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
大多數人則無心分辨蜃的本體模樣,他們已經被蜃施展的大型幻術迷住了。傳說大雨之前,蜃會噴吐光氣,在茫茫海麵上結成城郭、森林、山巒之象,縹緲有若仙境,這就是“海市”,也叫“蜃樓”。對於迷航的海客,海市蜃樓無疑是最為致命的**,**著失去理智的水手,瘋狂駛向蜃以幻術營建的煙嶼樓榭,駛向活人永遠無法抵達的詭幻彼岸。
魚國
山東萊郡,是東海海神正祠所在,自古海洋信仰極盛。傳說在很久以前,萊郡近海的海麵上一夜之間出現了一座高山。沿海居民從未見過這般異象,眾口驚喧,老人們說,興許是有什麽了不得的妖怪將要登岸,被劍仙神佛移山搬嶽壓在了海底;也有人猜測,那是秦始皇、漢武帝找了半輩子而不得、永遠漂流無定的海上仙島,漂到了咱們眼前。
無論如何,這情景太過驚世駭俗,連續多天,沒有一條船敢解纜出海,連累一位搭船過境的秀才也隻好滯留漁港,終日抱膝船頭,看漁人舟師曬網補帆,百無聊賴。
漁港日間極鬧,入夜之後,船戶各回各家,留在船上的,也早早歇息了。隻有秀才沽得一壺老酒,帶回他獨宿的客艙剔燈淺酌。夜闌人靜,潮聲送盞,十分愜意,隻可惜缺一個可共把酒閑話的醉侶,未免美中不足。秀才搖晃著酒盅,自己想些有趣的事情,忽地氈簾掀處,進來一個少年,長身玉立,輕裘緩帶,神氣清朗。一進艙,先斜睨一眼酒壺,笑吟吟地對著秀才兜頭一揖道:“清樽落月,寒夜獨酌,兄台不嫌寂寞嗎?”
秀才也是個伉爽好友之人,原就嫌自斟自飲了無趣味,見了這不速之客,不但毫無被人打擾的慍色,反而大喜道:“小弟正愁悶飲無聊,兄台請上座奉酒。”
那少年便不客氣,笑嘻嘻地坐下,接過秀才遞上的酒杯,送到鼻端一嗅,心迷神醉道:“小弟適才經過鄰舟便聞到酒香濃冽,果然是陳年佳釀。”一飲而盡,閉目咂舌,回味不已。秀才瞧得有趣,這酒雖有兩年工夫,到底也隻是尋常村釀,何至於就饞成這副模樣了,此人年紀輕輕,看不出酒癮倒真不小。於是提起溫在爐中的酒瓶,再滿上一盅,那少年笑得眼睛發光。飛觴浮白,推杯換盞之次,二人互通姓名,少年自稱姓於,字“子遊”,秀才喜他吐屬風雅,脫略率真,放出一片赤心款談結交,二人酒逢知己,一壺酒喝到中宵告罄,已經是傾蓋如故了。
喝盡最後一盞酒,兩人皆已有六七分醉意,少年暢快地仰天長呼一口氣,低頭望向燈火,眼色忽轉迷離,將手中所執的一支竹箸,在幾邊輕敲道:“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得與吾兄把盞,一夕歡言,如夢如幻,足以快慰平生。”這句話說完,驀地推案而起,拱拱手道,“就此別過,他日有緣再見。”
秀才道:“子遊兄住在何處?夜色已深,水上不好走路,不如且在我這蝸居將就半宿。”
少年笑道:“小弟何嚐不想在吾兄處長醉不醒。”他略略一停,輕輕說道,“小弟實非本地人士,隻為清明將近,扈從我家大王前往拜墓,途經此地,稍作盤桓,明日辰牌時分,便要啟程了。職務在身,無法耽擱,實在是情非得已。”
秀才也不知道他說的“大王”是誰,心想這少年難道竟是哪位王侯跟前的人?隻是少年既然沒說,他也就不加詳詢,當下取了燈籠,送少年來到船頭,欲待喊人搭跳板時,少年陡地縱身一躍,跳入冰冷的海水。秀才驚呼一聲:“子遊兄!”卻見暗淡的燈光下,一條大白魚上下翻遊再三,帶起一道水線劈浪而去,眨眼隱沒在黑沉沉的潮聲裏。
次日辰時,海上那座山峰倏而移動,頃刻間下沉不見。沿海居民聽了秀才所述,憬然而悟,原來那座“仙山”,竟是條巨大無比的魚,想必正是子遊所說的“大王”了。
