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是一個門檻相對較低、淘汰率相對較高的行業。即便是從6萬人當中篩選出5000人,一年之後,離職率都有可能高達50%,甚至更多。

淘汰率這麽高其實特別好理解,因為在銷售這個行業裏,很多人會一天接受3—4次拒絕。即便是最優秀的銷售,也不一定能夠從這樣被拒絕的狀態當中走出來。一旦負麵的情緒越來越多,他們就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是抑鬱當中。

在銷售這件事情上,樂觀比能力更重要。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賽·利格曼,在他的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分享了一個他為大都會保險公司做的銷售人員篩選的實驗,目的是區分哪些人更適合從事保險行業的銷售。

他們隻用“樂觀”這個指標作為篩選條件,找到了129位職業背景各異,但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雇用的候選人。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樂觀。

實驗結果發現,按照“樂觀”這個指標招進來的人,他們在第一年的銷售業績,比悲觀的人就高出了27%,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們的銷售業績高出了57%。

書中還講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有一個金牌銷售名叫德爾,以前在屠宰場工作了26年,後來由於供需發生了變化,屠宰場的生意越來越差,他被迫轉型成了一名銷售。

他的前半生從來沒有賣過任何東西,但他有個特點就是特別樂觀。他在賣保險的第一年收入就比在屠宰場的時候高了50%,第二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他很熱愛這份工作的自由度。

很多時候大家覺得能力強會比較重要,但實驗結果會發現,其實樂觀比能力強更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在做成一件事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挫折,你需要通過樂觀的心態去提高你的動機,樂觀帶來堅持,堅持帶來成功。

●●

一個好的銷售,形象和學曆也是加分項。

對於銷售這個崗位而言,顏值重要嗎?學曆重要嗎?

之前我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判斷哪個行業賺不賺錢,就看這個行業裏麵有沒有比較多的美女。我們大概會覺得顏值高是一種比較優勢,會帶來更好的談判條件。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缺少科學依據。

於是我去查了查,還真找到了科學依據——顏值和收入正相關。

經濟學家丹尼爾·哈默梅什和傑夫·比德爾的研究表明,一個容貌低於平均值的人每小時少賺9%的薪水,而容貌高於平均值的人每小時則多進賬5%。把相差的這14%放大到一生,則可能讓他們之間的收入差距達到23萬美元(150萬元人民幣)之多。

還有一些人認為銷售這個行業隻適合那些學曆比較低的人,這點我是不認同的。這是大眾對銷售行業的一種刻板印象。

基於我的觀察,IT互聯網領域的銷售,其實對於銷售人員要求很高,比如,要懂技術、懂業務,而且更要懂人性,才能夠做一個很好的技術型的銷售。

我之前在騰訊雲的時候認識一個銷售,一個人能夠做到營收8000萬元,大概是10個普通銷售的業績。其實,他以前就是一個程序員。他業績好的核心原因就在於,他比一般的銷售更懂技術,更能夠和對方的技術高管去溝通具體的架構和方案,對方會更信任他。

再比如,很多人對保險行業的銷售有偏見,認為隻要是個人就能去賣保險。但其實基於我對香港保險行業的了解,我發現從業者裏,名校畢業的人或者有著律師、跨國金融機構背景的人越來越多了。

你的客戶層次越高,對於銷售人員的基本能力和溝通演講這些軟實力的要求也就會越高。

一個人的學曆不等同於能力,但它是一個人學術能力的部分體現。

●●●

一個金牌銷售,需要和金錢有良好的關係。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很多人是不太願意談錢的。我們很容易把金錢和“銅臭”“拜金主義”這些消極負麵的詞建立關聯。

我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我的父母都是醫生,其實他們對於金錢的理解也會相對比較局限。

但是,貨幣是一種價值的尺度,也是流通的手段。對於金錢,我慢慢開始有了跟很多人不一樣的理解。

在我看來,金錢代表的是一種認可。你花錢去購買別人的產品代表你認可他人的能力;你能夠讓別人為你付錢,代表你有獲得他人認可的能力。

再舉個例子,當你年收入隻有10萬元的時候,你可以為公益捐出去5000元,而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當你年收入有100萬元的時候,你可以捐20萬元出去,也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

更高的收入,意味著你幫助他人的能力更強。

很多銷售隻想著成交客戶,把客戶的錢賺到自己的口袋裏,這個觀念肯定是很有問題的。更好的心態應該是,給客戶提供價值,順帶收點錢。

做一個優秀的銷售,很多時候你需要支持你的客戶,購買你客戶的產品,成為他們的客戶。

我聽說過國內有一個做戶外廣告的行業大佬,他會誇張到什麽程度呢?如果他看到他所服務的客戶的貨架貨品亂了,他會站在那裏把商品擺放好。

被你的客戶成交,替他轉介紹,支持他們,也能幫助你和你的客戶建立起一個互惠的關係。

金錢的背後是價值,你能夠給別人提供價值,就不要擔心沒有收入。金錢的背後也是認可,你能夠獲得他們的認可,就不用擔心你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