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比喻呢?

比如,你見到了自己很仰慕的一位偶像,你有什麽感覺?

你可能會回答:“我感覺很激動。”

但是,激動到底是什麽樣的感覺呢?其他人沒有親身經曆過,其實很難體會到。

所以,在一個人身上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用各種各樣鮮活的文字描述出來,讓別人能明白。

就像一個數據線,在傳輸文件的時候,用它把電腦和硬盤連接起來,硬盤裏的東西就會傳輸到電腦上了。孩子寫文章,要是像數據線一樣,寫得生動形象,別人一讀就能無損傳輸到腦子裏,這就是一篇好文章。

想要實現這樣的效果,第一個辦法就是比喻。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例句如下: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

2.悲傷是兩座花園之間築起的高牆。

3.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是三個不同的比喻句。

以下是升級版的氣泡圖:

在這個氣泡圖中,左、右兩個淺灰色氣泡代表著兩個不同的事物,白色的氣泡則代表著事物的特點。比如,最左邊三個白色氣泡代表的是左邊淺灰色氣泡的特點,最右邊的三個白色氣泡代表的是右邊淺灰色氣泡的特點,中間的深灰色氣泡則代表兩個事物的共同特點。

比喻有三個重要的原則:

首先,一定要說清楚兩個不同的事物。“我姐姐很會寫詩,就像李白一樣”,這句話中,“姐姐”跟“李白”都是人,不是兩個不一樣的事物,所以即便有“像”這個字,它依然不是一個比喻句。

其次,這兩個事物要有共同點。

最後,比喻的目的是突出特征。當你表達某個事物的特征,讀者不明白,你就要舉一個讀者熟悉的事物來打比方。

舉幾個例子:

1.這孩子哭起來就像警報器一樣。

孩子跟警報器的共同點是都能發出聲音。孩子哭起來會令人不開心,刺耳的警報器響起來時,也會令人有一種提心吊膽的感覺。把孩子的哭比喻成警報器,給人一種害怕和緊張的感覺,也就突出了這個孩子哭得令人心煩意亂。

假設作者挺喜歡孩子哭,覺得孩子哭也是一種可愛的表現,就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了。

2.噴嚏聲仿佛炮聲,響徹整個樹林。

噴嚏聲和炮聲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聲音,共同點是響亮。“響徹整個樹林”是為了突出它的音量大,所以選擇了“炮聲”作為喻體。

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

“天似穹廬”中的“穹廬”指的是蒙古包。把天比作蒙古包,有人覺得這突出的是一種籠罩的感覺。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地混沌如雞子”,講的是天地混沌一團,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為地,像一個雞蛋,天包裹著地,提出“渾天說”。

我認為選擇蒙古包作為喻體,還有可能因為他就住在蒙古包裏,他睜開眼睛一看,蒙古包把他籠蓋住了。大草原無比廣闊,天地相接,看不到天的邊際,人也像躺在蒙古包裏麵一樣。所以,他說“籠蓋四野”。

這樣的比喻就很貼切,讓人身臨其境。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在這個解讀中,有的同學說,詩中用到剪刀,可以突出柳葉的精致。

有的同學則從發型的角度,說柳枝垂下來的樣子像女孩的頭發,春風把柳枝剪成很勻稱的、好看的發型。這很有意思,說不定賀知章也是這麽想的。

還有的同學很有邏輯地解釋了這個比喻:柳葉是非常細、非常長的,而且它的葉子邊緣還有一些小鋸齒,這樣的形狀隻有剪刀才能裁出來。但是賀知章知道,這個肯定不是人為的,所以他就聯想到了二月的春風。

比喻的遊戲

我們來做個遊戲吧。

遊戲一:用牌上的事物做比喻。

有三張牌,第一張牌背後畫著“落葉”,第二張牌背後畫著“竹子”,第三張牌背後畫著“打印機”。

這是三種不同的事物。現在,請你抽其中一張牌,用抽到的事物來形容一個人很瘦。

1.如果你抽到了第一張牌,牌上是落葉,你要用它來描述一個人很瘦,你會怎麽說呢?

下麵是一些同學的回答:

這個人很瘦,像隨風飄的落葉,隨時會被吹走。

這是從風的角度來表達。

這個人很瘦,瘦得就跟隨風的落葉一樣薄。

這是從形態的角度來表達,說明一個人形態很薄、很瘦、很幹癟。

這個人很瘦,仿佛落葉的根莖一樣。

這是截取部分的形態,這個人可能是瘦直瘦直的。

這個人很瘦,臉色蠟黃,就像幹枯的落葉的顏色。

這是從顏色的角度來表達。

2.如果你抽到了第二張牌,上麵是竹子,你會怎樣用它來形容一個人瘦呢?

這個人很瘦,瘦得就像細細的竹子。

用細來形容體形的瘦。

這個人像竹子枯萎了,成了竹竿。

枯萎就是一點兒葉子都沒有,隻剩下竹竿。

3.第三張牌,抽出來的是打印機。

這個人很瘦,瘦得就像塞進打印機裏薄薄的紙一樣。

能夠塞進打印機,說明他的身體真的很扁。

遊戲二:《瘋狂動物城》的“閃電”。

《瘋狂動物城》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閃電”。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形容“閃電”的慢:

“閃電”慢得就像……

大部分同學可能會說:

“閃電”慢得像蝸牛一樣。

“閃電”慢得像烏龜一樣。

這些都是比較常規的比喻。我們能不能在以上的句子裏,讓“閃電”更慢呢?如果給這些喻體加上一個形容詞,比如“閃電”慢得就像受了重傷的蝸牛,或者“閃電”慢得就像一隻被壓了幾斤重石頭的烏龜——那就更慢了。

“閃電”慢得就像被膠水粘住的蝸牛一樣。

“閃電”慢得就像珊瑚的生長速度。

“閃電”慢得就像“雙十一”的物流一樣。(“雙十一”是生活中的事情,你會覺得挺有意思。)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用好了,就能讓一個句子、一段話、一篇文章熠熠生輝。

想讓比喻有新意,有兩個辦法:

第一,找到喻體,前麵加上不一樣的形容詞。

第二,想一想生活中出現的新鮮事物,隨時隨地留心觀察自己的生活,才能夠捕捉到更新穎、貼切的喻體。

好的比喻,能讓不在你身邊的人,通過你的文字直觀地體會到你的感受,把看不見的情感變得看得見,就像用數據線插到別人的腦子裏一樣,別人能感受到你文字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