這一幕驚人的景象,令許多年老的海客再度想起了那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大海的水體,實則是一個俗世之人無法理解的靈性世界。海洋深處,人跡難至的地方,有一處神秘的魚王之塚,每年清明節前,海中大魚都要攜兒女子嗣前往拜墓,無數巨型水族成群移徙,壯麗不似人世。若有漁船躬逢其盛,船上的漁民都會暫時中斷捕撈,以示對海洋的敬畏與尊重。虔誠的海客們相信,那個世界的靈物,能夠理解人類的致意。作為回報,魚王也會嚴懲那些興風作浪、翻船傷人的大魚,維護大海的規則,蔭護航船平安。
泥魃
泥魃隻有二尺來高,不穿衣服,遍體通紅,遠望好似孩童。舊傳在直隸寧河七裏海那泥濘的灘塗中常有此物出沒,發現有人靠近,泥魃便興奮地將濕漉漉的泥塊擲向行人,似乎以此為有趣的惡作劇,人被擊中,必然生病。後來有人發現泥魃畏懼金屬,於是每每路經泥灘,總要奮力敲打銅盆鐵板,泥魃不堪忍受銳利的金屬聲音,隻好狂奔遠遁。
楠木大王
安徽天長市石梁鎮,在元朝時出過一件奇事。那時鎮上有座古刹,相傳為史上最佞佛的君王梁武帝敕造。此後數百年間,多經翻修擴建,到元代時,已極具規模,殿宇莊嚴,庭院宏敞,廟產尤其豐厚。但僧眾卻腐化墮落,不事修行,專一拿著廟中香資放貸盈利,坑蒙詐騙,蓄財斂貲,更有甚者,在地窖之中藏納女子,花天酒地。表麵上萬法皆空、離垢清淨的有道高僧,實際上奸盜**邪,奢**澆墮,而外人一概不知。
某一年正殿大修,廟裏大張旗鼓,請了一批木匠、泥瓦匠、漆匠、石匠,在那簷上柱下,一齊動工。有個漆匠搭著梯子,替桁架補漆,忽覺一旁的楠木梁上光芒一閃,跟著“啪”地一聲掉下塊磚,摔落地上跌得粉碎。漆匠轉頭看時,梁上伏著兩隻模樣古怪的蜥蜴,赤睛蒼髯,一身白銀似的細鱗閃閃發光。蜥蜴向他略一瞪視,“嗖”地竄下梁去。下麵的工人們叫道:“什麽東西?”陡然間一陣怪風,飛沙走石,直卷入殿中,繼而天色遽暗,黑雲四合。兩條銀蜥迎風暴長,眨眼長到一尺多長,騰身飛起,滿殿盤旋。眾工匠大駭,紛紛驚叫走避,隻有漆匠待得太高,等他滑下梯子時,同伴們早已一窩蜂不知逃到哪裏去了。
這時但聽得半空驚雷滾滾,一聲近似一聲,宛若潮水般向這座寺廟湧來。那漆匠說什麽也不敢跨出殿門逃走,惶急中不及細想,往香案下一鑽。震天價一個大霹靂打將下來,震得屋瓦抖動,漆匠被震得耳朵嗡嗡亂響,隻覺得心膽都要被震裂了。他從香案下側頭張望,殿門之外火電飛馳,一團極濃的雲霧開處,探出一條巨大的青龍。那龍體型太大,腦袋抵在門口,伸不進來。漆匠近在咫尺,看得分外清楚,隻見龍頭上凸起一物,形如香爐,想必即是傳說中的“尺木”了,此物之上,符文縱生,赤光隱隱,有如丹火。兩隻龍角多分支杈,兩角上各係有一條黃絹,卻不知是什麽東西。青龍嚐試了幾次,終於把頭側過,勉強擠進了門。殿內兩條銀蜥一聲輕鳴,化為小龍,盤旋更急,激得瓦礫飛舞。青龍昂首探爪,緩緩從殿脊寶瓶之中取出一枚海碗大的珠子,兩條小龍各挾一根楠木梁,伴隨青龍衝天而起,破殿飛去。佛殿轟然坍塌,三龍繞寺一掃,闔寺屋宇樓閣盡成齏粉。
少頃,雨霽雲散,有人在廢墟裏發現了漆匠,他被嚇得閉過了氣去,除此之外,全身上下倒全無損傷。而偌大的古刹,卻化為烏有,唯留下遍地瓦礫泥汙,以及眾僧的屍首。此事震驚當地,鎮民紛紛趕來清理營救,直到在殿基之下,發現了隱藏的密室,以及酒窖、女子衣物之類,世人方知是寺僧玷辱佛門,才遭此惡報。
