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說:
寫作文這件事並不難,不外乎就是“搞事情”。對於“搞事情”的要求也不高,隻要你全心全意地投入,有體驗,有一個簡單的記錄就行了。
還可以利用信息工具,非常便捷地記錄下所思所想,稍作修改之後,一篇文章就出來了,一點兒都不難。
接下來,耿老師要說的是,如何讓一篇文字真正成為完整、精美的文章。這就繞不開一個環節——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任何一篇佳作的誕生,都會經曆或多或少的修改。
一氣嗬成的千古名篇確實不少,但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普通人,不是輕易就能達到那種高度的。
那些有名的詩人、作家,即使今天一氣嗬成,寫出了一部千古佳作,但是到下一次創作時,他也會經曆推敲、反複打磨的過程。
有一個詞叫“匠心”,“匠心”就是工匠精神。
小學生寫作文是“習作”,“習”的意思除了包含如何寫,還要學習如何改。
古人說,“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王安石有一句詩“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句子特別美。這樣的詩句一定經曆過煉字的過程,“綠”這個字帶有動態,又帶有色彩,你要換成“春風又到江南岸”,那就缺乏神韻了。
魯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修改了160多處,而整篇文章隻有3000多字。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部鴻篇巨製《戰爭與和平》,前後修改了七遍。
要想寫出好文章,必然要經過修改的過程。
走出誤區,重視孩子的作文修改能力
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會關注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這樣一句話:“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三、四年級的學生,要做到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五、六年級的學生,要做到能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
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缺乏修改文章的能力。
第一,時間緊,來不及。
一個學期要寫多篇作文,大作文就要寫6~8篇,為了盡快完成“任務”,隻能速戰速決。
第二,無標準,沒方向。
很多學生和家長問我,什麽樣的文章是好文章,三年級300字,四年級400字,這就是好文章嗎?這是沒有找到標準,自然無從修改。
第三,難度大,缺方法。
修改是為了對文章進行打磨,難度當然大,需要有效的方法才能夠讓孩子提高修改能力。
第四,進展慢,等不得。
能力的提高需要日久天長的積累。我們有時候太心急,等不到慢慢成長,就把結果呈現了出來。
除了以上的客觀原因,還有一些是老師和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文時會出現的誤區。
誤區一:重結果,輕過程。
比如,必須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寫一篇大作文,抄在作文本上。隻要作文寫出來了,就認為是達到了目的,而沒有思考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得到了成長。
誤區二:重知識,輕學法。
講解了很多知識,但是忽略了孩子寫作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協同發展。
誤區三:重講解,輕自主。
負責任的老師常對孩子“麵批”,在麵批的過程中會給孩子講問題,講應該如何修改。
結果,孩子的修改能力提高了嗎?沒有。孩子隻是按照老師的講解進行了謄寫而已,並沒有形成自主體驗、自主思考的過程。
為什麽會出現這些誤區呢?我覺得歸根結底是源於三個方麵:一是缺乏對孩子修改能力的關注,二是忽略了對孩子寫作能力提高的耐心,三是缺乏方法和技巧。
前麵兩個方麵屬於認知層麵,家長進行自我調整就行了。我主要談談第三個方麵:缺乏作文修改的方法和技巧怎麽辦。
作為學生,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通過修改和打磨,完成一篇篇佳作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提高技巧:一是自己修改,也就是“自改”;二是和同伴相互修改,也就是“互改”。
自改六法
對自己文章的修改,主要有六大方法:朗讀錄音法、畫思路圖法、表格自評法、出題自答法、歸檔比較法和冷眼旁觀法。
朗讀錄音法
這個方法的靈感來自古人。古代的大詩人、大文豪常常用朗讀法對作品進行修改。
比如:
新詩改罷自長吟。
——唐·杜甫
自家作詩,必須高聲讀之。理不足讀不下去,氣不盛讀不下去,情不真讀不下去,詞不雅讀不下去……
——清·何紹基
為什麽要“自長吟”和“高聲讀之”呢?因為通過朗讀,可以放大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讀不下去”,自然說明文字還需要繼續完善。
