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故宮的半個房間在哪裏
故宮裏除了人多,房間也多。傳說宮裏的房間數為9999間半,這個設計據說來自皇帝的一個夢。
關於這個夢,版本很多,但夢的內容大體上都差不多:
某天,朱棣做了一個夢,夢中,他飛到了天宮,並且偶遇上了正在遛彎兒的天帝。天帝挺熱情,帶著他遊天宮,遊著遊著,天帝突然壓低嗓子,神秘地給了朱棣一個暗示:“我這天宮有10000間房哦!”剛說完,朱棣就醒了。
“10000間房?我的天爸爸到底想表達什麽呢?”正想著,外麵有人來報,說是北京的皇宮設計師問要建多少間房,朱棣一拍腦袋,恍然大悟,“這是天爸爸知道我要建房,給我提示呢!”
既然天宮有10000間房,那一定不能超過天爸爸,但又不能建得太少,幹脆來個9999間半吧,於是乎,北京紫禁城就有了半個房間的說法。
雖然傳說一般都不可信,何況這還是個“傳說+夢”,不過,有很多人都言之鑿鑿地說半間房真的有,它的位置就在文淵閣二樓樓梯間的西盡頭。
這個房間是挺小的,它能算半間房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知道什麽叫“一間房”。
古人一般用“間”來表示建築物的大小,比如麵闊或者進深多少間,這個“間”指的是四根柱子圍合起來的空間,稱“四柱為一間”。
根據這樣的算法,“半間房”難道是隻有兩根柱子圍合的空間?但是這樣的房間似乎是不存在的,而剛才說的那半間房其實也算一間,隻是它麵積比較小而已。
說到這裏,相信眼尖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了文淵閣的端倪,它的比例不太對,太不協調了,最西邊怎麽多了兩個那麽小的窗戶?
按照“四柱為一間”的算法,文淵閣上、下兩層應該是麵闊六間。
古人把奇數稱為陽數,偶數稱為陰數。紫禁城以皇權為尊,陽為主,所以一般建築物的麵闊和進深都建成奇數。同時,古人建房講究對稱性,尤其在皇宮中,建築物做成奇數開間,有利於把正中那間(明間)的地位凸顯出來,因為這裏一般是皇帝專座,必須是“C位”(中間位)!
而文淵閣卻建了偶數間,這在整個宮裏是唯一一例,之所以這麽建,不是當年工匠搞錯了,而是源於乾隆皇帝的“矯情”。
文淵閣是乾隆的藏書樓兼閱覽室,這裏存放著《四庫全書》,整個閣的設計仿照了寧波的天一閣。
天一閣修建於明嘉靖年間,最早是兵部侍郎範欽的藏書樓,被譽為民間藏書樓的典範。
乾隆當年下江南特別喜歡天一閣,所以回宮後下令仿照天一閣建成了現在的文淵閣、文瀾閣等藏書樓,因此六間的設計源頭在天一閣。
可單建成六間沒法凸顯中心明間的地位,所以為了仿照天一閣,兼顧對稱性,同時也凸顯出中間明間的地位,工匠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這個辦法,把最西邊做成一個超小間,這樣從外觀看,還是五大間的格局,明間依然在最中間。
這個辦法看起來有點自欺欺人,但乾隆很滿意,或許有時候人活在謊言中,隻要自己相信,也會開心快樂,也挺好的。
既然半間房的說法不成立,那麽故宮裏到底有多少間房呢?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故宮專家專門統計過,故宮的房間大概有8700間,在很多關於故宮的解說詞或者科普中都用了這個數據。
不過,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用5個月的時間,踏破布鞋20餘雙走遍故宮幾乎所有的房間,得出的數字是9000多間,很多媒體將單先生稱為:“第一個走遍故宮9000多房間的人。”
不管8000間還是9000間,房間數就是個數字,我們去故宮更應該關注的,是每間房身上所承載的故事,建築、曆史、文化、哲學等方麵的故事,它們比數房間更有趣,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