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環境當中倡議交流,還需要能夠從實際操作入手。

實操案例:群裏有事

以下欄目可以充分發揮微信群的功能。

第一個欄目:《故事大王》。

學生可以在班級的微信群裏發起這樣的一個子欄目:《故事大王》。

在這個群裏,可以講一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別人身上的小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隻要能介紹清楚,講完整就行了。

需要提示的是,既然是群裏的事,別隻是默默地聽別人講故事,而要有互動。

比如,有一個同學編了一個故事,你很感興趣,可以接著他的故事往下編。其他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繼續往下編,變成故事接龍。

另外,還可以對別人的故事做點評,表達自己的觀點,再聽一聽其他同學的反饋。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在班級群裏,還可以用在家族群裏,跟大家互動。

第二個欄目:《一時刻》。

回顧一周的生活,總會有某個時刻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吧,你最開心、最激動的時刻,比如爸媽答應你暑假出去旅遊;也可能是最傷心的時刻,比如你養的金魚死了;還可能是緊張的時刻……

這些時刻,你都可以講給大家聽。為了更好地表達你的情緒和情感,你還可以錄一小段視頻,但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語言整理清楚,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第三個欄目:《新聞播報》。

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身邊、社會正在發生著怎樣的事情。

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可以聽大人講,也可以看新聞,還可以看公眾號的文章,了解一些實事。

了解了國內外的時事之後,挑選出感興趣的,介紹給大家。在轉述的過程中,要像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表達,不是照稿念,而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說完新聞事件之後,還可以發表評論。

在進行新聞播報訓練時,盡量要語言凝練,還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對於我們形成良好的外界感知能力至關重要。

以上的訓練內容,都可以整理成文章。如果一周能有一篇這樣的文章,一學期就能有18篇以上,長時間地積累,作文自然會產生質的變化。

製作班級微信公眾號

用軟件講述故事,進行新聞播報,過程看似挺好,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真的紮紮實實地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呢?是華而不實,看著熱鬧,還是真正對孩子的寫作有所促進?

我想,這肯定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我舉個製作微信公眾號的例子來進行闡述吧。

孩子們對於微信公眾號的製作,可以分為下麵幾步:

第一步:用發現的眼睛找到班級中的美。

微信公眾號確立後,要有發現的眼睛。要想寫出好的文章,選材是第一關,而要想選到好的材料,就得用心體驗,時時刻刻關注身邊的事。

第二步:了解微信公眾號軟件的操作方法。

微信公眾號製作,有個幫手,就是安裝“秀米”這款軟件,用它來編輯文章。軟件中自帶圖文排版的教程,你可以輕鬆學習,輕鬆編輯。

第三步:學生嚐試製作圖文搭配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完成草稿後,集體討論修改。

請注意這兩個字——“文章”。每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都相當於一篇綜合性的作文,這篇作文的難度是比較高的。當然,隨著年級的不同,我們的標準可以不一樣,中、低年級說清楚即可,高年級要說精彩,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對於所有的軟件,都是在操作中自主學習的。隻要你裝了軟件,自己嚐試一下,都能摸索出相關的使用方法。

一個五年級同學編輯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探秘故宮》就很精彩,有簡潔的介紹,有路程規劃,有圖片,有同學們的遊記文字,還有以生動鮮活的對話形式呈現的相關知識,非常有趣、非常有創意。

未來的社會,不僅要衡量文章的內在質量,還要關注文章的外在呈現形式。人們的閱讀品位和閱讀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果隻是幹巴巴地進行信息傳遞,很難吸引人們閱讀。

我采訪過創作《探秘故宮》的孩子,問他為什麽要把知識點編輯成對話的形式。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說自己就愛看以這樣的形式表現的文字,大段大段的知識介紹顯得太枯燥了。

我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習慣和關注點,做受眾多人喜愛的微信公眾號。

主辦電子版《好奇心周報》

《好奇心周報》可以用來記錄語言能力的成長過程。

參加工作不久時,我向其他老師學到了一招,就是辦班級報紙。又過了幾年,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就開始做電子版的班級周報,好處就是省紙,傳播麵更廣。我對紙質報紙做過調查,基本上大家看完之後就丟了,特別可惜。

網絡時代的小朋友是盯著屏幕長大的一代,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於信息科技的接受度比大人更高,所以我們可以嚐試著辦一期電子版的周報。這份周報,我們暫時起名為《好奇心周報》。

