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剛剛種下的一棵小樹苗,雖然有了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但它畢竟還是弱不禁風的樹苗。
剛剛成立的美聯儲就是如此,盡管成了美國的央行,但在它變得真正力大無窮之前,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從成立的背景看,美聯儲是多方妥協的結果,初期的權力有限。
在美聯儲成立之前,以威爾遜總統和一部分中西部中小銀行家組成的團體,要求建立聯邦政府主導的機構,而以大商業銀行家為代表的團隊,他們希望在美聯儲中擁有更大話語權,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建立私人所有的中央銀行。
如果美聯儲由大商業銀行組建,那麽就是私營性質。私營性質組織最終要盈利,民主黨人擔心私營銀行強大後,以權謀私,損害公共利益。如果美聯儲由聯邦政府主導,這又違背資本主義倡導的所謂自由,共和黨人擔心權力過分集中,政府過度幹預經濟。
威爾遜總統認為:“對這一銀行體係的控製必須是公共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控製權必須屬於政府本身。”而銀行家、商界精英以及他們在國會的代言人措辭嚴厲地批判威爾遜總統的建議,他們認為政府控製銀行係統不是資本主義。
退一步,海闊天空。
經曆1907年的危機後,央行的成立迫在眉睫,於是兩黨各退一步。美聯儲由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就是所謂的美聯儲)以及分布在12個州的非營利性質的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組成。聯邦儲備委員會屬於聯邦政府的一部分,而儲備銀行是私營組織,區域內的國民銀行、州立銀行和信托公司,都可以成為其會員。
從資本結構上看,美聯儲和儲備銀行都具有公私合營的性質。這種聯邦政府加私營組織的雙重結構,是對聯邦與州、工商業與農業、共和黨與民主黨等多種利益訴求妥協平衡的結果,可以避免美聯儲被美國政府或者金融部門控製。
美聯儲成立後,布賴恩歡呼這是以農場主為主體的“人民的勝利”,韋比盛讚改革的結果是“中西部金融家的勝利”,柯爾科則高呼美聯儲的建立實際上是“東部金融家的勝利”。不同利益集團的聲音,已經說明美聯儲的內部利益紛爭。
眾議院銀行貨幣委員會主席帕特曼評論美聯儲:它也是一個古怪的機構,因為你再也不能想象出一個更笨拙、更複雜的混合體,它既是私人的,又是政府的,既是行政的,又是立法的,既是全國性的,又是地區性的。
一個“古怪”的機構,剛剛成立,無論權力還是影響力,必然都不會有那麽大。除了國民銀行必須成為各地區儲備銀行的會員以外,州立銀行、信托公司可以按照自願原則選擇性加入。事實上,大量州立銀行並不願意成為其會員。這就導致諸如州立銀行、互助儲蓄銀行、儲蓄貸款協會等其他金融機構遊離於監管範圍之外,美聯儲的監管有效性也隨之大打折扣。
當危機發生時,美聯儲就像當年的紐約清算所一樣,隻對其會員進行救助,對於那些非會員則放任自由。當危機來臨時,成千上萬獨立於美聯儲體係之外的金融機構並不能完全自我抵禦風險,也不排除未來再有與1907年信托公司風險爆發引起金融危機類似事件的可能。
第二,美聯儲的工具有限。
作為中央銀行,要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一般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這三大政策工具實現。
公開市場操作,就是央行在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作為管理機構,央行買賣證券不是目標,目標是通過有價證券的買賣,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進而逆周期地調節經濟。
當央行買入證券時,支付貨幣買回證券,相當於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增加了貨幣供給,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當央行賣出有價證券時,收回貨幣,相當於收緊流動性,減少了貨幣供給,避免經濟活動過熱。公開市場操作是對貨幣供應的微調,具有自主性強、靈活度高、時效性快的特點,因此被很多央行使用。
再貼現就是央行買進商業銀行未到期的票據,為後者提供流行性的行為。在辦理再貼現業務時,商業銀行需要以一定的利率向央行支付利息,這個利率就是再貼現率。央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增加,信貸規模被壓縮;央行降低再貼現率,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降低,信貸規模增加。再貼現率是央行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具有短期性、官方性的特點,一般會起到告示作用。
美聯儲成立之初也使用了公開市場操作業務,但在當時並不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而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8月,美國的國債總額達到了226億美元,其中約191億美元為戰時發行債券,利率一般為3.5%至4.5%。226億美元的債務對美國政府來說可謂是債台高築,因為當時國庫隻有11億美元現金。美聯儲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對國民銀行的再貼現業務,高額的債務和較低的國債利率,導致美聯儲的收入難以償還那麽多債務。
如果想增加收入,可以提高再貼現率,但在1919年美聯儲主席與財政部部長的爭執中,財政部部長堅決反對以提高再貼現率的方式來增加美聯儲的收入。1921年至1927年間,貼現率逐步由7%下調到3.5%。
辦法總比困難多,發現此路不通後,美聯儲隻能進行“金融創新”,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試圖增加一些收入。就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喜悅,美聯儲樂此不疲,最終導致整個貨幣市場繁榮起來。美聯儲持有的政府證券從1921年10月末的1.92億美元提高到1922年5月的6.03億美元。
在最初的十年,公開市場操作始終是作為一種創收手段,而非控製利率或者貨幣發行量的工具。
至於存款準備金,為了抵禦風險,是央行要求商業銀行上交的錢。存款準備金率就是上交的錢占商業銀行總存款的比例。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就會縮小,市場上的流動性就會緊縮,相反則寬鬆。
與前兩個工具相比,存款準備金是最直接、影響力最大的工具,但遺憾的是,美聯儲擁有調節存款準備金的權力已經是1929年之後的事了。
美聯儲內部的利益紛爭,以及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發揮得不充分,最終導致美聯儲在早期並沒有真正起到一國央行的作用。
從最初的十年看,經驗不足的美聯儲總是在經濟繁榮時賣出證券或者降低再貼現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在經濟蕭條時買入證券或者提高再貼現率。整個19世紀20年代,美聯儲製定的再貼現率始終低於市場利率,持續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限製信貸的建議在1923年和1925年被美聯儲否決,並且美聯儲阻止再貼現利率的上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29年第三季度。
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嚴重錯誤的,因為順周期的操作會在繁榮時為泡沫的形成助力,又會讓蕭條時的經濟雪上加霜,最終增加經濟和物價的波動性。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所說,在大蕭條期間,美聯儲既沒有稱職地履行好穩定經濟的職能,也沒有稱職地履行穩定物價的職能。
長此以往,一場新的危機也就在所難免了。
[1] 劉鶴,《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版。
[2] 張斌彬,《信用擴張、資產價格泡沫與金融危機的關係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