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清政府和革命派於1912年初達成的協議不甚了解,就很難清晰地理解為什麽辛亥革命廢除帝製後,“紫禁城的黃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在此期間,盡管皇帝交出了所有政治權力,但仍保留了身份和尊號,並繼續留在皇帝的寶座上掌控朝廷。同樣,如果不去研究這份協議的條款,就無法理解這段漫長而離奇的經曆:大清的末代皇帝首次回到清朝發源地後,在東北加冕登基。
令人驚訝的是,西方作者很少關注涉及清帝退位的相關條款。大部分人完全忽視了這個話題,或者隻是輕描淡寫地掠過,就好像皇帝退位並沒有什麽現實意義,對後來的政治演變也沒有任何影響。中國民族主義作者更是刻意忽略或避開了這個話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他們希望這件事被遺忘。既然那些人打破了條約和協定,他們就更不可能讓世人去關注這些“被撕碎的條約”。
隆裕太後代表年僅6歲的皇帝頒布了這份帶有悲劇色彩的詔書,並被告知建立共和政體是大清子民的意願和決定。我們不能單看這份詔令,因為它是被包含在皇室和革命派談判達成的協議中的。這份詔書體現了皇帝所做出的讓步。革命派所做出的讓步體現在一份標題為《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的正式文件中,其導言寫道:“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左(下)。”以下是8項條款: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盡管這些“大清皇帝優待條件”隻是雙方互相做出讓步的一部分,但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連同這份文件一起被頒發的,還有兩份性質相類似的文件。第一份文件就皇族成員受優待的問題做出了相關規定: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頤和園昆明湖
第二份文件涉及滿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優待條件,若這四個民族支持共和政體,那麽他們將享有的待遇包括: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民等限製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在此之後,其他的相關文件也相繼被頒發。
民國元年(1912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布了涉及蒙古人民相關問題的《蒙古待遇條例》,其包含了九項條款,旨在消除蒙古族和漢族之間的隔閡和差異,並保留蒙古族親王和喇嘛的尊號和特權。一般說來,蒙古國不再被視作附屬國,而是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年11月23日,中華民國總統頒發了優待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公告,並宣布聯合五族(漢、滿、蒙、回和藏)組成新邦,並在新的共和政體管理下享受美好的新生活。條例中談到民國收到的一份文件,裏麵抱怨稱,蒙古國的權利遭到民國的剝奪和破壞,喇嘛教(蒙古人信仰的藏傳佛教)遭到迫害,而且牧場也遭到開墾,變成耕地。民國總統表示,之所以存在這些抱怨,是因為人們對事實情況存在一些誤解,政府決定將條例中所規定的涉及各民族的優待條款全部付諸實施。條例還強調,民國政府已經授予喇嘛教派首領和蒙古族的王公貴族新的封號和頭銜,以此證明其尊重蒙古族的各項權利。
我接下來將粗略翻譯的,是1914年12月26日政府才頒布的涉及“優待條件”的最後一份文件。這份文件包含七項條款,並指出皇帝退位後的這三年裏,清皇室成員和民國政府對“優待條件”的原始條款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
一、清皇室應尊重中華民國國家統治權,除優待條件特有規定外,凡一切行為與現行法令抵觸者,概行廢止。
二、清皇室對於政府文書及其他履行公權、私權之文書契約,通用民國紀年,不適用舊曆及舊時年號。
三、大清皇帝諭告及一切賞賜,但行於宗族家庭及其屬下人等,其對於官民贈給,以物品為限,所有賜諡及其他榮典,概行廢止。清皇室所屬機關,對於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處分。清皇室如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為,非依現行法令辦理,不能認為有效。
四、政府對於清皇室,照優待條件保護宗廟陵寢及其原有私產等一切事宜,專以民國政府內務部為主管之衙門。