《好奇心周報》的操作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每周一個小組承辦,既搜集國內外新聞事件,還要通過觀察、訪談等途徑獲取身邊的信息,篩選幾條受關注的新聞,以視頻、音頻、文字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請注意,每次的閱讀或者收看時間不超過10分鍾。大數據表明,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專注時間不會太長,要做到短而精。

第二步,和同學們組成“學習共同體”。大家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閱讀或者觀看信息,並寫簡單的回應或評論。

這樣,不僅僅把新聞複製了一遍,或者把電視台主持人說的話鸚鵡學舌式地講了一遍,還通過與同伴的討論,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點,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第三步,小組同學分工協作,開展編輯工作,將視頻鏈接、推薦文字,以及同學們的評論等編輯、排版成一份班級電子版《好奇心周報》。

在《好奇心周報》的起步階段,最大難點在於技術操作。兩三期之後,難點則在於要呈現的內容如何具備可讀性,如何抓住讀者。

在實踐過程中,如何才能提高習作能力

成為見多識廣的讀者

學生要以讀者的身份去積累語言,樹立習作信心。作文和閱讀是不分家的,想有好的習作產出,一定得有閱讀量的積累。當下信息量頗多,能夠極大地滿足我們獲取知識的欲望。

學生應當意識到,無論是做新聞播報、公眾號,還是做周報的編輯,你都不僅僅是編輯製作的主體,同時還是一名讀者,在接納信息的過程中,通過閱讀文字以及與同伴進行探討,提高認知水平,這是習作的根基。

通過這種將技術運用於習作的訓練,你會成為見多識廣的讀者。

成為小有成就的“作家”

用技術提高語言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

有的同學特別排斥寫作文,感覺寫作文既難又不落好,花費的時間還很長,考試從來也沒得過高分,慢慢就會產生質疑:“我為什麽要寫呀?”

在這種情況下,就隻能得到一個結論:寫作文就是為了向老師交作業。

但在利用信息技術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篇文章會有很多追隨者。寫完之後,可以收到別人的反饋,可能是幾十個讚,也可能是追著你問下一期什麽時候出,更有可能在評論區留言給你提建議,或者跟你針對某個話題進行討論。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各種網絡平台中,這會有力地激發你積極寫作的興趣,增強寫作的讀者意識,收獲持久的成就感,也會不斷提高你全方位的信息素養。

久而久之,你就會成長為小有成就的“作家”,寫作文就再也不僅是為了應付老師。

成為真實生活的“記者”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利用信息技術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報道真實生活,對孩子變成生活的“有心人”至關重要。

就像藝術家創作有“采風”一說,所有的創作靈感都源於對生活的感受。在文學創作上尤其如此,沒有哪部作品是躲在屋子裏,自己憑空想出來的。每個優秀的作者,都是生活中優秀的讀者。

“故事大王”“一時刻”這些活動案例,都是源於對自身真實生活的記錄和回溯。學生通過照片、音頻、語言記錄生活中的情景,積累習作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激起情緒和情感體驗。在之後的習作中,學生會不自覺地調用這些情景化記憶,自然會寫出有真情實感、有溫度的文字。

將來即使寫命題作文,如果你經常記錄生活、記錄情緒,自然就不會糾結如何選材。比如,有一個題目叫《成長的故事》。你一看到標題,就能立刻想起很多場景來。

有一次,班裏兩位同學鬧別扭,你幫他們友好地解決了,你發現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麵有了新的提高。

有一次,班裏來了客人,你需要向對方介紹學校和班級的生活。你以前很膽怯,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但那一天你不知怎的就鼓足了勇氣,帶著客人在校園裏轉了一圈,還講述了很多發生在校園裏的有趣的小故事。

這就是成長的素材。你會覺得任何一個命題作文的出現,對自己而言,隻不過是從真實的生活中,調用一張照片、一段錄音、一段心情。

不僅有的寫,而且因為寫的是真實的感受,你也想寫它,最後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吸引人。

讓技術發揮最佳的作用

在使用這些技術的時候,家長和孩子要注意一些原則。這些原則有的是我多年積累的經驗,有的是我從其他老師那裏學來的。

1.先開槍,後瞄準。

家長在使用軟件幫助孩子提高寫作水平之前,先要分析到底從哪兒入手,如何全麵規劃,怎樣才能一步一步地讓孩子真正地運用起來。

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用開放的心態接納信息技術的使用。很多家長對於這些軟件有排斥心理,擔心會給孩子帶來負麵影響。事實上,家長最擔心的不外乎是孩子拿著手機玩遊戲,耗費了時間,沉迷於網絡。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可以通過共同探討,製定規則,讓孩子養成固定的習慣,把手機和電腦用在真正該用的地方。

