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猶如洪水猛獸的金融危機麵前,各國政府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有的文明,有的野蠻,有的聰慧,有的愚鈍,有的漸顯成效,有的適得其反……

有了前一次成功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經驗,愛爾蘭政府輕車熟路地鋪開了新一輪拉動內需的龐大計劃。零點看書首先是繼1916-1920年的新都利默裏克大建設、1927-1930年以水電設施和普通公路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大建設之後,掀起了第三輪以高速公路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大建設,目標是用5-6年的時間建成總裏程達到3500-4000公裏的高速公路網。愛爾蘭政府將為此投入至少800億愛元,沿途帶有加油站和餐廳的服務區則通過公開招標由民間資本承攬建設和後續運營。對於一個國土麵積不足十萬平方公裏,30年前還是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島國而言,這無疑是個史無前例的大工程,而且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現代化水準全部高速公路按地理位置和人口密集程度的不同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為雙向四車道,加應急車道的路基寬度為26米,二等為雙向六車道,加應急車道的路基寬度為34米,三等為雙向八車道,加應急車道的路基寬度為42米。所有等級的高速公路均設置1-2米寬的綠化隔離帶,不設置路燈,而是每隔一定距離設立一塊可反光的水泥柱;路麵的坡度盡量小,轉彎半徑盡量大,瀝青路麵還進行了特殊處理,從而增大了汽車輪胎的摩擦力,進出高速公路的匝道,兩條高速公路交匯的立交橋,以及帶有加油站、餐廳以及修理廠的服務區都一應俱全。這樣的高速公路不但可以讓軍隊可以一天之內橫貫東西,二等以上的高速公路還可以供飛機應急起降。高速公路建設施工及其連帶影響,使得愛爾蘭迅速降低了失業率,多地還出現在勞動力緊張的情況,而且引得數以萬計的歐陸民眾前來謀生,又一次給了愛爾蘭王國大肆收羅技術人才的大好機會。

接著是繼德國、美國之後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家用汽車計劃。經過二十多年的勵精圖治,愛爾蘭的金屬冶煉、化工、發動機製造都達到了歐洲一流水準,以利默裏克車輛製造廠為龍頭的愛爾蘭汽車工業,長期學習借鑒戴姆勒-奔馳、福特、通用等成熟汽車品牌的製作技藝,結合天才設計師們的超前理念,自主研發出數款簡便易操作的家用轎車。金融危機爆發後,愛爾蘭政府很快推出了補貼政策,使得一輛最高公路時速達到80公裏的“自由風”型五座小汽車的落地價格降低到了3200愛元,僅相當於一名熟練工人半年的薪酬,而且還可以使用政府擔保的免息貸款購置。與之相應,發達的煉油技術和在巴林擁有自開采油田,使得愛爾蘭國內的汽油價格相當低廉,輔以政府的減稅政策,駕車出行很快成為普通家庭的熱門選擇,家用轎車的月銷量迅速越過500輛大關,這意味著愛爾蘭汽車工業正在內需的強勁拉動下保持旺盛的產銷能力,汽車製造及其衍生的相關產業為這個國家提供了至少二十萬個工作崗位!

與家用汽車計劃同步推進的,是發展載重車輛以帶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的公路運輸計劃。隨著高速公路項目的陸續上馬,那些不通火車,距離最近的火車站有幾十上百公裏遠的村莊、農場,在農作物、畜牧產品的輸出和生活必需品的運入將不再依賴傳統的人力和畜力,運輸成本和運輸效率由此發生質的變化。從1916年至1939年,愛爾蘭的卡車保有量由182輛增長到了91輛,而隨著愛爾蘭政府的專項免稅和貸款貼息政策出台,僅1940年上半年,愛爾蘭三大本土汽車企業就聯手售出了886輛載重1-3噸的民用卡車,與此同時,愛爾蘭軍方以處理冗餘裝備的形式,向民眾低價轉讓了600輛德製奔馳輕型越野車和750輛德製克虜伯3噸卡車,大幅度提高了愛爾蘭的公路運力。此外,愛爾蘭政府還以鐵路沿線站點為支點,將公交班線延伸到那些相對偏遠的村鎮,愛爾蘭國營汽車公司研製生產的20/30座公共汽車由此大受歡迎。

