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說:

很多同學覺得,寫作文已經很不容易了,居然還要修改,就皺起眉頭來了——改,隻是第一步,除了自己改,還要學怎麽互改。

我教作文的方法,通常是先讓人感受到作文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體會到寫作文的樂趣,然後給出實用工具。也許有人覺得自己學到了討巧的方式,但是歸根結底,學習就是學習。所謂快樂,主要體現在學有所成的成就感上,而不是過程當中的簡易。

隻有快樂而沒有成果,肯定是無效的。就算寫作再容易,也不如打電子遊戲來得過癮。

但這兩者的不同是,打遊戲是消耗自己,學寫作是充實自己。

學習修改作文就像鍛煉肌肉一樣,一開始會很累,會有爬坡的感覺,但如果你找到竅門,持續不斷地訓練,肯定能達到一種無招勝有招、運用自如的理想境界。最關鍵的是,你得先用起來,讓它成為自己的習慣。

想要堅持下來,也是有一些竅門的,絕對不是自己悶頭改,可以加點兒樂趣,加點兒挑戰,加點兒與別人的互動。

這就是下麵要說到的作文修改方法——互改法。

和誰互改呢?答案是同學和父母。

最好的老師是同伴

有一句話叫“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同伴”。孩子們自己也認為:當一個學生遇到難題,如果去問老師,可能會覺得有點兒壓力,但是問同學就很放鬆。同學之間很了解,也知道你的問題所在,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我講一個小例子。我的一位同事是數學老師,他教同學們玩魔方,但有一個同學怎麽也學不會,實在沒轍,他就讓那個孩子先自己琢磨。

結果下一次上課時,他已經會玩魔方了。原來,是同桌教會他了。

老師很奇怪,同桌是怎麽教他的呢?

學生說了一句令老師印象極為深刻的話:“老師,您教我的時候是站在我的對麵,您擺弄了半天,我也沒有看明白到底是怎麽轉的。同學教我的時候,是坐在我的旁邊,我的方向和他的方向是一致的,我照著他的樣子做就學會了。”

來到學校,“同學”這兩個字不能白叫,真的可以一起學習。尤其在習作修改上,既然有挑戰,就帶著同伴一起來吧。同一個年級的同學,作文水平不一樣。作文水平差不多的同學,在寫不同類別文章時,能力和狀態又不一樣。這就有了“你幫我、我幫你”的可能。

“三人行,必有我師”,同學、同桌都能成為你修改習作、提高能力的老師。

另外,社會對於未來人才需求最關鍵的兩個要素:一個是創新能力,一個就是合作能力。

將來不管你做什麽工作,都很難單打獨鬥,需要跟行業內外的人展開聯動和協作。

所以,同學之間在進行作文互改的過程中,能夠增強他們跟其他人產生關聯、進行合作的意識,這對於他們的價值和意義更為深遠。

家長參與,建立相互理解與信任的親子關係

家長可以參與進來,修改孩子的文章。這也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寫文章是“言為心聲”,孩子寫出來的那些話肯定是自己深入思考過的。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對事物的真實看法,跟他探討他的文章,是一種非常高端、有效的親子互動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夠跟大人講講自己喜歡哪個異性同學,這樣的親子關係是讓人羨慕的,說明孩子很信任父母。

小學生的親子關係也有一個標尺,孩子寫完了一篇真人真事,如果願意主動拿給家長看,聊一聊,那麽,他們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和諧的。

此外,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習作,想給孩子助力。但更好的方式不是高高在上地進行指導、講解、命令,而是言傳身教,分享體會,跟孩子進行平等的互動。

家長參與互改,有個最大的優勢是,他們對於孩子的說話風格和思維方式比老師更了解。如果家長有意識地通過互動,幫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鮮活、生動的語言,落實在習作當中,那將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

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孩子講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再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這是家長比老師有優勢的地方。

同學互改

修改符號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修改符號。在進行書麵修改時,修改符號是一種必要的工具。

修改符號的用處就是達成共識,所有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意思。就像交通信號中的符號使用,是大家共同的認知,一目了然;又如表示“停止”或者“注意”,用個感歎號,大家就明白了。正確的符號,能夠幫助我們大大節約解釋的時間成本。