五、清皇室應允確定內務部辦事之職位,為主管皇室事務總機關,應付責任,其組織另定之。
六、新編護軍專任內廷警察職務,管理護軍長官負完全稽查保衛之責,其章程另定之。
慎刑司應即裁撤。其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役及太監等,犯罪在違警範圍以內者,由護軍長官按警察法處分,其犯刑律者,應送司法官廳辦理。
七、清皇室所用各項執事人等,同屬民國國民,應一律服用民國製服,並準其自由剪發。但遇宮中典禮及其他禮儀,進內當差人員所用服色,得從其宜。
初看之下,如前所述的“優待條件”似乎顯得極為寬宏大量。誠然,革命派同意皇帝保留尊號,並繼續居住在皇宮,每年還能獲得一大筆補貼用於維持朝廷的運作和其他開支,外界在得知這一切時,和西方國家對待已退位的君主所采取的方式進行一番比較,自然會高度讚揚中國的做法。
中國人的品質是如此可敬又可愛,中華文明是如此高貴又典雅,我們沒有必要去要求中國按照我們的方式去發展,這麽做徒勞無益,在中華文化這座大花園裏,從未生長過西方文明之花,也沒必要強求其開出這樣的花朵。
我在前麵提到,這份文件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清朝皇室還談不上一敗塗地。事實上,他們已經收回在華中地區的部分領土,而且整個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下。他們擁有才能出眾的總督和將領,這些人對清皇室仍然忠心耿耿。他們擁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作戰軍隊,並掌握著國家的財政和外交大權。革命派幾乎不可能依靠武力徹底推翻君主製,即便能夠推翻,至少也需要經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
依我之見,袁世凱如果能不負信任他的人,並且全心全意效忠清政府,那麽他就能獲得成功。外國人常常認為——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確信清王朝已衰敗不堪,窮途末路——革命一定會成功。即便1911年沒有爆發辛亥革命,幾年後革命可能也一樣會到來。另一方麵,如果由一位治國賢才來引導局勢的發展,那麽中國就能成功完成由君主製向君主立憲製的轉變。
不過,既然清政府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打敗革命派,為什麽還會對革命派做出讓步、簽訂退位協議呢?按照隆裕太後的解釋,這麽做是為了挽回顏麵,她不願“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事實上,這份協議的幕後指使是袁世凱,他當時已經完全掌控了局勢,這份協議符合他的意願和計劃。
所有事實證明,袁世凱並沒有全心全意效忠皇室。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他從未原諒1908年將他革職的攝政王。袁世凱蟄伏了三年,除非有足夠的動力,否則很難激發起他的忠誠之心。以醇親王的能力,不足以激發起袁世凱這種機會主義者的忠誠。他三年前被廢黜總督兼軍機大臣職務,在此期間一直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他將這一切歸咎於醇親王,對於這個害得自己丟掉烏紗帽的人,袁世凱的仇恨和鄙視與日俱增。一旦無處效忠,人的內心就會滋生別樣的東西。袁世凱的野心不斷膨脹,已完全失去控製。
1911年末,袁世凱的野心到底膨脹到何等程度,或許沒人知道。我多次與幾位知情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在清廷和革命派間的談判接近尾聲並快要達成最終協議時,這些人和袁世凱有過較為密切的接觸。在袁世凱多次前往紫禁城秘密覲見皇室成員時,有些人還在場。依我之見,袁世凱參與這些談判和討論,既不是為了反叛者和其共和政體,也不是為了年幼的皇帝和其清王朝,而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
我們隻需認真研究一下“優待條件”的具體內容,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份不同尋常的文件,起草者顯然既不是真心為民國著想,也不是出於皇帝的利益考慮。然而,起草者絕不是傻瓜。他精心設計了這樣一份文件,巧妙地蒙騙了談判雙方,使他們都以為自己戰勝了對方,與此同時,他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世凱可能會對革命派做出這樣一番解釋:“這份協議會迫使皇帝退位,你們也將得到你們想要的結果——建立共和製國家。作為交換,這就要求你們為皇帝保留空頭尊號,每年支付他一筆看似高額的年金,和曠日持久的內戰耗資相比,這筆錢實屬九牛一毛。允許皇帝繼續居住在紫禁城隻是權宜之計,你們可以要求他搬遷到頤和園居住,相信他也不得不照做。皇帝和其家族所保留的其他特權並沒有實際意義,並不會減損民國的聲名和威望。