老師和家長不要因噎廢食,擔心自己把握不了局麵,因而拒絕讓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老師可以多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給孩子們建造寫作的鍛煉場,並利用線上的溝通工具,為孩子們建立起良好的交際圈。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和孩子們共同去書寫、記錄生活。

2.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不管是前麵提到的“搞事情”,還是現在說到的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都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別指望孩子期末考試的作文成績能立馬提高十幾分。習作本來就是慢功夫,它關係到對自我和外界的覺察、對生活的體驗,成長得慢是很正常的。

在利用信息工具的過程中,要注意五個關鍵詞:及時、多樣、微小、互動、興趣。

及時:不要拖,發生了有趣的事情,孩子特別想記錄下來,此時家長不應要求孩子先完成作業,而是盡量讓孩子在第一時間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多樣: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可以憑興趣做起來。愛講故事的,這一學期就去當“故事大王”。愛看新聞,就去當小記者。

微小:不是非要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才記錄。即便隻是身邊的兩個朋友鬧別扭和好了,也可以記錄下來。我們的很多感悟是在極微小的事情中產生的,懂得從小事中得到啟發,才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互動:千萬別自己隻跟自己玩。網絡技術的目的就是形成交際圈,主動回應別人,並調動別人和自己交流。

興趣: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家長也要幫助孩子找到興趣點。

快放寒假的時候,我問他:“假期中有什麽打算?”

他說:“打算也沒用,從頭到尾全是課外班。”

我問:“那你課餘時間在幹什麽,你有什麽興趣?”

他說:“沒興趣,就是做卷子。”

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這樣度過的,那他怎麽可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呢?

3.不能高估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的家長期待通過一段動情的演說,孩子就形成了自控力,這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師也有這個美好的願望,期待通過製定嚴格的規章製度,同學們就會自覺地把手機和電腦運用得很有節製,這也是不可能的。

一定要適時關注、陪同,在適當的時機給孩子適當的約束和鼓勵,當然,必要的時刻也可以有小小的懲罰,這個懲罰不是體罰,而是調整他的使用時間。

孩子的自控力是需要大人來輔助的,幫孩子科學規劃,激發孩子自己多訓練,通過不斷地訓練,孩子就會形成自己控製自己的能力。

4.比例均衡。

利用網絡工具進行習作訓練與傳統紙筆習作訓練的比例要均衡。不同年級,運用網絡工具的時間也要有所區別。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基本上一周體驗一次就可以了;到了高年級,信息搜集能力增強,溝通能力也發展起來了,比例可以適當地提高。

學校裏的習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由創作,長短不拘,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完成;第二類是寫作技術練筆,都是一些小片段,要在課堂上完成,一般都需要網絡工具和傳統紙筆練習相配合;第三類是寫在作文本上的大作文,需要學生認真對待。

最後,所有的建議都是為了讓信息技術成為我們提高寫作能力的助手,而不是禁錮。

崔永元說:

在耿老師的分享中,有個詞令我感觸特別深——“讀者”。

寫作文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作者。為什麽寫不好呢?因為我們把自己當成了作者,沒有讀者意識。

不是好的讀者,所以你不能成為一個好的作者。

比如說托爾斯泰、巴爾紮克、李娟、老舍,他們那麽多好作品,你要是看懂了,模仿著其中的寫一篇就行了,但你還是寫不出來,因為你不是一個好的讀者。你讀了很多書,卻隻能依舊按照老樣子寫作。

老舍先生的語言特別好,我是“《茶館》迷”,我看《茶館》的話劇至少30遍。後來拍成電影了,每句台詞都很平淡,每個人說的話都很平常,但組合起來,就覺得像史詩一樣輝煌。

比如常四爺說的一句話,特別簡單,他說:“盼哪,盼哪,隻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負誰!”特別普通。

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茶館》寫的就是欺負:大官欺負小官,官欺負老百姓,有權的欺負沒權的,有錢的欺負沒錢的,兩人都沒錢還互相欺負。這麽一個社會是需要去改變的,這個主題立刻就在平平淡淡的一句話之間升華了。