來看看下麵這段文字:
太陽西下,這時,從廚房裏傳出媽媽的叫聲“開飯啦!”家人圍坐桌邊。“哇!”一道道美味佳肴把桌子都擺滿了,整間房子裏散發出香味。隨後,大家邊吃邊聊,有的努力吃,有的互相說話。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然後,我從冰箱裏拿出飲料給大家倒滿。說時遲,那時快,爸爸也拿出他珍藏多年的葡萄酒。然後,爸爸舉起了杯說:“來吧,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萬事順利!祝小孩們學習進步!”然後,我們便碰了一下杯。這頓年夜飯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了。
這篇文章該如何修改呢?我在課堂上展示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們從中發現了幾處細節:
1.“整間房子裏散發出香味”,可以改為“餐桌上散發出香味”。
2.“努力吃”,這個說法感覺不合適,可以改為“吃得津津有味”。
3.“祝小孩們學習進步”,改成“祝孩子們學習進步”,似乎更合適。
4.“拿出飲料給大家倒滿”,改成“拿出飲料,將大家的杯子倒滿”。
5.“隨後,大家邊吃邊聊,有的努力吃,有的互相說話。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這是一句病句,他前麵說自己邊吃邊聊,後麵又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有衝突,前後矛盾。
當然,這段文字存在的問題還不僅是這些。同學們會發現,猛地一看,這篇文章還挺好的,但仔細一讀,再調動耳朵一聽,就會發現不少漏洞。如果你身邊有手機,把它錄下來,靜靜地完整聽一遍,就能夠找到更多的問題。
比如“然後,我從冰箱裏拿出飲料給大家倒滿。說時遲,那時快,爸爸也拿出他珍藏多年的葡萄酒”。這爸爸要幹什麽呀?是要衝鋒陷陣,還是要抬腳射門?“說時遲,那時快”這個短語積累得不錯,但用得不恰當。
文章的結尾“這頓年夜飯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了”,很顯然是“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們吃完了這頓年夜飯”,這才更符合我們日常說話的習慣。
各種各樣的句法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於孩子來說可能還有難度,因為它需要更多抽象的理解。
但千萬別忘了,我們運用的是母語。所謂母語,就是你從生下來就一直說的話。寫出文章來,你自己念一遍,感覺不對頭,就需要改一改了。
朗讀錄音法就是讓自己進行角色換位:你從一篇文章的作者,變成了聽眾和讀者。你站在客觀的角度,重新感受這篇文字。
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如果對方說話別扭,你一聽就能聽出問題所在,一聽就知道如何修改會更好,這就是這個方法的妙處。
畫思路圖法
除了語句,我們還要關注文章的思路和邏輯。
有時候,需要寫一篇稍長一點兒的文章。這篇文章由多個段落組成,就很容易出現前後順序錯亂的問題。
比如,一個三年級學生寫了一篇文章,主人公是他的弟弟。文章中講述了幾件關於弟弟調皮的事,但沒有把這些事件的順序排好,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顛三倒四的文字段落。
所以,除了要注意語句和選材方麵的小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大邏輯。不管是寫一個人,還是寫一件事,都得有個先寫什麽再寫什麽的思路,而畫思路圖法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
比如,你寫一個人。你會對他不同的特點進行介紹,一個特點介紹完了再介紹另一個特點,千萬不能這個特點還沒有說清楚,忽然又躥到下一個特點,接著又想到了前麵的特點。
通過畫思路圖的辦法,你可以把你要說的特點一個一個裝到框裏,就不會雜亂無章了。
之後,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如果能夠將幾個自然段清晰歸類,就說明這篇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
思路圖有很多種,你也可以有自己的創意。
有很多作文題目要求學生介紹某種動物、植物或者描寫某個場景。比如,我們經常會寫小貓、小狗,寫門口的大樹,寫美麗的校園,就可以利用下麵的表,把你想寫的內容填充進去。
我們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事物,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梳理順序。比如,可以將描寫對象的特點用凝練的詞語進行概括,填進小方框,而在旁邊的大方框裏,就寫上對應的一小段話。
第二個小方框寫第二個特點,第三個小方框寫第三個特點,以此類推。
如果能夠畫出類似的思路圖,你就能清晰地把事物或者事件介紹清楚了。
又如,我們寫某件事情。事件的發展通常並不是從頭到尾自然而然的,而是有前因後果,也可能有轉折變化。
下麵是三個齒輪圖,以表示事件的發展過程:先是事情的起因,推動了事情的進一步發展,之後加入了新的人物,事情又有了另外的變化。如果你的頭腦中有類似這樣的結構圖,對於講清楚一件事情非常有幫助。