在此基礎上,我們來進行“互改”,就方便多了。

同學互改有四種小方法:回帖式、批注式、小老師式、互改六問。

回帖式

回帖式修改,有很多便捷之處,特別適合當代的語言使用習慣。

1.源自網絡,時代感強。

現在的小朋友都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對網絡互動很熟悉,不管是在文字下方進行留言,還是通過貼吧的方式進行交流,總之,能很好地與話題的提出者進行互動。

2.回複內容不限,多人參與,生活真實,互動性強。

比如,有個同學寫了班級裏發生的一件小事,全班同學都看到了,但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就可以在他的文章下麵一行一行地往下寫。這個互動主要的意義在於,能夠幫助作者更全麵地了解自己所寫事件的全貌,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啟發自己從新的角度豐富所寫的內容。

3.語言活潑,彰顯個性,吸引力強。

修改文章很痛苦,但如果用回帖的方式,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被這種形式所吸引,因為是真情實感的溝通,小朋友不會覺得很艱難。這種互動不要求固定的格式,自由表達即可,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比較大。

4.交流及時,時效性強。

在我的班級,學生寫完文章後會隨機發下去。學生不管收到哪位同學的文章,都會在文章下麵寫回帖,之後再傳給其他人。這樣,每一篇習作會擁有5~8個讀者,還能收到讀者的反饋,這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文章產生責任感和熱情度。

反饋的內容有針對事件、內容、主題、遣詞造句、思路、積累運用等。等到全部作文收上來之後,老師再找幾個作者念一念他最感興趣的回帖。這其實就是示範。作者最感興趣的回帖,說明是對作者最有用的,觸動了作者的內心。

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大家就互動起來了,還減輕了老師無暇批改作文的情況。

以下這篇文章,你想如何回帖?

膽小的我

膽小是我心中的煩惱之一,它令我永遠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永遠走不出那陰森森的黑暗。我曾多次想克服膽小,可卻屢屢失敗。

一天晚上,媽媽讓我去買兩碗牛肉丸,可因我的膽小,走出了大門後,又轉過頭回家,一直在家門口深呼吸。媽媽發覺了,雙眼望著我說:“女兒,怎麽還沒出門啊?這都半個多小時了呀!”我緊皺眉頭地說:“媽媽,我不敢去買牛肉丸啊!你別讓我去行嗎?”媽媽唉聲歎氣地從我手中取回錢,去買牛肉丸了。

還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媽媽都在加班,我不敢開電視,不敢坐在沙發上,自己抱著枕頭,躲在客廳的角落,眼睛一直盯著門,生怕會從門外進來一個小偷或一個鬼。我全身一直都在抖,沒有一時一刻不在抖。我想克服膽小,腳一步一步地邁出去,看到了燈光照不到的陽台,我立刻又回到了原點,縮了起來,心裏更害怕了。我眼睛緊緊地閉著,一陣胡思亂想。一會兒,我的恐懼好像小了一點兒,就試著把腳伸出去,剛踩著地時,媽媽就開門進來了,我以為是鬼,“啊”地大叫一聲。當反應過來那人是媽媽,我趕緊往媽媽身上撲了過去,緊緊地抱著媽媽。

膽小,使我在這黑暗的日子裏飽受折磨,真希望有一天能解除這個煩惱。

針對這篇文章,我的學生收到了一些回帖:

1.“可卻屢屢失敗”後麵可以加上“但我不會放棄”。

這是針對語句,是補充了語句內容的回帖。

2.膽小的你還能寫出這麽好的文章,你要膽大一點兒,還不得“上天”哪!

這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

3.想象力很豐富,現實中沒有鬼,但是作者寫到了“生怕會從門外進來一個小偷或一個鬼”。

這是抓住了一個細節,對作者的想象力進行了回複。

4.“我不敢開電視,不敢坐在沙發上,自己抱著枕頭”改為“我不敢開電視、不敢坐在沙發上、自己抱著枕頭”。

這是針對標點的回帖。

5.膽小的女孩,你好,你要敢於實踐,隻要你實踐了,你就會覺得一點兒也不可怕。

這樣的回帖已經脫離開了習作的技巧,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了。

6.你有膽量寫作文,怎麽沒有膽量克服自己的膽小呢?