就在那風吼雷暴、三龍毀寺之時,鄰鎮居民也注意到了天象異常。有人遠望黑雲如山,壓向石梁鎮方向,旋即騰起,跟著便見雲層中兩條銀龍,各持一根木梁,向東飛去。位於天長以東,江蘇高郵甓社湖邊的漁人也目睹了神龍之影,漁人們說,那天雙龍持木舞於空際,不移時,驀然拋入湖心。從此以後,每逢陰雨,湖中即聞兩木撞擊之聲,咚咚作響,仿佛是在自行相鬥。
猾
倉兕
上古時代,有一種似牛而獨角的野獸,叫作“兕”,《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鱨魚
鱨魚也叫黃顙魚,是常見的淡水魚類,本沒有什麽奇特之處,唐末《錄異記》記錄的一種豫章郡獨有的鱨魚卻顛覆了世人的印象。
據稱豫章郡境內,許多汙濁泥濘的陂塘中有鱨魚遊**,最大的不過一尺多長,背上生有血紅的斑紋,數量猥多,卻沒有人膽敢捕捉。因為這種鱨魚能夠施放致人於死的可怕幻術,令心懷不軌者的臉孔扭向背後,手足反轉,必須趕緊告罪求饒,才有可能在關節擰碎之前撿回性命。
曆來因不敬和無知被鱨魚所殺者不計其數,死者們詭異扭曲的身體,是最觸目驚心的警告,告誡妄圖漁利於自然之人保持敬畏,遵循規則。另一方麵,倘若不去冒犯鱨魚,而是向其通誠祝禱,鱨魚也會準允人類墾耕池沼附近的土地,甚至汲引它們所處的池水灌溉,這些田地的收成往往極其豐碩。
橫公魚
相傳在極北大荒絕域,有一片巨大的冰湖,名為石湖。石湖方圓千裏,深不可測,近岸水湄最淺之處,亦深達五丈有餘。北荒苦寒,亙古以來,此湖終年冰封,唯有夏至前後五十天左右,日懸較久,局部才得稍稍解凍。
石湖中有種“橫公魚”,體型頗大,能長到一人多長,其狀似鯉魚,兩目赤若朱砂,平常深潛水底,夏季冰消時節,成群遊到岸邊,一俟日落,便幻化成人形,登上岸來。冷月森森,殘星寥落,無數橫公魚幻化而成的古怪人形,目射紅光,在冰寒幽暗的湖畔遊**,情狀詭異可怖。
水脈
破崗瀆開鑿期間,發生過一件怪事。當時士兵鑿斷一座山崗,在山腹之中挖出了一條巨大的不明黑色之物。此物身黑若漆,長達數十丈,有如一艘巨舶,但無法分辨哪端是頭,哪端是尾。更怪異的是,這東西好像具有生命,自出土以來一直蠕蠕而動,周身不斷滲出**,仿佛正在融化。
士兵們沒人知道挖出的是什麽,也不知是吉是凶,更不敢貿然處理,隻好派人守在那裏。不消幾個時辰,黑色之物融化成了一溝濁水,滲入泥土,消失無蹤。
猰貐
神話中的昆侖山,乃是“帝之下都”,天帝神宮所在。上古時代,那裏是塵世碌碌凡人最向往的神仙境界。
《山海經》記載:“猰貐,居弱水中,其狀如貙,龍首,是食人。”
丹魚
三足鱉
後來民間傳說又提到一種三足鱉,則是奇毒無比的變異之物。相傳明朝的時候,江蘇太倉有戶普通人家,丈夫不知從哪裏得來一隻三足鱉,拿給妻子燉湯。那隻鱉太小,作為一家之長的丈夫一個人吃都不太夠,家裏的其他人自然連染指的機會都沒有。
丈夫吃完,照例要睡個晌午覺,睡著睡著,竟然化成了一攤血水,全家駭極喧嚷,驚動了四鄰。當時人命大案,四鄰都要作為證人過堂見官,一個搞不好,輕則“訟累”——被官司拖累農桑,賠損盤纏;重則自己都有牢獄之災,因此鄰居們一見死了人,趕緊把那位妻子送到了衙門。
太倉知縣名叫黃廷宣,他是讀書人出身,心思縝密,頭腦清楚。雖然從來不曾見過這等活人融化的詭異案例,卻仍按部就班地耐心審問勘察,把案發之前死者行止作息的點點滴滴一一問到。問及飲食,死者之妻如實回稟,黃廷宣沉吟半晌,命差役找一部醫書來。
鬼舶
鬼舶即是“幽靈船”,南海舟師賈客之間常有所傳聞。當時海船遠航,在海上與別船相遇,要由司職引航的“火長”登上船頭,高舉火把,遙遙傳訊,其原理類似後世航海的“旗語”。但有時火長舉火揮舞,對麵的船隻卻始終默然無應,再駛近些,可以瞭望到來船的殘頹破敗,甲板船艙空無一人。
“是鬼舶!”
