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鼇

混沌初開的世界,像新撕裂的傷口,疼痛,**,顫抖,血流如注,天地間一切新生的萬物,莫不在動**中不斷毀滅。剛剛凝結形成的天宇,稀薄脆弱到了極致,有飛鳥振翅掠過,便承受不住,尖鳴著崩裂、破碎,碎片漫空墜落,化成無邊火雨普降荒原,焚盡一切,轉眼之間,陸地也開始解體坍塌,海水從地縫中上湧,萬裏火海,瞬息沒為汪洋。

這是世界初始的樣子,天崩地陷,水火交煎,生靈旋生旋死,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傳承延續,直到所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發生——大神女媧出手,以無上神通修複了紊亂的世界係統。

女媧的修複工作大要分兩個部分,一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修補天幕漏洞。但補天隻為解燃眉之急,不能治本,修複後的天宇仍然極不穩定,隨時有再度坍弛之虞,陸地的顛簸流**亦未得遏製。女媧深切意識到,一切問題的根源出在四極,由於四極傾廢,天空孤懸無所支撐,陸海失恃不能安定,所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重建四極。

這項工作,五色石派不上用場,女媧需要另覓一種堅韌、穩固、不朽而富有靈性的材料。即使以女媧的通天智識,要找這樣一種材料恐怕也不免大費周章,但她畢竟找到了,她所找到的材料,是一隻龐大到無法形容的巨鼇。

鼇是龜鱉之屬,龜類的靈性毋庸多言,龜甲的紋理,一向被視為儲存著世界密碼和天數模型的符號。世間哪怕最尋常的龜類,也具有長壽、穩定的特質,女媧捕獲的這頭巨鼇,也許是世界形成之初那渺不可知的時代,一顆隕落的星體化形而成的靈物,億萬年來,它不朽不滅,肉體之堅韌,非歲月水火所能破壞侵蝕。於是女媧斬下它的四肢,用巨大的鼇足重塑四極,四隻鼇足像屋宇四角的枋柱,鎮笮了動**的陸地,撐起了整片天空,世界終於穩定了,女媧功成身退,那隻重傷的巨鼇則不知所蹤。

或者是死了,或者重又化作星辰,回歸孤寂的宇宙。

億萬年沉睡,偶然的喚醒,把自己獻祭給蒼生,爾後獨自走向無人知曉的黑暗,它裂體而死,換來舉世的新生。

事情是這樣的,相傳東海原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皆無根,浮於海上,隨波逐流。天帝擔心仙山漂入西極,群仙失其所居,於是遣北海之神“禹疆”驅使著十五頭最大的巨鼇,分作三班,六萬年一替,輪流以頭部頂戴仙山,五山才得以峙立不動。

不久後,意外發生了。

在東海之外,與世隔絕的大荒之地,有個名為“龍伯國”的巨人部族,該族人身型之巨,足夠把本係列第二篇《山海級》亮相的怪物當成寵物飼養。一直以來,龍伯人蟄居在自己的領地,極少外出活動,所以不為世人所知。直到有個巨人突發奇想,他走出大荒,涉水進入海洋,打算釣幾尾巨鯨海怪打打牙祭。他蹚入大海中央,海水隻能沒過他的腳背,但是一條深不見底的海溝,終於使他生畏止步了。

十五隻巨鼇失其六,再除卻三隻輪值戴山,至少還有六隻可以自由出沒泱漭,不排除遊入近海的可能。那麽前文“山海級”中各時代海客所目睹的那目如朗日、使千裏夜色化為白晝的巨大身影,是否正是其中的一隻?

銜燭之龍

無人知曉它的所在。或者,它無所不在。

傳說在恢廓的宇宙中,有一種巨大的能量,曾經口銜光芒,降臨大地,那光芒之強,連永恒黑暗的九幽極陰也被徹底照耀。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麽,在塵封的文字裏,這種能量被賦予了先民最為敬畏的“龍”的意象,稱為“銜燭之龍”。

世人對這些自然現象習以為常,所以通常忽略了銜燭之龍的存在。實際上,即使偶然有人想起那宇宙中深邃凝眸的巨物又能如何?它太過於巨大和抽象了,常規方式幾乎不可能觀測到它的實體外觀,更不可能與之交流,世人唯有木訥地生存在它的凝視中,營營役役,生老病死,隨著它的呼吸,化為塵埃。

揭示銜燭之龍秘密的轉機,出現在《山海經》,這部上古奇書的一位合作撰著者,通過不為人知的方式,發現了燭龍投射在地球的一個化身,該化身被稱為“燭陰”:

這是為數極少留存至今正麵描述銜燭之龍的文獻之一,文字記錄了一個人麵蛇身的古老紅色神靈,它體長千裏,不飲不食,居於鍾山之下。記錄者謂之“燭陰”,似乎意識到了此非燭龍本體,文中言燭陰“身長千裏”,而總掌晝夜、四季——也就是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巨大力量(銜燭之龍),怎麽可能隻有區區千裏?所以那位記錄者特地冠之以燭陰之名,以示區分。盡管並非本體,這千裏之長的巨神,足以使記錄者懼怖瘋狂,他們如癡如醉地觀察、接觸、研究,未知經過了多少年月,終於獲悉了在這化身背後,更加強大的能量——銜燭之龍存在的駭人事實。

銜燭之龍的化身不止一個,另一些記錄者寫道:

兩段記載,除了燭龍(化身)出現的位置,其他信息幾乎完全一致。

高度的一致性引起了後世學者的關注,曆代學者都試圖穿過神話的迷霧,尋找盤曲宇宙的銜燭之龍實質,為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說。

身如龍蛇,呼吸為風雨,瞬目為晝夜,如上文所示,盤古的形象和能力,儼然與銜燭之龍諸多相仿。以傳說為中心猜測暢想,銜燭之龍或許是盤古“死亡”後的一種繼續存在形式。而在文化視野下,燭龍和盤古,則分別代表了中國古代神祇神格演進序列的一環。

鉤稽神話史料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神靈的形象,大致上是沿著一條由龍蛇牛鳥等野獸形態,到人首蛇身神等半人半獸,再到完全體人形的線索演進的。銜燭之龍傳說活躍的時代,正處於神靈形象由純粹的獸形(龍蛇之形)向人類形態演化的過渡階段,在該階段,包括燭龍、伏羲、女媧、怒觸不周之山的共工,以及讓齊桓公虛驚一場的委蛇等大量神靈被賦予了人首蛇身的形象,換言之,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神靈的印象,就是“人首蛇身”。與之相比,盤古雖是創世神,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卻始見於東漢末葉,即使上推,大略也不會早於燭龍的時代。而漢末的神祇形象,已經褪去獸類的影子,趨於人形化了,上文“盤古之君,龍首蛇身”的盤古,猶帶有獸形痕跡,愈到後世,其形象愈遠獸而近人。

由此推想,燭龍傳說與盤古神話的交集,也許是一種傳承的孑遺,兩者形象雖然有異,實質卻是一體:燭龍是盤古神話混沌的前身,盤古是燭龍傳說覺醒的延續。在燭龍原型的基礎上,盤古先是繼承了龍首蛇身的形態和晝夜之眼的力量,繼而不斷增益能力,豐富故事,拓展出獨立的神格和傳說體係。終於,神秘沉默的凝望者退入虛空,一個偉大的新神巨斧橫斫,開辟了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