這是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作者,看到回帖會感到開心和溫暖。我感覺自己寫出來的文字有力量、有生機,能夠跟更多的人互動,不再隻是一份作業了。

互動性的增加,會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寫出來的東西是有價值的。之後,他再寫作文時,就會有一種期許——希望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有人看。

批注式

批注比回帖更具有專業性。閱讀的時候對文章進行批注,有以下特點:

圈圈點點,標記觸動:標注自己觸動的地方,想怎麽圈就怎麽圈。

心有所感,筆墨追錄:心裏有感受,馬上記下來。

三言兩語,生動傳神:不要長篇大論,別浮想聯翩,簡明扼要地進行說明就行了。

可以從內容、寫法、結構、語言等方麵對文章進行批注。孩子們改自己的文章,未必這麽用心,改別人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試一試。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開頭),也可以是“旁批”“側批”(字、詞、句的旁邊,文稿右側),還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後)。

眉批,眉就是一篇文章的最上方,或者叫首批。

還有旁批或者叫側批,因為我們用的稿紙,一般右邊或者左邊會有空白區域,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批注寫在那裏。

尾批是要回顧全文,給作者反饋一個完整的閱讀感受。

有個同學寫的一篇文章叫《往事》(如下圖):在班上傳閱了四五個同學,他們為這篇文章分別做了批注。

我們可以看到:

批注:“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幹脆利落地引入這個事情”。

看來,這篇文章的開頭得到了幾個同學的認可,覺得文章沒有廢話。

批注:“叉著腰”“大眼瞪小眼”“鬥雞”。

這是對於動作描寫做的三角標注,同學覺得這些詞非常形象,所以打了著重符號,還在右邊寫了自己的思考“我們的勝負欲(求勝欲)都很強,不服輸,為後麵不顧一切做了鋪墊”。

批注:括號裏寫出了“我”很努力很帶勁地轉圈,為後麵“我”受傷埋下了伏筆。

這是上下關聯地看文章,並且是通過一個括號的方式,把自己所要說的那段話標示了出來。

批注:第一次是稍微有點暈,但還是逞強地繼續轉下去。

這就是一個閱讀感受,讀到這裏就知道了作者的逞強。

批注:第二次暈的程度更深了一層,更加突出了“我”的逞強。

這篇文章強調的就是“我”在過程當中不斷地想讓自己有力量。

批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當時的慘狀。

這實際就是閱讀短文當中的一個考題:“這句話的寫作作用是什麽?”在此處,孩子們不自覺地把同伴的文章當作了閱讀短文的訓練。

這篇《往事》主要敘述了自己曾經的逞強,留下了傷疤。不管這篇文章是否優秀,孩子們閱讀之後,都能從自己的關注點給同伴留下印記,這些印記或多或少會對作者完善自己的文章產生幫助。

從上麵這篇作文我們也可以看到,做批注對孩子的寫作水平有很多好處。

1.讀寫結合,轉換視角,讀寫互促。

對於作文水平優秀的孩子來講,提供給了其他同學進行閱讀訓練的素材。反過來,他也吸納了別人的意見。

2.凸顯語文學科本質,專注語言能力發展。

批注式不強調生活互動性,它強調的是語言上的交流。

3.深度交流,互相借鑒,各有提高。

同伴間還可以進行反批注,就是對批注的批注。這種二次批注,能夠達到真正的雙向互動,效果也很好。

4.不斷增強自主修改文章的意識,增強讀者意識。

有的孩子不愛改自己的文章,更願意幫別人發現問題,那麽就可以先幫別人改。通過給別人改,強化自己的修改技巧,並且意識到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慢慢地,他就能改自己的文章了。

此外,增強讀者意識也是很關鍵的。文章是要跟別人交流的,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想自己是否表達清楚了。批注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進行自我反思。

小老師式

小老師式的互改方法,也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

1.利用了順應心理:小孩子都愛當老師。

同伴互改和回帖的方式,屬於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同學之間的互動,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更願意當老師。雖然“好為人師”有時是一種弊端,但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特點。

2.進行能力遷移:像老師一樣做、一樣想。

老師麵批改作文,對孩子的作用非常之大。孩子們也可以模仿老師,看看老師會如何想、如何做,模仿老師那樣去修改文章,這種能力遷移是能夠實現的。

3.學習專業對話的藝術:慢慢掌握對話語言的運用技巧。

我們在線下開課時,崔永元老師在一個同學回答問題之後問了一句:“你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一般都不稱呼他們嗎?”