以上的齒輪圖講的是相互關聯。再如,有的事情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遞進和變化過程,就可以運用下麵的圖:
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起因和一個經過。經過部分可能有兩三個環節、兩三個節點,然後達到**,也就是這件事情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刻。
舉個例子,今天要過節了,最精彩的、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端起酒杯,祝福大家新的一年一切順利。
如果你認為它是整個慶祝晚宴的**,就要把它放在製高點,再結束。
很多文學作品有這樣的邏輯。所以,我們的腦子裏要特別清楚事件的順序是什麽,幾個關鍵節點在哪裏,就像拍電影一樣,得選好場景,一個一個地進行演繹和拍攝。上圖的一個小點就是一個場景。
有的時候,為了說清楚一件事、一個觀點,我們會擺出自己的理由,如下圖:
比如“元旦放假三天,不應該留很多卷子”。
你要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圍繞中間“我的觀點:語、數、英各留一張試卷就夠了”,講講你的理由。四周的小圈圈可以代表你論述的四個角度。
有了這樣的思維框架,講理的時候就容易讓他人心服口服。
上圖具有發散性思維特點,從一點引申到其他點。下圖則是用三個理由來支持一個核心的觀點。
其實,這些圖本身並不重要,不管你用什麽樣的圖表示都可以,它隻是一個輔助工具。
重要的是,你的頭腦當中不能隻是一大片雜亂的、毫無邏輯的文字。一篇文章寫完之後,切切實實是由幾百字組成的,但在思路上,你一定要清楚你的描寫順序到底是怎樣的,是否有前後連貫的邏輯,用一幅圖能不能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說明你從頭到尾的那一大篇話是經過設計的。
比如,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爬山,用手機語音輸入法把自己在爬山的過程中看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回到家整理一下,就變成了一篇文章。
在整理時,除了疏通語句之外,最重要的是厘清思路,幾十句話不能零散地堆在一起,而且要理好順序,把自己的思路表達清楚。
表格自評法
很多學校會在期末考試的時候,用如下表格的標準給孩子打分。
經常有家長因為孩子期末考試的作文得不到高分而發愁,那麽就可以參考這個表格,將孩子的作文“對號入座”,進行細致的評估。
一個學期一般會寫6~8篇大作文,如果這6~8篇大作文用以上表格自評時,都是處於二類或者三類的話,我們很難期待孩子期末考試的時候在作文上會有出色的表現。
表格的作用,就像一把尺子一樣,能讓我們非常清晰地知道孩子所寫的文章是處於第幾類。
比如,第一條的要求是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寫出真情實感。第二條的要求是敘述完整,條理清楚,分段表述,銜接自然,內容具體,詳略得當。第三條的要求是語句通順流暢,恰當地運用日常積累的詞句進行表達。第四條的要求是書寫正確規範整潔,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這四條就是我們在批改作文時的四大標準。
改文章的時候,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改哪兒,如果知道好文章的維度在哪裏,朝著這個目標去做即可。
有的孩子經過幾次訓練後,就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弱點。比如,三年級的作文容易出現一“逗”到底的情況。從文章開始,直到倒數第一句全是逗號。
這就是不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可以有針對性地改。最簡單的辦法是至少讀十篇優質的文章,在讀的過程中隻做一件事——拿起筆在文章裏圈標點,學習文章裏的標點是如何使用的。這就能幫你形成持續性的認知,有了這個意識,不到三個月,你對標點符號就能運用自如了。
高年級同學在“詳略得當”的維度上容易出現問題,比如介紹某個事物的時候,重點不突出。詳略得當有一個最簡單的檢測標準就是數字數,如果每一個要描述的點都是五六行,就說明文章沒有重點,問題就清晰可見了。
我們在寫作文前,針對具體的文章製定的表格,有時候需要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起參與製定。比如一篇作文的主題是“給予的快樂”:要求寫一寫你給予別人,或者別人給予你幫助,讓你覺得有收獲的快樂的文章。
在寫《給予的快樂》時,老師可以從幾個維度與學生一起商量,製定一個量規表格。作文寫完以後,你就可以像老師給你批改作文一樣,照著表格給自己的文章進行歸類,找出可以完善的地方。
從內容標準來看,“優秀”是緊扣題目,“達標”是選擇的事例基本符合題目要求。同學們可以對照表格,判斷自己選擇的素材處於什麽水平。
對內容選擇的水平進行評估之後,還要看看結構安排。“優秀”是能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合理分段表述,條理清楚,情節銜接緊密。“達標”是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表述,條理比較清楚。那麽,在做判別的時候,就要找到銜接段與段之間的句子,好好地讀一讀,以判斷是比較清楚還是銜接緊密。
