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7月25日上午11點左右,一位羞澀而帶著孩子氣的中國貴族在香港登陸。他身著華袍,頭戴最高品秩的紅色頂戴花翎。在碼頭,一群英國官員代表當地政府迎接他及其隨從的到來,我就是其中之一。路旁擠滿了好奇而靦腆的中國人。護衛隊攔住圍觀的人群,以示恭敬。四名紅衣轎夫迅速將他抬離岸邊。15分鍾後,轎子停靠在總督府前門,在那裏,他受到了英國直轄殖民地總督的迎接。
這位高貴的來訪者,是當時中國皇帝的弟弟醇親王殿下[1]。東道主則是英王愛德華七世駐香港代表亨利·布萊克爵士閣下。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然而,港英當局按照醇親王的意願,取消了大多數的禮儀。當他乘坐德國艦船“巴伐利亞號”駛入港口時,沒有英軍向他敬禮,也沒有岸炮齊鳴歡迎,他上岸時,也沒有儀仗隊迎接他。因為,他此行肩負著一項恥辱的任務。在任務尚未完成前,作為一位中國皇室貴族,他不願接受任何禮遇。在醇親王踏上香港土地的1年零35天前,一位德國駐華公使在北京的大街上被一名“拳匪徒”殺害。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遭到槍殺,震驚世界。它標誌著中國曆史上“圍攻使館區”悲劇事件拉開序幕。
如今,按照獲勝聯軍強加給清廷的屈辱和平條件之一,朝廷必須派一位親王親赴德國,代表大清國天子屈尊向德國皇帝悔過謝罪。長期以來,在中國人眼裏,德國皇帝說得好聽不過是一個藩屬國王,說得不好聽就是蠻夷首領罷了。
我當時做了一些記錄(目前該文件存檔於唐寧街),其中寫道:“按照中國朝廷的慣例,盡管醇親王不能成為皇位繼承人,但他的兒子卻有機會繼大統,成為大清皇帝。因此,這無疑會使醇親王本人對中國政局的未來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這段評論準確預示了醇親王未來的命運。他從德國返回後,太後將其親信、時任直隸總督兼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許配給他。1906年初,他們的長子誕生,取名溥儀,是為大清國的末代皇帝。而醇親王作為攝政王,成為當時兵荒馬亂的中華帝國的統治者。
醇親王出使後不久,另一位皇室親王肩負著一項不辱於清王朝的使命途經香港。這位親王便是載振,後繼承其父慶親王的爵位。他代表皇室前往英國參加愛德華國王的加冕典禮。因此,途經香港時,港英當局給予的皇家禮儀規格,應有盡有。
通過這兩個場合,我有機會第一次接觸到清朝皇室成員。後來經過多次接觸,我比任何其他外國人更熟悉他們。不過,在此之前,我已經認識一個人,此人的命運和大清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當之無愧地比任何一位我所提到的親王都重要。
醇親王載灃
康有為
1898年的聖誕節,我以“東方見習生”身份第一次到達香港。在這一年間,中國發生了許多劃時代的大事,而這些事件的領導人物都曾抵達香港尋求庇護。在香港總督府,我第一次見到康有為。他在當時是最富爭議的人物,既備受讚譽,甚至尊崇,也備受指責。那些忠於清廷、飽含愛國熱忱而希望能救國救民的人對他讚譽有加,而那些認為中國皇帝是法律上的“萬王之王”,中國毋須向西方“蠻夷”學習的人則對他畏懼、憎恨。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位偉大的改革家和“當代聖人”時,他正在為六君子哀悼。六君子沒有他幸運,成為太後、寵臣和欺上瞞下者泄憤的犧牲品。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也在六君子之列。當時中央朝廷和地方正在懸巨賞捉拿康有為,生死勿論。在香港,盡管英國政府對他嚴加保護,但他仍然時不時麵臨著被暗殺的危險。在一名警察的護送下,康有為拜訪了正在遠東訪問的查爾斯·貝斯福勳爵。他們之間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對話,內容記載在查爾斯勳爵的遊記中。
康有為在香港短暫停留了一段時間後,輾轉去了日本、加拿大、美國和歐洲。朝廷一直在懸賞他的首級,他隨時處在被朝廷密切監視的狀態中,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慈禧太後在世的時候,康有為始終處在漂泊狀態,即便後來回到國內,也仍然居無定所,直到去世時亦然。
我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記錄清王朝在紫禁城的黃昏時期,即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24年11月溥儀(年號宣統)被“基督將軍”馮玉祥及其同夥驅逐出宮的13年歲月。對於不了解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史的人而言,為了使他們理清這段曆史,我覺得有必要從黃昏到來前的陽光(已經被雷雲遮蔽)談起,直到黃昏之後暴風雨的夜晚。
早晨晨曦微露,傍晚夕陽晚照。或許夜幕吞沒了夕陽,而新的一天又將陽光四射,重見光明。所有了解中國人的外國人都會欽佩和尊重中國人。這正是他們熱切希望或堅定相信的。我們中的許多人確信,在最黑暗的天際已經看到了黎明前的第一縷曙光。然而,這隻是夜幕漸沉的一點微光,而不是晨曦微露。在後麵章節,我將談及這些問題。
我講述的故事共計34年,從1898年光緒帝進行毫無希望的變法嚐試(他全麵采用了康有為的改革方案)開始,到1931年末代皇帝溥儀返回先祖創下大清帝國的發源地(即中國東北地區,後成為世界政治變革的中心地帶)結束。
注釋
[1]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