有一個地兒讓你“釋放”。在古代的紫禁城中,如廁問題也是皇帝的頭等大事。不過,由於事關隱私,關於宮中廁所的記載少之又少,那麽,紫禁城裏的廁所到底在哪裏呢?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廁所位置稍有不同,比如明朝,永樂皇帝就建了宮中“最高的廁所”,它的位置和乾清、坤寧兩宮的“配置”有關。

現如今乾清宮和坤寧宮的兩側都建有東西配殿,乾清宮為昭仁殿和弘德殿,坤寧宮為東暖殿、西暖殿。

在東西配殿的兩側還有兩座不起眼的小耳房,這兩座小耳房的正下方配建有石質的券洞。券洞內黑乎乎的,如果你探著頭往裏看會發現,洞內地麵用方磚鋪就,洞頂上由兩根大木方橫擔著,再上麵鋪滿木板。

別小看這個耳房和券洞,有故宮專家考證,它們是一體的,為明朝宮中的“官廁”,專門給皇帝和皇後充當廁所。

其基本原理很可能是帝後在耳房中蹲著如廁,房中地麵和券洞由一“懸孔”相通,排泄時,汙穢物就通過懸孔掉落在券洞中早已準備好的容器內,然後由每日負責廁所衛生的“淨軍”清掃。

這個廁所更奇妙的是通風防臭的設計:它的券洞內北牆上砌有一條方形煙道,直通北牆,牆外側還安有古錢幣式的通風口,既美觀通風,又可防止臭味反逆。

根據明代宮中太監劉若愚《酌中誌》裏的記載:“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西夾牆,又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宮牆之外,磚砌券門,安大石於上,鑿懸孔垂之,各有淨軍在下接盛。於每月初四、十四、廿四日,開玄武門及各小門打掃。”

他的記述和上麵提到的耳房券洞基本一致,而且在明代藏書家顧元慶寫的《雲林遺事》中也寫道,明代貴族家的廁所一般建成“樓式樣”,上下兩層,主人家在上層如廁,排泄物掉落到下層容器中,有專門的“童子”清理容器,同時,容器中還會覆蓋鵝毛用以掩蓋糞便。

因此可以推之,明代貴族家尚有如此傳統,紫禁城作為最大的“貴族之家”,應該也會這麽建。

目測這個廁所還挺高的,不知道皇帝皇後蹲在裏麵是種什麽感覺呢?

上麵提到的那本《酌中誌》是宮中老太監劉若愚的見聞,其中提到的乾清門圍牆之內,左右廊廡的半間房,“東夾牆”和“西夾牆”為宮眷和內官們的“公廁”。還有隆宗門外慈寧宮東小門內有北司房,此處也有“便溺之所”,稱為“西茅”。

據記載,這些廁所外都有負責掃廁所的“淨軍”值班,他們是太監中地位最低的苦役,在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淨軍們從玄武門(今神武門)及各小門將糞便清除出宮。

清代宮中上至帝後下至宮女太監,大多使用“便器”來解決“三急”。據記載,宮中用來儲存“便器”的地方稱為“淨房”,一般設在各個宮殿院落配房之後的偏僻小屋內。

關於便器,皇帝用的叫“官房”,質地有木、錫等;宮女、太監用的叫“便盆”,質地比較粗糙。這些便器的形狀也有差異,有的比較高級,便凳上專門配了軟墊,坐著很舒服。還有的是抽拉形,用時拉開錫蓋子,用完蓋上就可以遮擋臭味。

皇帝後妃們的便器一般放在寢室床邊的閣間裏,需要用時由太監頂在頭上“請”到皇帝身邊,用完後,便器內要墊好香木灰覆蓋,然後立即抬出宮外,以防臭味外散。

宮女、太監們使用便器也有講究,每次用完後,得用炭灰吸幹,倒入恭桶,然後蓋好蓋子,將便盆擦幹淨,以供下一個人使用。

上廁所得有紙,在唐宋之前,人們都使用一種叫“廁籌”的木頭片或者竹片,最早記載使用手紙的是元朝。在明皇宮中,負責廁紙管理的是寶鈔司,而皇帝使用的手紙則是專門由內官監紙房負責的。

據說明代皇帝們的手紙都是用野蠶絲織成的帛,質地柔軟,用完即扔,很浪費。一次,明孝宗弘治皇帝看見宮女們將用過的“蠶絲手紙”收集起來晾曬,他好奇地問:“這些髒東西有什麽用?”結果宮女答道:“它們都是蠶帛,能用來做衣服啊!”弘治皇帝聽後非常慚愧,自責太浪費,於是下令以後如廁一律改用草紙。

清宮中的手紙以慈禧太後的最為“昂貴”,在《宮女談往錄》中寫道,老太後使用的手紙是質地非常好的細軟白棉紙,作者這樣描述它的製作方法:

“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以後,用銅熨鬥輕輕地走兩遍,隨後再裁成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鬥在紙上隻要一來一往就成了。千萬不可烙糊,糊紙發脆,愛碎,就不能用了。這樣把又柔軟,又幹淨,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熨兩遍,一是圖幹淨,二是要把紙毛熨倒了。不帶毛的紙發滑,帶毛的紙又發澀,隻有把紙毛熨倒了的紙最好用。”

這一張紙估計都相當於老百姓家一個月的口糧錢了,奢侈無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