除了內容選擇和結構安排之外,還有語言運用的技巧。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恰當地引經據典,有的語言風格極富個性,這都可以記錄下來。
表格最後麵有關於成績的描述。如果期末考試作文總分為40分,文章能得多少分,可以根據表格做出自我判斷。
有的同學一看到表格就覺得太抽象、枯燥了,這很正常,第一次使用的時候一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我的建議是,越早用越好。如果你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寫話的時候,就用了評價表格,二年級再根據作文難度對表格進行升級,三、四年級以此類推……到了高年級甚至初中,對表格的利用自然會得心應手。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不是知道了多少修改文章的方法,而是增強了作文修改的意識、提高了主動性。據我了解,在學校裏,老師對學生作文修改能力關注比較少,養成自主修改文章習慣的同學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如果你盡快意識到,要早點兒行動起來,千萬別等到中考時再進行嚐試。
出題自答法
學語文最忌諱讀寫分家,我最愛說的八個字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這是學好語文的最核心的規則。
對於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可以從下圖四個維度做出命題,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考核標準。
很多孩子會進行閱讀答題,但是更高水平的孩子會自己出題。修改作文時的出題自答法,就是拿自己的習作當成閱讀短文來出題,並且自己解答。
如果你出了一道關於提取信息的題目,你自己能答出來,就說明你的文章是有要點的,是表達清晰、前後勾連的;如果缺乏要點,表達混亂,你自然很難答出來。
如果你希望讀者閱讀完你的文章後能給你出題進一步討論,你的文章就必須中心突出,內容完整,結構清晰。如果文章寫得一團亂,別人看完了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麽,就很難出題了。
如果想要讓讀者對文章形成解釋,你的用詞得準確、得講究,如果整篇文章下來,沒有一個值得琢磨的詞,沒有一個打動人的句子,沒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那個“綠”字,那你就很難抓住一個關鍵詞出題,這說明你的文章缺少語言上的亮點。
最後是作文評價,這是個高級手段,也就是對整篇文章,從內容到結構再到情感等進行評價,這個方法把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進行了整合,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個習慣如果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培養,到了高年級就會非常了不起。
這也說明,學習任何技能,最關鍵的是抓住兩個詞:整合和關聯。千萬不能讓自己所學的東西變成一個一個傘狀的知識點,必須讓知識和技巧成為一個整體,讓不同的技能之間建立聯係,形成自己的能力網。
歸檔比較法
歸檔比較就是把自己所有寫過的文章進行分門別類,儲存在電腦裏。如果沒有電腦,就分好類放到不同的盒子裏。
儲存好之後,一學期至少回顧一次。不僅僅看本學期的文章,還要看以前寫的東西。
這樣做的好處有以下四點:
第一個好處是,不斷夯實基本功,不會忘了曾經學會的東西。
第二個好處是,進行歸類後,你的腦海裏很容易形成一個係統認知。如果我問你:“你寫過哪些類別的文章?”你有歸檔意識,就能立刻回憶起來。如果我再問:“你寫的文章裏,對你挑戰性最大的一類是什麽?”如果你有歸檔意識,也很容易回答。
第三個好處是,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
第四個好處是,能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你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會有模仿的痕跡,有時候可能模仿老舍先生,有時候模仿朱自清,有的時候充滿詩情畫意,有的時候詼諧俏皮……風格並不統一。
到了五、六年級之後,你慢慢會找到自己最擅長的語言表述風格和謀篇布局的思路,這樣,你就成了行家裏手。
冷眼旁觀法
文章剛作出,由於心境、環境、看問題的角度等原因,不能一下子發現其瑕疵。放一段時間,各方麵情況變了,再看以前所作之文,其疵病就明顯了,且不能一次改定。
——清·唐彪
文章剛寫完,越看越好:“呀,我怎麽這麽了不起!”因為你是最懂自己的,很難站在客觀角度去評價。有時候,你即使沒有表達清楚,心裏也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是什麽,所以你看自己的文章,總覺得表述足夠清晰自然了。
但當你過段時間再看,就能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了。你會發現,很多句子可以換一種說法,有些表達可以再優化,有些贅語可以刪除,有些觀點可以繼續補充。很多作家,對自己的作品會進行不斷地修改和增刪。所以我們常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上麵說的“自改六法”屬於“慢工出細活兒”的方法,需要長久地訓練,養成習慣。