發言的同學馬上就說:“膽小的女孩,你好。”

實際上這件事表現出來的是對於“專業對話”的學習,因為我們都知道,崔老師是非常擅長談話的。談話裏有一種專業技巧,就是一定要給對方一個合適的稱呼,後麵的對話才能更好地進行。

在一個班級裏,如果同學和老師在對話時能關注到溝通中的語言藝術,這個班的語言水平就可以說已經進入專業的程度了。

生活中,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能有意識地讓語言更幹淨、更簡練、更準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能力。所以,有人說“好的語文老師就是一門好的語文課”。其實,這句話還可以拓展成“好的學習語文的班級,每一個孩子都會關注語言的形式和藝術”。

互改六問

小老師式用起來之後,我推薦如下的技巧:

首先是問作者。

兩個人互相改,看文章的人照著下麵的話問,就能問出效果。

第一個問題:“你寫完後,讀第三遍的時候,改了哪些地方?”

這個問題很簡單,卻有兩個妙處:第一個妙處是督促作者好好讀文章,作者得先讀三遍;第二個妙處是讓作者發現哪些地方要改卻沒改,改文章首先是作者的事,督促作者先承擔自己的責任。

第二個問題:“把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講給我聽。”

請注意,不是“讀”,是“講”。一篇文章寫完,作者終歸有自己認為最精彩的部分。讓作者說出哪裏精彩,實際是幫助他找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也能幫助作者反思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最用力、最用心的地方,將來就變成了可遷移的能力。

不斷強化這種正向的力量,比受挫敗要有意義得多了。

第三個問題:“有什麽我能夠幫助你的?”

請注意,這是在問作者,言外之意是提醒作者不要指望把所有的事情推給別人,別讓別人替代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自己知道問題在哪裏。這就是同伴在幫助作者進行自我反思。

有的作者說:“這篇文章我媽媽看過一遍,她覺得我平常抄了好多好詞好句,這篇文章卻沒有用上,我希望你幫助我這一點兒。”

有的作者說:“我寫這篇文章,內容比較短。我想把這件事情寫得生動具體,該把文字加在哪裏嗎?能幫幫我嗎?”

還有的作者說:“這篇文章寫完之後,我發現不知道誰是主要人物了,我寫亂了,能幫助我把主線梳理一下嗎?”

類似問題是學生在習作修改時的對話。養成了習慣之後,就能做到兩點:第一,我們明白文章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第二,有了新的意識,知道改文章可以有新的角度。

問作者的三問,實際上隻是搭了一個架子,想真正解決問題還得靠作者自己。這才是同伴的真正作用,而不是替代作者本人去思考。

再次是問讀者。

第一個問題:“讀完我的文章,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在哪裏?”

了解讀者最感興趣的部分,就引入了他人的視角。你就明白了,原來那樣寫,讀者最感興趣。

第二個問題:“在……處,可以怎麽增、減、改、調?”

這四個“怎麽”不是一起問的,一般可能是在某個地方,你覺得寫得不夠具體,就可以和讀者討論。比如說:“××,你幫我看看文章的第五個自然段,你覺得可以增加些什麽東西,我想把這個地方寫得更具體些。”同伴一說,你記錄下來,這一段就豐富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詳略不當,需要在某些地方做減法,又不知道怎麽壓縮,也可以問問同學,該如何刪減。

如果你覺得順序上需要調整,可以問一問:“這三個自然段,我在表達的時候不夠清晰,你能告訴我怎麽調整順序和邏輯嗎?”

作為作者,首先要能自己找到問題出在哪裏。就如同一個人去看病,得自己告訴醫生“大夫,我左腿的膝蓋有點兒疼”,而不是說“大夫,你猜我哪兒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