保留這些特權相當於給皇帝吃了顆定心丸,他就不會去參加複國運動或者反抗民國的活動,而且監視他也變得更為簡單。總的來說,這份協議既保全了皇帝的‘麵子’,也不會讓你們丟失‘顏麵’。你們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而皇室隻是徒有虛名。西方國家也會對你們的寬宏大量表示讚賞,民國將在掌聲和榮耀的光環下開啟新紀元。你們將迎來光輝燦爛的明天,而大清皇帝將步入日漸式微的末日黃昏。”
相反,麵對紫禁城裏愚昧無助的太後、軟弱無知的攝政王和年僅六歲的小皇帝,袁世凱會有另外一番說辭:
“這份協議能挽救皇室,皇帝還能保留自己的尊號。他隻需犧牲一下統治權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根本談不上是犧牲。吾皇陛下尚且年幼,還需要很多年才能親自執掌朝政。現在暫時交出統治權,可以為皇室省去很多麻煩和憂慮。待到皇帝成年之時,革命熱潮也漸漸褪去,屆時皇帝就可收回暫時出讓給所謂民國這個狂熱組織的實權。事實將證明,他們沒有能力治理好國家,人們的厭煩情緒將與日俱增。到那時,人們會想起仍然健在的皇帝,而他的皇位也依然被保留,這樣他就可以順遂苦難民眾的心願,重新複位。協議承諾,為皇室保留先祖儀式和修繕皇陵的權利,皇室將得到一大筆資金用於維持朝廷的運作。內務府將繼續行使職能,朝廷的傳統儀式也將保持如初。你們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而革命派得到的隻是虛名虛利。為了讓子民免遭持久內戰之苦,你們甘願放下武器,西方國家會對你們的寬宏大量表示讚賞。皇室將重獲失去的威望,隻需短短幾年就能恢複帝製,屆時世界將看到再度恢複繁榮昌盛的中國。”
我在前麵提到過,“優待條件”的起草者顯然既不是真心為民國著想,也不是出於皇帝的利益考慮。在這份文件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包藏禍心的主謀,他維持著一副偽善者的模樣,雙方都把他當作可信賴的友軍和有智慧的臣民,他借此機會和時間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充分做好準備,以期將來能飛黃騰達。在這份文件的背後,也有可能存在著這樣一個同樣心懷叵測的強大組織,遊走於皇帝和其臣民之間,掌握著國家的財政大權,濫用皇室的財產。我在這裏指的是內務府。這個腐朽無能的機構是巨大的既得利益群體,所有事實證明,他們費盡心機,將自己的利益訴求劃入優待範圍內,以維持這個耗資巨大卻毫無用處的朝廷機構的運作。
不管怎樣,隻要新成立的民國想保持政局穩定,顯然就不能讓保留皇帝尊號的這樣一個人物繼續留在紫禁城。盡管皇帝已喪失實權,隻保留空頭尊號,但他仍有可能在不經意間被一些擁護帝製的陰謀者利用,成為傀儡君主。
其實從優待條件來看,無論是袁世凱、革命派,還是內務府,都絲毫沒有考慮皇帝的切身利益,或者壓根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們關心的是他所代表的國家機構,這些寄生蟲的生計和補貼都依靠皇帝來保障,至少“優待條件”符合雙方某一方的利益訴求,他們讓有名無實的皇帝繼續留在紫禁城。沒有人去考慮,生活在這樣一種非正常的環境下,對皇帝的身心成長究竟合不合適。也沒有人擔心,生活在整日無所事事、卑躬屈膝的太監和奉承者之中,是否真的會給皇帝帶來幸福,對他的性格形成是否真的有好處。他隻是被告知,他是一國之君,隻不過不履行任何義務與職責。
近期,一位英國學者對此做出評價:“滿族因蒙受欺騙而喪失皇權。”這的確屬實,但如果說句公道話,革命派並不是欺騙者。事實上,他們也蒙受了欺騙。
盡管所有批評的聲音都指向“優待條件”,但事實上,這份協議對於革命派的談判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革命派沒有接受“優待條件”,那麽也就不可能建立民國。毫無疑問,一旦革命派和保皇派都接受“優待條件”的條款,那麽就可以將其視作對雙方永久有效的協議,未經雙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對其進行修改,更不能取消條款。協議的副本被送往雙方駐京代表處永久存檔,供外國政府參考。
1917年,中華民國委員會著手起草永久性憲法。他們並未完成這個任務,但這促使委員會在一次會議中將“優待條件”(連同涉及滿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優待條件文件)作為附件寫入到新頒布的憲法中去,為其永久有效性提供了憲法保障。他們要求將所討論的文件確立為正式條約,使其永久有效,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到1924年,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所有在討論的文件都被收進官方頒布的法律法規中。1924年談判雙方究竟發生了什麽,或者說那些條款是如何被寫入“優待條件”的,我們在下一章會進行全麵闡述。