我特別不主張在作文課上,孩子們完全沒有準備,老師一上來就說:“今天,寫《我喜愛的一個老師》。同學們想想要寫誰,寫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三點……聽明白了嗎?開始寫吧。”像這樣出題目寫作文,學生肯定會很痛苦,隻能是生憋或者是亂寫,照著範文抄、搬。
所以,我們不妨給孩子多一些創作空間,讓孩子有時間去體驗、去思考、去修改。
最後,對家長來說,一定要避免讓孩子經曆兩大誤區。
第一個是那些不負責任的課外班,教所謂的“作文速成法”。
一個人如果進入速成的思維套路裏,再想靜下心來去錘煉自己的內功,就不大可能了。舉個例子,玩遊戲要不斷打怪升級掙裝備,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大筆錢,讓你的裝備檔次提高了幾十倍,輕輕鬆鬆就達到了頂峰,你對這遊戲基本上就沒有興趣了。速成是最害人的,隻能造成模式化。
更何況,寫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需要慢功夫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上個補習班,就忽然變成了寫作高手。
第二個是習作軟件。有些公司熱衷於開發,一輸入幾個關鍵詞、要求,軟件就“冒”出來一篇標準文。
如果你滿足於“寫”這樣的文章,你就已經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了機器人。實際上,我們未來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們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有自己的創作和巧思,這些獨屬於我們自己,不是機器人所能替代的。
任何人都必須紮紮實實地練內功,讓習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協同發展,才有可能寫出好作文。習作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為了拿高分,還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參與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在生活中提高綜合素質和審美情趣。
名師答疑
家長:
孩子如果沒有主動性,文章就會越改越差,別說改百回了,改三回就可能脫離了主題。我該怎麽引導孩子自改的能力?
耿春龍:
我們挖掘一下越改越差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這裏的“差”,一定是大人認為的差,但對孩子來說,他主觀上一定不想越改越差。
我們從做事的情緒和興趣這兩個角度來體察一下:孩子改文章,有沒有主觀能動性呢?他是覺得被布置了一個修改文章的作業,還是主動發現這篇文章可以再改一改?
從能力層麵上來看,孩子想把文章修改好,就必須發現文章真正的問題是什麽。
我所提倡的修改方法,在最初實現時,並不是讓孩子從頭到尾照著做。最好的辦法是大人引導孩子去體驗和經曆一番,讓孩子慢慢覺得,這樣做,確實對寫作有好處。
比如,用朗讀錄音法,最好的做法不是立馬把方法甩給孩子,而是對孩子說:“你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我們把它錄下來吧。”錄下來之後,你再對孩子說:“我們反複地聽一聽,看看能不能寫得更好。”
用溫暖的陪伴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激發孩子的信心和熱情是最重要的。
家長:
孩子根本沒有修改的意識,覺得寫完一篇文章就已經很艱難了,怎麽願意再花時間去修改呢?
耿春龍:
有沒有自主的習慣,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
成年人如果寫了一份工作總結,會不會修改?大部分的人會修改,會斟酌是否全麵、準確、嚴謹。
這篇總結無論是匯報給領導,還是在團隊內部分享,都不能出大錯,否則就會釀成“總結事故”。我們帶著很強的責任感,肯定會一遍遍地斟酌和修改。
對孩子來說,我們也需要讓他有這種責任感。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寫出來的文章要“文責自負”。一篇文章肯定會有讀者,而不是完成作業。有的孩子寫文章喜歡數字數,要求是寫400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數著寫,到400字就完成任務了。
其實,孩子不愛修改文章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文章不是他想寫的,文章不是他的“孩子”,要先想辦法把它變成他的“孩子”,讓他感覺這個“孩子”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他才會產生感情,才會願意修改。
我就見過,有的孩子作文本丟了號啕大哭,因為他建立起了與文字之間的情感。
家長:
孩子的詞匯量比較小,比如要表達“好”,一定有特別多的說法,但孩子隻會說“好”。如何幫助孩子呢?
