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裏房子多,自然屋頂也多,這些屋頂長得“五花八門”,自動地組成了一個“屋頂兄弟連”,其中有大哥、二哥、三弟,對了,還有個身材極好,長著一頭卷發的小妹。
首先出場的是大哥,它是最高等級的屋頂,長得威武,名字也牛,叫重簷廡殿頂。它常年坐鎮太和殿,有種傲視群“頂”的感覺。
重簷,即兩層屋簷的意思。廡殿頂,又稱“五脊四坡式”,它由最正中的一條屋脊和以此分出來的四條垂脊組合而成,其還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四出水”,那四條垂脊就好像從正脊出來的四股水流一樣。
重簷廡殿頂是屋頂界的最高等級,經常用在皇宮或者寺廟的正殿,比如上麵提到的太和殿,還有孔廟的大成殿,等等。
重簷廡殿頂是老大,接下來是老二,它叫歇山頂,如果是兩層屋簷就叫“重簷歇山頂”,它的特點是屋脊很多,數一數總共是九條,所以又有“九脊頂”之名。
這個老二歇山頂和大哥廡殿頂的區別就是,大哥的垂脊垂得特別順,跟用了洗發水一樣,而歇山頂感覺像是用了劣質洗發水,本來想像大哥一樣柔順地垂下來,可惜洗發水質量差,垂著垂著就分叉了,形成了戧脊。
南方的建築用歇山頂的特別多,像江南園林裏的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都有很多歇山頂式建築。
屋頂界排行第三的是一個“好男人”,它既顧家,又護妻,名字叫懸山頂,這個“懸”字很形象,整個屋頂超出了它底下的這麵牆(山牆),就好像是屋頂懸在了山牆之上,故得名。
懸山頂在南方民居裏特別常見,因為南方雨水多,屋頂懸在山牆上保護了整個牆體不受雨水侵蝕,每次看著它,我都覺得懸山頂真是個“好男人”,用它偉岸的身軀一直保護著它身下的“妻子”(山牆),絕對的“護妻狂魔”。
接下來出場的這位是屋頂界的老四,我稱它為“硬漢”,剛好其名字裏也帶著“硬”,叫硬山頂。
和“護妻狂魔”懸山頂比起來,硬山頂沒有懸在山牆之上,而是直接和山牆融為一體,也可以說它們緊緊地貼在了一起,遠看就像一座硬硬的小山。
這種屋頂在北方比較多見,因為北方天幹物燥,風沙也大,萬一屋子起火,硬山頂可以用它硬朗的胸膛防止火勢蔓延,真是“漢子”一條!不過硬山頂的等級較低,一般用於民居建築。
以上說的這四種屋頂有等級之分,梁思成先生曾經就做過考證:“屋頂等第製度,明清仍沿前朝之製,以四阿(廡殿)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為下。”
簡單排序就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重簷(兩層屋簷)高於單簷。
除了這幾種有三六九等之分的屋頂外,宮裏還有其他一些小兄弟,它們不分高低,都是“好哥們兒”。
比如“頭盔哥”,它長得像一頂頭盔,名字就叫“盔頂”,在故宮的文淵閣旁有個碑亭就用了盔頂。
還有和“頭盔哥”長得很像的“頂球哥”,它的特點是四條垂脊匯聚到頂上那個圓球,正式名稱叫“攢尖頂”。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都用這種屋頂。“頂球哥”是個“逍遙派”,經常出沒於各大園林之中,中國很多園子裏的亭式建築都用這種屋頂。
接下來是“素顏妹妹”卷棚頂,和其他哥哥不同,它的正脊是一個小坡,弧形,就好像一頭小卷發,它也不愛化妝,都是以本色素顏示人。卷棚頂一般不用在重要建築上,在皇宮裏,它通常用在太監和宮女們住的屋頂上。不過在民間,老百姓倒是常用它,尤其在一些私家園林裏,卷棚頂經常被用來做亭子或水榭之類的屋頂。
卷棚頂有時會幾個一起出現,就好像“小姐妹們”在勾肩搭背“聊”著宮裏事,這種叫“勾連搭卷棚頂”,如果勾得多,就形成三波浪、四波浪或者多波浪勾連搭。很多人都擔心這種勾連搭式卷棚頂的排水問題,其實古人早想到了,他們會在幾個卷棚頂的連接處,設計一個中間高兩邊低的小坡,這樣積水問題就完美地解決了。
這麽多“千奇百怪”的屋頂形成了故宮裏一道獨特的“抬頭風景”,下次大家再去故宮,可以抬頭看看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