所以,每個人在當作者之前,都要先成為一個好的讀者。比如,發現了一篇好文章,分析文章好的原因,不要隻是覺得它點擊量高。

老舍先生特別會寫舊社會的事情,1950年開始寫新社會的事情。從表麵上來看,那時的街道、商店、住宅也沒有太大變化,包括人們的說話方式、脾氣秉性還沒有太大區別。

如何寫出“新”社會呢?他就去采風。他發現,在新的社會也會有舊社會的影子,但多了一些新的感情和新的意境。

在這個層麵上,他本人也是讀者。

名師答疑

家長:

用手機寫東西和寫作文不是一回事,用手機寫的東西比較碎片化,但作文要求比較全麵。這兩個能不能對等?

耿春龍:

您說的“不是一回事”,指的是在外顯形式上不是一回事。

所謂碎片化,指的是在手機裏看到的是隻言片語,或者是一個小段落。這跟孩子期末考試的大作文看起來確實不是一回事。

但我想說的是,它們實際又是一回事。因為我們現在不是在探討一篇完整的文章應該怎樣布局,我們探討的是孩子們的習作能力從本質上應該如何提高。

從習作能力提高的這一維度上來看,用手機寫東西和用筆寫作文是一回事,因為每一篇文章的語句和構思,都包含孩子對所寫事物的認知,都是由一段段話、一個個觀點組合而成的。

打一個比方,一套完整的拳術,分成八八六十四式,打完了之後就是一套組合拳,參加武術比賽時,還能夠拿到大獎。然而,我們在日常訓練的時候,並不會每一次練習都從頭到尾打一遍,我們會把這一套拳拆解成八八六十四個分解動作。

除了分解動作,還要訓練蹲馬步、出拳、長跑、速度等基本功。

有了這些零散基本功的提高,再輔之結構、章法的訓練,孩子寫作的綜合水平就能得到質的提高。

這也是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時的出發點:不隻是為了一個最終的結果,應該從更廣闊的視域讓孩子的思考力和洞察力有所提高。

家長:

作為家長,有一個詞讓我很有感觸——“接納”。

作為家長,不要隻用防範的心理來看待這件事情。我覺得作為一個家長,可能需要考慮的不是用不用,而是防控風險,在這個角度下功夫,比如如何合理地分配時間,如何讓孩子產生興趣。

從某個方麵來說,我們也要信任孩子,別總覺得他必須聽自己的話。甚至,我們是否也應該向孩子學習啊?

崔永元:

我忽然意識到,家長有時候角色錯了,家長一直在討論怎麽控製孩子上網的時間,其實這個問題家長自己也存在。很多大人可以玩遊戲玩到天亮,因為沒人管。

比如,我以前特別引以為豪地跟人說,我一年能讀100本以上的書,幾乎三天一本,但現在我可能一年連20本都讀不了,因為時間全浪費在手機上了。

我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克服它,但根本沒用。一到晚上,我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捧著手機玩5個小時。

我最近采用了新戰術,就是把要看的書全堆到臥室裏,這樣就有壓力了。

開始的時候是30多本,後來越來越多,有40多本,現在已經堆了200多本,結果呢,一點兒壓力也沒有。

我覺得耿老師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也曾向別的老師學,即便他已經是最優秀的語文老師了,還是向別人學習。我們能不能號召家長也開始學習,不要在孩子麵前擺譜:“我是你媽(我是你爸),你要聽我的。”這個角色無形之中就成了一堵橫亙在關係中的牆,讓親人之間無法溝通。

我覺得,家長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苦惱向孩子訴說,說不定咱們那點兒破事,孩子能從他們的角度給我們出很好的主意。

耿春龍:

現代這個社會,誰也別把自己當作權威,誰也別把自己當作先知,我們麵臨的都是不確定的未來。

在很多問題上,不光要向同行、家長學,還可以向小孩子學。

畫家畢加索說:“我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向小孩學習怎麽畫畫。”

教育家於永正說:“我教了一輩子書,要把自己教成一個孩子。”

實踐作業

1.選擇一款軟件,將最近的一篇習作“發表”或者是分享給眾人。不是非得登在某個雜誌上,各種形式的發表都算,即使貼在小區牆上也可以叫發表。

2.建個留言區,讓大家對你的文章進行反饋。

3.跟老師協商,在班級裏把網絡環境下的習作做一次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