耿春龍: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大,它涉及如何積累詞匯量來豐富自己的表達。
首先,孩子得有積累。他要大量地品讀作品,在品讀過程中,有意識地把含義相同,又略有區別的詞集合,儲存在頭腦當中,為“用”做好準備。
其次,就是如何調用這些詞匯。我個人把這個過程理解為信息編碼,一個人能說會道、妙筆生花,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並且表達出來,這就相當於一個非常複雜的轉碼過程。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第一,激勵。家長要留心,一發現孩子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就要慧眼識珠,馬上“點”出來,予以強化。
第二,示範。大人的語言能力更強一些,在閱讀孩子的作文時,可以不經意地在某一段停留,隨口對孩子說:“我們再試試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這樣,孩子的詞匯量也會潛移默化地增加。
第三,經曆。要讓孩子去經曆修改的過程,摸索出一套規律,由量變到質變,不能著急。
家長:
寫作文肯定需要整塊時間。作文在所有的作業中,用時是最長的,修改又比寫作文的難度更大。那麽,是每次寫完作文後就去修改,還是酌情處理呢?
耿春龍:
改文章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
先說什麽是因人而異。如果孩子的基礎好,能力強,改文章的時候,力度就可以大一點兒。我就發現很多同學改作文時的修改幅度很大,修改對他而言並不一定很難。
如果孩子是剛開始試著改文章,一定要慢慢來: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簡單的部分到難改的部分。因為有時候,修改文章是痛苦的,比如辛辛苦苦寫了400字,修改的時候刪掉了200字,這對孩子的打擊非常之大。
寫的能力和修改能力是一體兩翼,如果他寫的能力優於修改的能力,最好是以誇獎為主,不要給太高的要求。
再說說什麽叫因文而異。孩子除了寫大作文,還要寫日記、生活中的小字條和應用文。不同文體帶來不同的練筆空間。因文而異,指的是大作文需要精細修改,平常的日記、小字條等有斟酌的過程就夠了,不需要反複修改。
孩子的時間很緊張,也很寶貴,不要把他搞得非常疲憊。尤其在習作的起始階段,還是要關注他的興趣和成就感。即使讓他努力地去改,目標也不是非得把這篇文章改成超級佳作,而是讓他通過對一篇文章的修改,品嚐到樂趣,以及改完之後的成就感。
崔永元:
很多家長一直覺得孩子寫作文這件事跟自己沒有關係,學習寫作技巧是孩子的事情。但提到家長參與修改,就像當頭被潑了一盆冷水,發現一切都變得不容易了——家長的責任非常大。有的家長可能越改越差,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作文是怎麽驗收的。
我個人有一點兒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在理論上,作品和習作要分清楚。
如果是作品,托爾斯泰對自己的書可以改,也可以不改。作品能體現出作家的風格就夠了,哪怕是標點符號。我最愛看阿城先生的作品,他慣用短句,愛用逗號。那是他的風格,也不會被扣分,所以他可以這樣寫。
但對學生來說,習作必須改,因為這是學習的過程。
曹植為什麽不改他的《七步詩》?因為他沒時間改了,而且這是小概率事件。
第二,在修改中,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寫作文的難,它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
作文不是五個口訣、八個成語就能拿下的,它一定是需要我們付出的。我們大人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時候,也會突然覺得自己不會寫作,這是個顛覆性的認知。
好在我們有了更多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們提高作文水平。我們的方法也一直在革新。
如果讓孩子聽一聽20世紀70年代的廣播,他們一聽就會笑,因為所有人說話和唱歌起調都是那麽高。現在的人唱不上去,可是那時候,每個歌唱家都能唱上去。
20世紀80年代,有一個革命性的電視節目,叫《話說長江》。之所以轟動,是因為過去的節目全是解說性的內容,而且語調很高亢,但這個節目換了陳鐸、虹雲老師之後,和以往的感覺不一樣了,比如:“你可能以為這是汪洋,這是大海吧?不,這是崇明島,島外的長江。”語調沉穩、優美,有感情,和以前的風格完全不同。當然,現在的電視節目都是陳鐸老師這種風格的了。
我聽了耿老師的作文課之後,就發現我們寫作文的方法也是不斷在變化的——一旦某條路走不通,我們就會找另外的路,發現新的方法。
實踐作業
1.嚐試選用一種或者多種合適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
2.將修改部分單摘出來,前後對照著讀給家長聽,然後進行對比,並細心感受修改前後的差異,看看進步在哪裏。能夠意識到自己在進步,才會對寫作更有信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