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完結之二

開元十九年,太子李瑛入主唐風雜誌編輯部。.以便積累名望。李白沒有選擇去翰林院做什麽翰林待詔,而是留在了編輯部,接替了杜甫留下的位置,成了實質上唐風的主持人。國子監二把手揚瑒依舊靠著多年的資曆,順利入主國子監,成了接替楊釗國子監祭酒職位的不二人選。

並且在楊釗的寫信提醒下,寫出了那篇《論明經、進土及第限額及帖經法式》的奏章,被老男人大家讚賞。雖然讓一些即將科舉的學子們給恨了個結實,但並未得罪什麽實質的大人物。

李隆基雖然被武惠妃吹的枕頭風很多,但最終還是沒有拿掉楊釗的想法,老宋王不動如山,就一句話,自家的女婿自己疼,誰動,那老頭就找誰麻煩。李隆基也明白,當年老宋王能把皇位讓給他,就不會再造反,因此有著老宋王做後台,楊釗在河南道可謂混的風聲水起。

節度使可以掌握財政軍三方大權,杜甫管錢,張翰管理政務。心血**的問皇帝將郭子儀要了過來。管理軍隊。然後楊釗居中,執掌大局。

開元二十年,楊釗的化學一書,經過唐風進一年的連載,正是成書。從此以後,楊釗寫書成癮,一年一本,直到辭世。

開元二十年,武惠妃有感太子掌握唐風編輯部,聲望日隆,唯恐日後難以出去,於是日夜優歎,駙馬都尉之子楊洄,開元十七年恩科榜眼薛秀甘當馬前卒,意欲複製當年李林甫生居高位的策略。

於是裏外暗中勾結,楊洄在內,薛秀在外。暗中製造不利於太子的流言蜚語,然後讓武惠妃傳至李隆基的耳中,初時李隆基並不相信,因為他知道很多人眼紅唐風編輯部,希望能將宣傳利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其中不乏七姓十家的人。

當年李隆基對鄭氏犁庭掃穴,雖然一時之間震懾住了各個世家士族,但隨後,鄭氏留下的位置卻讓七姓十家眼紅不已。

分蛋糕的時候,七姓十家侵占了原本鄭氏的生意和鄭氏在朝子弟的官位,楊釗在李隆基和老宋王的支持之下獲得河南道。這個鄭氏大本營位置的控製權。鄭氏事件不久,七姓十家便紛紛蹦躂出來,李隆基無法之下,著太子進位掌管唐風。以便讓這個關乎大唐社稷的雜誌,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

有著楊洄和薛秀的內外夾攻,有著七姓十家的推波助瀾,太子陷入危機之中。李白為了編輯部的穩定,同揚瑒聯名寫信給楊釗,希望楊釗能有辦法扭轉乾坤。但事有不密,信件被一直在旁的虎視眈眈尋找機會的李林甫獲得。

李林甫為了把握住機會向武惠妃表忠心,以期望能夠武惠妃能再次支持他重返中樞,暗中將信件轉給了武惠妃。

本就被遠房外甥楊洄鼓動的武惠妃,見了信之後,連帶恨上了遠在河南道的楊釗。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武惠妃決定再次支持李林甫。於是便鼓動當年的武氏士族的力量暗中謀劃,並且經常在李隆基麵前說李林甫的好話。

時過境遷,老男人對於李林甫的怨念已經消失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又想起當麵李林甫辦事時的貼心勁兒,又念及愛妃多次提及和朝中不少大臣保奏,便暗中示意輔牛仙客,著其推薦李林甫。隨即將李林甫官複原職。執掌禮部。

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李林甫變的為武惠妃馬是瞻,隨即出謀劃策對付太子。太子李瑛生性至孝,李林甫便利用這樣一點,讓武惠妃拿開元十七年千秋節時,大明宮內鬧鬼的事情做文章,對太子言及掖庭宮時常有惡鬼出沒,自身害怕,希望太子能延請一些道士做法驅鬼,並且在這段時間派兵保證掖庭宮的安全。

太子一聽,好事兒,這分明就是盡孝的大好事兒,怎麽辦?答應。

於是太子找到隱居於王屋山的司馬承禎,希望這個老道士能伸出援手去做場法事,卻沒有提要帶兵進宮的事兒。

結果司馬承禎為了保持高人的形象,沒有答應,反而把餘達這個關內道節度使給推了出來,說什麽太子雖然不能結交外臣。但是有餘達之助,太子之位可以安枕無憂等等。司馬承禎的高人派頭是擺的過癮了,可是由於他的疏忽害了兩個人。

