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是故宮裏難得的清靜之地,它靠近東華門,人少,安靜,有時走累了,我就喜歡來這裏坐坐。

在明、清兩朝,文華殿的功能相當多,這裏定期要“錄製”一檔收視率爆表的“節目”,它規格頗高:主講人為學富五車的文化大牛,觀眾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嘉賓最厲害,是當朝皇帝!

文華殿和西邊的武英殿相對,形成“一文一武”“文武輔弼”的格局。它建於明初,一開始是作為皇帝日常理政的便殿,後來,這裏主要供太子讀書所用,明代天順朝的太子朱見深、成化朝的太子朱祐樘還將文華殿作為“皇帝實習處”,即在登基前先在此設立辦公室,學習怎麽處理朝政,怎麽做皇帝。

由於一開始是作為太子的宮殿,所以文華殿前的丹陛上出現了故宮獨一無二的“設計”,其門前的這塊石雕紋飾僅有祥雲而無龍紋,為“三元”圖案(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代表著歲、月、時的開始)。

之所以沒有雕龍,主要是因為皇帝才是真龍天子,而太子雖然也會登基為帝,但那是將來的事,他現在屬於“潛龍”,還不能顯現龍的“真身”。

文華殿在明、清兩朝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經筵講讀。

“經”,主要指儒家的經典,像《易經》《書經》《詩經》等;“筵”,原意為竹席,後來引申為“講席”;“經筵”,通俗地講,就是儒臣們給皇帝上課,講授儒家經典,闡發治國之道。

經筵有大小之分,大經筵禮儀隆重,舉行次數不多;小經筵也稱“日講”,即日常給皇帝上課。這種經筵製度從漢代就有,體現的是“以儒治天下”的理念。同時,也借此提高皇帝素質,給天下讀書人做個榜樣。

明清經筵,因為有皇帝的參與,規格都很高,比如在清代,經筵舉行前,由翰林院選任“主講人”,擬定篇目,準備講義。

經筵舉行當日,文華殿寶座前擺放南北三張桌子,呈“品”字,皇帝坐北麵,桌子旁有專門負責翻書的展書官。作為主講人的講官一共四位,滿人、漢人各兩位。兩人一組,先由滿人講官用滿語講《四書》,然後由漢人講官用漢語講,皇帝聽完後還要發表點評論(書義),接著再按照剛才滿、漢的次序講《五經》,皇帝再發表評論(經義),然後下課。

經筵上還有很多“聽眾”,他們的級別都很高,比如大學士和吏部、戶部、禮部、工部等部門的尚書、侍郎等官員。

關於經筵,有趣事比較多。有一種說法,每次經筵後皇帝就會在文華殿裏撒錢,而後讓講官們去撿,想要多少撿多少。還有史料記載,皇帝在下課後會賜宴,講官們可以盡情地吃喝,吃不完還能打包回家。這些說法的真假未可知,尤其“撒錢說”更是荒誕,但倒是給聽起來沉悶枯燥的經筵增添些許歡樂。

乾隆是個愛學習的“好寶寶”,他在位時,大小經筵次數頻繁,有一次舉行經筵時,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很多大臣見狀都奏請皇帝改期,可乾隆非但不改,還以戰國時魏文侯的例子教育群臣,他說:“當年魏文侯和人相約打獵,無奈約定之日下雨,魏文侯怕失信於人,不顧群臣反對,冒雨前往,我們舉行經筵,也應該風雨無阻。”

文華殿除了舉行經筵,還充當過科舉考試最後一關殿試的“閱卷辦公室”。乾隆年間,為了保證閱卷的隱秘和公平,乾隆皇帝特意下了道諭旨,命閱卷大臣們於文華殿集中批閱和休息,等到發榜後才能各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