進入1940年秋季,生活在本半球的民眾並沒有像往年那樣沉浸在豐收的喜悅當中,金融危機無視大洋的阻隔,接連在美洲和亞洲掀起了狂風暴雨。盡管各國政府想方設法穩定金融和經濟,到頭來仍無法阻止金融危機引發的企業倒閉潮和民眾失業潮。為了擺脫經濟低迷和社會動蕩的困境,美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大範圍投建基礎設施的舉措,通過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因其方向、力度以及國情不同,實際效果相去甚遠;日本和智利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對外動用武力,一方麵刺激軍工帶動生產,一方麵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趁列強國家自顧不暇,智利因領海邊界爭端對它的鄰國秘魯大打出手,而日本人故技重施,誣陷中**隊違反停戰協定襲擊日軍哨兵,然後對長江一線的中**隊防區大舉進攻……

根據愛爾蘭與中國政府在1930年簽訂的秘約,從日軍撕破停戰協定跨江攻擊中**隊陣地開始,愛爾蘭王國啟動特別軍援,愛爾蘭規模最大的兩個兵工廠日夜趕工,在三個星期的時間裏趕製出了1000萬發7.62毫米口徑的步槍彈和30萬發80毫米迫擊炮彈,另由美**方從戰略儲備庫裏調撥1000萬發同等口徑的步槍彈和60萬枚手雷,所需費用從應付愛爾蘭的戰爭賠款中扣除。這些作戰物資或以國聯的幹預為掩護,趕在日軍全麵封鎖中國南方海岸線之前運送到了中**隊手中,協助他們堅決阻擊日本軍隊,或借道蘇俄西伯利亞鐵路,經由外蒙入境中國,從甘肅、寧夏運往陝西、山西,萬裏迢迢送到艱苦奮戰的前線將士手中。

隨著北半球氣溫的逐漸降低,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第一個冬天到來了,許多地方因經濟蕭條、犯罪率上升而動蕩,另一些地區則是戰火紛飛、難民遍地。在這樣的氛圍下,愛爾蘭政府不失時機地升級了它的移民政策,就此引發了世界各地的愛爾蘭裔移民又一次回歸潮。至1939年底,愛爾蘭總人口為7萬,較1916年增加了近70%,而在1940年的前10個月裏,申請加入愛爾蘭國籍的達到了59萬人之多,其中54萬人順利入籍,另有4萬多人獲準入境居住。這樣一來,愛爾蘭王國的居民總人口迅速向800萬的曆史最高值邁進,而同一時期威爾士王國的總人口僅為204萬,這意味著這兩個尊奉同一位君主的國家一旦組建聯合王國,愛爾蘭人將在這個聯合王國內占據絕對的多數地位。

一海之隔的愛爾蘭王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的風浪中穩穩前行,隔壁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卻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困境,這讓威爾士民眾既羨慕又感慨。正是因為兩國之間存在特殊關係,愛爾蘭的國營企業在采購煤炭、鋼鐵等工業原料和半產品時,通常優先選用威爾士貨,私營企業和普通民眾也在情感上傾向於同一個國王統治下的兄弟之邦,使得威爾士那些在國際市場上並沒有太大優勢的工業產品始終有穩定的銷路,進而保證了這個國家的就業率。1940年11月,在威爾士各界的強烈要求下,威爾士政府批準在境內建設兩條分別橫貫東西、南北的高速公路,所需資金主要由威爾士政府向愛爾蘭貸款解決。這兩條總長度達到387公裏的高速公路將在持續三年的時間裏提供大約兩萬個工作崗位,也就意味著一萬多個威爾士家庭在此期間至少能夠填飽肚子。

進入1941年後,大量貨物過剩以及惡性商業競爭導致歐洲的經濟環境仍未出現好轉,外貿出口量的大幅減少對愛爾蘭和威爾士這兩個出口型國家影響漸深,越來越多的企業無奈降低產量,削減工人工時,甚至分批裁減工人,雖然失業保險機製的運轉和政府救濟的實施保證了兩國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生活質量的降低還是沉重打擊了民眾對未來的信心。以此為契機,兩國政府高層在加的夫舉行正式會晤,商討建立經濟聯盟事宜,並利用報刊和廣播廣泛宣傳經濟聯盟的種種益處,從而降低雙方民眾的抵製心理。1941年2月10日,經兩國議會批準,愛爾蘭-威爾士經濟聯盟宣告成立,相互進口貨物不再征收關稅,實施互惠互信的貿易信貸政策,有效增進了兩國間的貿易活躍程度,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經濟的互補性,更重要的是,為兩國最終建立聯合政府作出了關鍵性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