餘達相信司馬承禎的預言,相信楊釗就是預言中的那個人。對於支持太子這樣的一件事情上,他也同意,反正皇帝百年以後,太子就是大唐的皇帝,說來說去大唐還是李氏的皇朝。

雖然沒有能將司馬承禎給請回去,太子李瑛有少許遺憾,但是相較於能得到關內道節度使餘達而言,司馬承禎的那點屁事就什麽都不算了。

於是太子李瑛回到長安之後,立刻延請了許多道士進宮作法。武惠妃很高興,覺得這孩子很好騙,傻傻的直接往陷阱裏麵鑽,這樣的好機會不加以利用實在是有點對不起自個兒。於是武惠妃威了,跑到李隆基的耳邊說什麽你看看,太子這是想造反呐,皇宮內院本來平平靜靜的,他請這麽多道士來是啥意思?後宮之中有什麽不潔的東西?這分明含沙射影說我這個後媽有問題,是對我這個後媽吃果果的藐視。

隨後武氏士族在聯合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在加之李林甫的鼓動,參奏太子李瑛的奏章便堆滿了老男人的案頭。

李隆基自然不相信,他百年以後太子就是皇帝,這個位子是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隻要老老實實就好,太子這樣做雖然有點不著調,但也並非是什麽過激的行為。於是李隆基便將這些事情給按了下來。

但是武惠妃還有後招,於是在太子帶兵進來的當晚,武惠妃拉著李隆基躲在暗處,將這一幕給看的一清二楚。李隆基當時就火帽三丈,陰謀詭計中成長起來的李隆基第一反應就是太子要造反,這是武力逼宮了。這還了得?

李林甫等等武惠妃一係的人,哪裏能放過這樣一個機會。參奏太子的奏章再一次雪花一樣飛進了內閣。於是李隆基有了動作。

一道聖旨,太子被廢為庶人。被司馬承禎推薦的餘達跟著倒黴,失去了關內道節度使的位置,並且被關進了內衛大獄。

隨即武惠妃的兒子李亨成了太子,武惠妃終於得償所願。但太子一日不除,武惠妃就一日不安,庶人還有可能鹹魚翻身呢,隻有死人才沒有危害。

但是餘達卻在緊要關頭,托付太子,言及想要保住性命就一定要去找一個人,隻有河南道節度使楊釗才能保住太子的小命。

被貶為庶人之後。李瑛一邊裝作頹廢無比,一方麵暗中將餘達寫的信通過李白傳給楊釗。

自從當了節度使以後,楊釗手裏有了軍權,說話就不一樣了,暗中命令郭子儀帶著楊釗親自訓練的衛隊,楊釗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李瑛給搶回來。

別人楊釗可以甩都不甩,太子在楊釗這兒也不值錢,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朝廷名存實亡,各地節度使大權在握。當皇帝這事兒太累,楊釗沒有那樣的雄心,但是調教出一個皇帝,絕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這些都不是最為主要的,主要的是餘達當年一個孝廉令幫了楊釗太多,再加上後來會試的時候,餘達再次出手,這些人情楊釗必須還。

而且曆史也證明了,李隆基在李瑛死後多少有些後悔,隻是那個時候木已成舟,後悔也沒有用了。至於為什麽要摻攪進皇家內部紛爭去保住李瑛的姓名,楊釗還有有別的想法的!

李亨是個什麽玩意誰也不知道,安史之亂能不能避免,同樣誰也不知道。安祿山能依靠三鎮節度使的力量,將整個大唐攪亂成一鍋粥。那麽到時候趁機改天換地,讓李瑛鹹魚翻身並非難事,自己教出一個皇帝才是最過癮的事兒。

郭子儀並不傻,楊釗的命令式搶回已經被廢為庶人的太子,但是從京城明目張膽的搶一個各大勢力都眼睜睜的盯著的風雲人物,無意是找死。唯一的辦法就是轉移視線。

於是郭子儀臨時起意,在李瑛的住處暗中放了一把火,然後利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找了一具屍體。前太子府邸著火,李瑛身亡,這樣一個震驚大唐的消息就誕生了。

而真正的人已經被郭子儀帶去了河南道節度使府中。

同時,楊釗幾次上表,陳述利害,並且聯絡王維張九齡。張說等人,希望能救下餘達,但可惜遠水解不了近火,餘達之事外臣結交太子,犯了老男人的忌諱,老男人決心殺雞儆猴決意已定,無人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