我曾提到,如果談判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簽訂“優待條件”,或者袁世凱沒有背信棄義,辜負皇帝對他的信任,那清政府還能挽救局勢。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即便清政府不得不離開北京,放棄對中國的統治權,皇室家族仍可回到舊都奉天(沈陽的舊稱)的皇宮,繼續維持清王朝在局部地區的統治。如果辛亥革命爆發之初,清廷選擇暫時回到舊都,或者永久性留在那裏,那革命派是否真的能傾覆清王朝,而大清子民在名義上是否會成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就很值得懷疑了。
若滿族人退回東北,雖然喪失了對整個中國的統治,但日後卷土重來,也並非沒有可能。中國不乏忠於皇室的賢人能士,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對民國的統治並不滿意。隻要朝廷退回東北重建政權,不久後熱河、內蒙古也會加入進來。
辛亥革命爆發的危難關頭,清政府不是沒考慮過撤回東北,甚至多次認真商議過這個問題。朝廷官員中許多滿漢保皇派呼籲,撤回東北是最佳出路。但攝政王和皇室多數成員最終決定留在北京,因為他們愚蠢地相信了袁世凱的話,以為“優待條件”裏給出的承諾都會兌現。
我們在前麵已經看到,袁世凱在勸說王公貴族接受優待條款時,他究竟抱有什麽樣的真實想法。朝廷和民國雙方都受到袁世凱的蠱惑,他用同樣的說辭騙過了雙方。王公貴族都以為,民國政府一旦正式接受妥協條件,就會信守承諾。
對於攝政王和其他親王同意接受袁世凱的提議,有兩位親王表示強烈反對,他們感到十分震驚,憤怒不已,因為朝廷不應當接受袁世凱關於皇帝退位的妥協條件,這實在有失體統,不可原諒。他們認為,這麽做褻瀆了大清王朝傑出的列祖列宗們,大清先祖曾經在東北開創了大清帝國,後將統治範圍擴展到整個中國。所以,兩位親王拒絕站在朝廷權貴這一邊。袁世凱擊敗所有反對者,並威逼利誘逼迫攝政王和太後做出妥協,清王朝名存實亡。當兩位親王意識到這些,他們不得不離開北京,並發誓,若要讓他們回去,隻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北京城再次升起龍旗,二是他們被棺材抬著回去。其中一位就是恭親王溥偉,另一位是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在日本人的租界旅順港生活了很多年,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光複大清。肅親王則1922年4月躺在棺材中回到北京。
即便雙方做出讓步並達成一項很糟糕的協議,事實上這個協議也確實很蹩腳,但是,中國危難當頭,內戰一觸即發,除此辦法之外,找不出更好的辦法讓袁世凱效忠朝廷了。不可否認,他與革命派領導人商議和平解決危機的做法並無不妥之處。中國如果不停止內戰,最終將形成南北分裂、各自為政的局麵。南方將建立共和政體,北方則繼續實行君主製。如果這樣,法國的悲劇將在中國重演,這樣的悲劇也很快將在俄國上演,皇室最終傾覆。在腐朽衰敗的情況下恢複君主專製統治,會導致和1898年戊戌變法並無二致的結局,中國最終將失去一半領土,大屠殺會導致大量人口喪生,50年前太平天國運動的悲劇將重演。正如“民主無害”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種思想在中國毫無用處。
所以,某種妥協勢在必行。要想避免內戰,或者雙方停戰,進入和平狀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利益,必須進行妥協。但是,妥協的結果可能雙方都不甚滿意。此外,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共和製取代君主製,也沒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些爭論不休的政客和相互猜忌的投機分子能夠妥善解決清帝退位後給中國政治體係帶來的各種問題。所以,袁世凱應當也必須支持皇帝保留皇權,即便其權力被大幅度削減。皇帝隻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象征,是同西方進行外交活動的官方代表,能夠匯聚人民的忠誠與愛國之心,是中華帝國政治、道德與宗教體係發展的最高體現。
