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記載,上古水神共工撞斷不周之山,使天地傾斜後,很快又挑起了同大禹派係的戰爭。共工手下收羅了不少神獸,比如水怪浮遊、巨大的九頭蛇相柳。這頭巨蛇口中流出的毒涎,匯成毒沼,鳥獸近則死,周遭生物絕跡。大禹在同這些異界巨怪長期戰爭中,逐漸培植起了一支神將部隊,用來對抗和捕殺包括共工陣營在內一切有礙他治理洪水、統一全國的惡魔巨獸。
數千年後,唐朝。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年輕的文人李公佐遊曆瀟湘,蒼梧山下,邂逅故友。兩人泊舟古渡口,向晚,便在一所佛寺落腳,班荊道故。
那晚月滿湘江,波光瀲灩,就著這渾融月色,二人暢敘契闊。酒至半酣,朋友耳聽滔滔水聲,出神半晌,以低沉的聲音,說出了一件離奇的往事:
此去三十年前,淮水之陰的楚州有個漁人,在龜山腳下垂釣,魚鉤不知鉤到了什麽東西,拉拽不出。這漁人練有“潛目”,水下辨物無礙,翻波戲浪,如履平地,當即一個猛子紮進江中。
尋得魚鉤,正待返上水麵,忽見水下極深處,隱隱有一團影子緊貼山壁,望之不似自然之跡。漁人藝高膽大,仗著水性精熟,決意一探究竟。他繼續潛下五十多丈,水壓已經極大,但也終於看清了那團影子,一股涼意直逼心髒,令他驚駭莫名——那團黑糊糊的東西,竟是一盤緊緊纏繞在山根上的巨大鎖鏈!
鎖鏈每股足有數人合抱之粗,別說前所未見,簡直聞所未聞。漁人極目遠視,水深處茫茫一片,望不到鎖鏈的盡頭。
這是什麽東西?如此巨大的鎖鏈,是誰鍛造的,有什麽用處?為什麽會纏在龜山山足上?
未知的恐懼吞沒了漁人,他逃命似的浮上水麵,對著同伴大聲嚷嚷起來。
第二天一早,事情報給了官府衙門。
官府的人趕到現場時,水畔已經人山人海。自負水性的漢子一個接一個跳下江水,又俱都帶著驚恐而興奮的神色冒出水麵,大聲述說著相似的內容。
看來報告並非鄉愚的妄言,水下果然藏有巨型鎖鏈。
於是由官府出麵,組織起幾十個潛水高手,各帶繩索潛入江中,縛在那鎖鏈之上,岸上則發動群眾合力拖拽,條條粗索繃得筆直,卻哪裏能拽得動分毫?官府就近再調耕牛五十頭前來助力,岸上眾人也都使出吃奶的力氣,婦孺上陣,人人參與,口號震天,泥灘上蹬得坑坑窪窪。突然手上一顫,似乎繩索盡頭的江底鎖鏈終於動了一下,眾人精神大振,齊聲歡呼。正待再接再厲,遠處江心“咚”地冒起一個巨大的水泡,接著水泡狂湧,幾十條繩索劇振不止,所有人都停止了動作,驚愕地望向江心,任誰都猜得到,水底必有變故發生。
江心亂流洶怒,有如沸騰,突然之間,整條淮水仿佛被一種無可想象的力量抬起,猛地潑向江岸。銀河倒卷,傾山倒海,無數人被瞬間吞沒,有人死死抓住手邊的繩索掙紮浮沉,離岸較遠的,無不手腳並用逃往高處。正在這時,大地轟然大震,驚潮退去,水中的人停止了掙紮,岸上的人呆若泥塑,有人癱坐在地上,有人兩腿酸軟保持著半蹲半站的姿勢,所有人臉上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著,瞿目縮舌,望向同一個方向。
陽光之下,泥濘的灘塗,一尊巨大如山的蒼猿,青軀白首,雪牙金爪,桀然聳立,昂首天外,緊閉著雙目,側耳作傾聽狀,頸上係著一條粗大的鎖鏈,水滴淋漓,直通江心。
刹那之間,安靜出奇,淮水上拂動的,唯剩零星的呻吟和嗚咽的江風。
第一聲驚呼劃破死寂,歇斯底裏的喊叫頓時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在拚了命地爬行、蠕動、翻滾、踉蹌著逃跑,一片哀嚎。巨猿聽得喧嘩,引天長嘯,雙目陡睜,金光迸射,見到螻蟻般哭喊癱軟的人群和牽引鎖鏈的繩索,驀地狂怒暴吼,一掌擊在山岩之上,喀喇打塌了半爿山峰。五十頭耕牛吃那咆哮一震,屎尿俱下,暈厥在地。
吼過之後,巨猿好似有些意興闌珊,再沒有興趣多看人群一眼,倒拖著仍拴在鎖鏈上的耕牛,一步一步,慢慢沒入江中。
劫後餘生的人艱難站起身,引頸眺望,浩瀚的淮水波光粼粼,平靜如昔,除了一片狼藉的江岸,仿佛一切都不曾發生。
這件事被當地官府封鎖消息,嚴禁走漏,連本地地誌、公文卷宗也不予記載,是以多年之後,除了散落在民間的傳說,連繼任的楚州地方長官也毫不知情。
朋友敘述已畢,望著月下湘江,喟然長歎。但李公佐隻付之一笑,以為不經之談,轉眼就拋諸腦後了。
十七年後,唐憲宗元和九年春,李公佐因緣際會,到了楚州,有一次陪同楚州刺史泛舟洞庭,同行者還有一個素來在山中修行的道士。
那天晚上,他們睡在山上。次日一早,趁著天光正好,由那道士向導,三人捫蘿越澗,遍山遊覽風景,意外地在一個隱秘的岩洞中,發現了八卷古簡。