火長大聲確認,船上的巫祝馬上開始施法,扯開發髻,披散頭發,向海裏拋灑糯米,用古老神秘的法術,防禦鬼舶帶來的強大邪氣,同時立即轉航,盡最快速度逃開。
方蚌
舊日閩南沿海的居民常駕船出海,遠涉海外荒島伐木采藥。那些荒島與世隔絕,千萬年來人跡罕至,繁密的林藪深處,不知盤踞著怎樣的異物。
傳說有個樵夫隨船到一座荒島樵采,那島上覆蓋著大片的森林,放眼望去,滿目蒼翠,隻有島緣窄窄的一帶沙岸,未生林木,島嶼中央,怪峰森聳。樵夫思量著,這種荒無人煙的島嶼腹地,必然多生珍貴的藥材木材,何不深入探索一番,碰碰運氣?於是不管其他主張慎重、不願走遠的同伴,獨自取了斧子繩索,就以遠方的山峰為向導,捫蘿攀藤,直望島心而去。
穿過密林深箐,耳聽水聲潺潺,一條山澗出現在眼前,樵夫猛地停住腳步,不能置信地看著眼前的景象:那山澗之內,散落著無數巨大的蚌類,最大的超過一丈之巨,最小的也有數尺長寬。樵夫做夢也想象不到世上居然有如此巨大的蚌類,更讓他驚詫的是,這些大蚌竟都是方形的!
一大片方形大蚌,如同無數怪誕的小屋、箱子,密密麻麻擠滿山澗,不知幾千幾百。樵夫絲毫沒有身入異境的驚喜感覺,他隻感到出離的詭異,毛骨悚然。他小心翼翼挪步後退,猛不防腳下一滑,山石簌簌滑落,幾塊飛石正擊在較近的一隻巨蚌殼上。樵夫大懼,屏住呼吸,回頭望向那隻巨蚌,山澗之中,隻聽流水淅淅,一片死寂。忽然,那隻巨蚌的貝殼徐徐張開,露出蜷曲其中的一個人形的東西,皮膚靛藍,兩眼血紅,奇醜無比,見了樵夫,手足俱動,似乎想要出來,隻是脊背粘連在貝殼上,急切間脫身不得。樵夫嚇得腳都軟了,張皇之下,腳下連蹬卻站不起身。這時,仿佛是得到了某種訊號,滿澗的巨蚌次第張口,每隻蚌中都生有一個藍膚怪人,大大小小,扭曲掙動,盯著樵夫伸手欲抓。
樵夫幹號一聲,鼓起平生力氣一躍而起,沒命逃奔,聽得身後剝剝有聲,倉促間回頭一看,魂飛魄散,那些大蚌竟像車輪似的跟在身後疾滾,緊緊追了上來。樵夫恐懼至極,腳下跑得飛快,而大蚌的形狀顯然不利於翻滾,加上密林叢莽,障礙頗多,樵夫逃到海邊船隻泊靠處時,身後已經沒剩幾隻大蚌了。船家正倚在舷邊翹著腳曬太陽,老遠聽見樵夫的哭號,轉眼看時,也嚇了一跳。但那船家悍勇之極,抄起伐木的大斧跳下跳板,正碰上一隻追來的大蚌,暴喝一聲,雙手掄開大斧,劈頭直砍上去,“哢嚓”脆響,蚌殼應聲而碎,碧血迸濺,連蚌殼裏的藍膚人也一道劈死了。其他大蚌好似嗅到了危險,不敢再追,慢慢退入叢林。
蛘
水母
古傳江河之底,生有一種異物,如龍如蛇,又似虹霓,長十餘丈至數十丈不等,頭尾等粗,名為“水母”,也叫“玄霞之獸”。雖具“獸”名,但未見此物表現出生物特征的記載,是否生靈,難以究證。
水魈
桂龍晚天精
全全幽魂精
鹿身戒屍精
??
茈魚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的泚水源出“東始之山”,向東北流注入大海,水中多產個大味美的貝類;還有一種怪魚,形如鯽魚,一首十身——一個魚頭,十個身子,名為“茈[zǐ]魚”。茈魚聞起來毫無腥氣,反而清香隱隱,香味令人想起藥材芎?草的嫩苗。茈魚入饌,極具健胃固腸之效,食用者從此不再放屁。
《山海經·北山經》也載有一種一首十身的怪魚,名為“何羅魚”。此魚叫聲如狗,魚肉對癰疽毒瘡療效極佳。明代人楊慎認為,《山海經》記載的這兩種魚,或許是章魚之類,所謂十個身子,其實是章魚的觸腕。這樣解釋,“一首十身”就毫不稀奇了。
鯈魚
鯈[tiáo]魚產自彭水,這種魚實在沒有一點魚類特征,《山海經·北山經》描述說,此魚外觀更像是雞,全身長滿紅色羽毛,三尾、六足、四個腦袋。最特別的是其食療功效,“食之可以忘憂”——具有興奮神經的作用,可以令人忘掉一切不開心的事情,人生失意之時,最適合吃一尾。大規模飼養後開烤魚店,一定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