皇室已同意實行君主立憲製,卻仍然沒能阻止革命的發生。這或許是因為人們有充分的的理由懷疑,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缺乏誠意和信譽。現在情況大為改觀,皇帝太過年幼,雖然在腐敗墮落的環境下成長,但並未受到影響,而且教導他的帝師也會給他灌輸新思想。
關於是否保留君主製,袁世凱所提出的方案和我在前文所述的建議有些相似。早在三年前皇帝登基之日起,就應該采用這些方案。其內容包括:成立一個攝政委員會,委員主要以漢人為主,立刻推行強製性改革。要想實施這個方案,首先必須驅逐那些數量眾多的太監,他們就像紫禁城的蛀蟲一樣。此外,太後和其他後宮嬪妃不得幹預朝廷事務,腐敗無能的內務府應當予以廢除,精簡機構,重組官員,以便能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財政資金。
孫中山及其革命黨當然反對保留任何形式的君主政體。不過,我認為袁世凱輕而易舉就得到了革命黨中溫和派的支持,尤其是他隻需給他們提供二選一的選擇,要麽接受,要麽內戰。目前看來,最大的反對派應該不是革命黨,而是內務府。如果這裏有兩份協議可供選擇,一份主張皇帝退位,隻保留其尊號,並保留內務府繼續在朝廷運作;另一份則主張保留帝製,但必須廢除內務府,那麽毋庸置疑,內務府肯定毫無保留地支持前者。他們“效忠”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飯碗”。
袁世凱不是沒考慮過我所建議的這些安排。這些方案不僅能挽救清王朝,而且可以讓中國避免陷入不斷進行政治嚐試的危險境地。中國人民經曆了22年[1]的悲慘遭遇,國家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比清末統治時期的狀況還要糟糕得多。
袁世凱不是共和主義者,而且很快就會拋棄共和政體。他為什麽不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壓倒一切的權力去拯救皇室呢?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夢想著建立一個新王朝,一個屬於自己的王朝。
皇帝尚且年幼,才剛剛開始接受教育,他可以趁這最佳時機建立一個立憲製國家,不用擔心遭到皇帝的反對,也不會被懷疑搞兩麵派,更不會招致怨恨。
“優待條件”之所以飽受詬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條款對萬惡的舊製度進行了保護,正是這個製度讓清王朝走向覆滅。它將皇帝置於不光彩的位置上,成為清王朝的寄生蟲。作為一個完全無用的皇帝,他領著高額津貼,卻完全不承擔任何責任,手中毫無權力,不能為國家做任何事。皇帝保留了空頭尊號和清朝龍袍,維持著傀儡朝廷的運作,以便宮中最腐朽的機構能夠找到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內務府不是因皇帝而存在,恰恰相反,皇帝因內務府而存在。“優待條件”剝奪了皇帝最珍貴的權利——為民謀福利的權利——唯一留給他的就是這個不斷蠶食資產的腐朽機構。
民國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登上曆史舞台,其發展過程卻令人痛心落淚。早期狂熱的共和派人士悄然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許多人多少感到有些失望,逐漸隱退,不再關心政事。有些人退出政界,進入商界或教育界。還有些人離開中國,前往歐洲,在天主教修道院尋求安寧。有句名言:“所有革命都吞噬自己的兒女。[2]”許多例子在這句話裏得到了驗證。
英雄和叛國者隻在一念之間,有的人因不堪忍受在兩者之間頻繁切換身份,於是去英屬殖民地和外國租界尋求庇護。許多人悲慘地遭到暗殺或死在內戰中。有的人則歸隱田園,寄情於山水之間,讀書作詩,領悟聖人智慧,要麽就去釣釣魚,打發時光。在這20年動**裏,隻有兩三個人相安無事。其中一位被稱作“國父”,在其去世後,政府耗巨資為他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如今,這位“國父”的陵墓仍然得到很好的守護和打理。然而,曾經是中國最神聖的地方的天壇,皇帝曾經在那裏與上天進行交流,如今卻被粉刷上石灰,像戴著死亡麵具的屍體一樣,矗立在那裏,逐漸消逝在歲月的長河中。
注釋
[1]這裏指國民黨統治時期,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此即“國民黨統治”之始,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南京,國民黨結束在大陸22年的統治。——譯者注
[2]出自《希特勒傳:從乞丐到元首》。最早說出革命吞噬孩子警句的是希特勒衝鋒隊首領羅姆,那是衝鋒隊在完成“曆史使命”後被希特勒拋棄並清洗後的感言。——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