盡管岩窟幹燥,保藏得也頗見用心,但畢竟年代太久,竹簡多見腐朽、蟲蠹之跡,許多文字漫漶難辨。
三人再也無心賞玩景色,忙帶著古卷回到住處,在陽光之下互相參詳解讀,依稀認出卷首題著的三個字,乃是《嶽瀆經》。卷上文字編次奇古,李公佐一讀之下,大吃一驚,十七年前瀟湘月夜,朋友講述的那個遊心駭耳的故事,霍然浮上心頭,原來這古簡之上載錄的內容,其中一段正是關涉水底巨猿的來曆!刺史和道士見他神色有異,詢問端的,聽了李公佐的轉述,也都咋舌稱奇不已,當下由李公佐抽毫點墨,將那段古卷所載,一字一字謄抄下來,其文作: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製;授之烏木由,不能製;授之庚辰,能製。鴟、脾桓、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後,皆圖此形者,免淮濤風雨之難。
這段短短的文字,記載了上古時代一場驚天動地的劇戰:
大禹治水,奔走於九州之間,三至桐柏山下,至則驚風走雷,石哭樹吼,天淒地慘,部隊勒兵不敢向前。
大禹知道此山必有妖異作梗,怒召桐柏山神責問,山神奏道:“此地盤踞一頭巨魔,名叫‘無支祁’,形若猿猴,力逾九象,疏忽往來,迅若電閃,它把持著淮水、渦水兩條大河,神通廣大,小神等萬萬不是對手。”大禹聞奏大怒,連遣三大神將討伐此魔,先遣大將“童律”,童律不敵;次遣“烏木由”,同樣敗北;再遣“庚辰”,那庚辰乃是西王母之女雲華夫人身邊的天神侍衛,專能降服惡魔凶獸。無支祁識得對手厲害,召喚群妖助戰:樹妖、水妖、山妖、石怪、一首而三身的“鴟鳥”,群起圍攻庚辰。庚辰一騎當關,盡誅群妖,最終一場決戰,無支祁不敵被俘,但它肉體堅逾精鋼,試了各種辦法也殺它不死,大禹隻好用巨索鎖其頸項,金鈴穿鼻,將它鎮壓在淮水之陰、龜山山足之下。
水魔“無支祁”的傳說由來極古,《唐國史補》引古本《山海經》雲:
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龜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
自大禹以降,浩浩數千載,淮河岸邊,不知多少孩童,曾凝望茫茫江水,想象著水底囚禁的上古巨魔。
吳承恩就是這無數孩童中的一個,淮左少年,聽著無支祁傳說長大,聽大人講述那雪牙金睛的魔猿,如何對抗極權,如何力戰三大神將,如何雖敗不撓,被永遠禁錮於龜山腳下,一個悲壯的孤膽英雄印象,深深楔入了少年內心。於是若幹年後,他筆下塑造的猴神孫悟空,會去龍宮奪寶,搶走“宿敵”大禹留下的定海神針,會打上極權的頂峰,以一己之力,挑戰滿天神佛。即使最終像無支祁那樣,戰敗被俘,鎮壓於山嶽之下,而溫柔的吳承恩,卻用他的方式,用他浪漫主義的故事釋放了英雄,也釋放了兒時未竟之夢。
此外在廣西全州,也遺落著一支無支祁的傳說殘片。
湘江自全州經過,奔流而北,沿江行船,仰望夾岸河穀,行旅往往會留意到絕壁之上高高懸著一口長長的匣子,似木非木,似石非石,當地傳說,那是諸葛武侯收藏兵法秘笈之處,號稱“兵書匣”。明朝時,耽迷修仙煉道的嘉靖皇帝不知從何處聽到了這個傳說,他大概以為諸葛武侯學究天人,所藏秘笈,或許會包藏一些益於修道的寶典,因而敕令南昌一位姓薑的禦史前往探取。
薑禦史不敢怠慢,特意在南昌城駐軍之中精挑細選了一批工匠,以及一位采藥出身、尤其擅長飛身攀援的健卒,到那絕壁之下架設好雲梯,健卒緣梯而上,眨眼爬到了兵書匣旁。
匣子在下麵看起來並不甚大,健卒爬到近處,才發現這東西實在大得出奇,隻板壁就有一尺多厚,簡直像一座小屋子。健卒費了好大的勁兒啟開匣蓋,探頭一看,瞠目結舌,裏麵哪裏有什麽兵書?唯見白骨森森,竟然裝殮著一具巨怪的骸骨!
薑禦史還不死心,命工匠設法吊下骨殖,再搜匣子內部,一無所獲,這才據實上奏天子。檢視那副骨骸,顱骨大如車輪,利齒長逾一尺,鋒銳如刀,不知是什麽怪物,更不知為何會懸葬於峭壁之上。
這天夜裏,薑禦史剛剛睡下,突然被一隻巨手抓住,提出窗外,他駭然張目,隻見自己被一個身長丈餘的巨猿舉在半空,那巨猿怒叱道:“吾乃水神無支祁之子奔雲,葬在此地曆數千年,即將劫滿轉生,去尋庚辰報仇雪恨,你是什麽東西,竟敢剖我棺木,毀我屍骨,壞我大事!”
薑禦史嚇得口不能言,巨猿一聲暴喝,把他狠狠摔在地上,薑禦史失聲慘叫,驚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噩夢。轉頭看時,卻見窗欞破碎,夜風洶洶,不知夢裏的那頭巨猿,適才是否真的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